神童作家蒋方舟成名23年,却因一本书

2023/5/3 来源:不详

民国才女张爱玲曾说:

“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会那么痛快。”

于是,很多人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卯足劲儿地往前冲。

毕竟,“有命挣没命花”的结果,谁也不想遇上。

然而,“趁早出名”真的好吗?

有这么一个女孩——

别人在玩过家家时,她已经开始写作;

别人为四年级作文发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别人为了高考挑灯夜读时,她已经和清华签订协议,带着“加60分”的特权顺利入学;

别人还在为找工作四处奔波时,刚毕业的她,就做了《新周刊》的副主编。

这“出名”的节奏,真心够早!

所以,她一定很快乐吧?

上大学没多久,女孩就传出了“患轻度抑郁”的消息。

随后,“代笔门”、“后门生”、“没有代表作”……数不清的讽刺、责难,始终与她如影随形。

其中不乏“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作家,一个没有作品的天才儿童”等尖刻之语。

年6月,一张名单的出现,更是把她推到了风口浪尖。

对女孩的讨伐声空前高涨。

她不仅被贴上“卖国”、“汉奸”等标签,个人社交账号也多次遭受“攻陷”。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真是害了很多人!”女孩大声疾呼。

所以,如果一切能倒回,她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趁早成名”和“大器晚成”,到底哪个更靠谱?

今天,我们就不妨一起通过“天才女孩”蒋方舟的成名史,去探寻下人生的最佳节奏,从而让你的努力,更有价值!

01东京,到底拯救了谁?

年6月8日,日本外务省公开了一份评估报告。

报告中显示,从年到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曾邀请中国的73名个人和71名团体成员赴日考察,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

也就是说,名单上的人,只需要回国后写点“交流心得”,就能拿着基金会的钱,在日本游山玩水。

蒋方舟的名字,赫然在列。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用了人家的钱,怎么可能不多说点好话?

于是,便有了她在年出版的《东京一年》。

一时间,无数网友跑到蒋方舟的社交账号下质问:拿日本人的钱给他们洗白,香吗?

《东京一年》的留言区,也未能幸免——

“如果作者不是蒋方舟,这书有出版机会吗?”

“住一年的流水账拿来卖钱,思考也未免太廉价了。”

“没看,标识一下伪军而已。”

……

面对声势浩大的讨伐,蒋方舟迅速做出回应,表示只是“正常的文化交流”。

官方也针对此事给出态度:“希望通过中日之间持续健康稳定的人员交流,实现增进理解,建立信任,深化友谊的目标。”

既然官方都给定性了,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可有个问题,心眼儿一直没想明白:从9岁开始,始终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的蒋方舟,放着国内好好的文章不写,干嘛非得在日本待一年呢?

在《东京一年》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

所以,“天才作家”蒋方舟到底遇到了什么?一定要用“到国外独居”来拯救?

02一句谎言成就的“神童作家”

蒋方舟,年出生在湖北襄樊的一个普通铁路家庭。

父母都是铁路职工,蒋方舟就是在铁路家属大院里长大的。

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女孩,却在7岁那年,开启了不普通的人生。

7岁,是大多数孩子刚上学的年纪。

很多人连独立“读书”都做不到,小方舟竟然开始写作了!

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们都明白,能让小学生按时写完作业,已经算“胜利”了。

蒋方舟怎么会如此“自觉”?

原来在入学之前,蒋妈妈骗她说:“每个小学生在毕业前都要写一本书,这是国家的规定,完不成会被警察带走。”

在孩子眼中,“被警察带走”的恐怖不亚于遇到鬼。

信以为真的蒋方舟,只好硬着头皮每天写字,以防被关进“小黑屋”。

可毕竟年纪太小,字都不会写,怎么办?

妈妈想了个办法。

她给蒋方舟一本新华字典,遇到不会的,就让她自己查,然后照样子“画”。

果然是大力出奇迹!

两年后,小方舟竟真写出了一本书!

孩童稚嫩的笔触,在她的手中变得无拘无束。

脱离了成人文学的条条框框,让人读起来格外轻松,甚至有些任性。

一时间,蒋方舟不仅得到大批小读者的喜欢,更获得了诸多文学界专家权威的高度肯定。

后来,这本名叫《打开天窗》的散文集,被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还改编成了漫画书。

小小年纪,能著书立传,搁别人就是“圆满完成任务”了。

记得在上学时,我有篇作文发表在杂志上,然后收到了上百封笔友来信。天天读信、回信就够忙乎的了,完全没想过还得“继续写”!

而9岁的蒋方舟,在签了第一本书合同的转天,就开始了第二本书的创作。

在成名的道路上,蒋方舟不敢有一丝停留。

在一次采访中,蒋妈妈坦言道:

“那时(小方舟)几乎没别的娱乐,一放学就写,不让写她就哭。”

当然,老天也会根据每个人的付出,给予相应的酬劳。

4个月之后,蒋方舟的新书《正在发育》正式完稿。

第二年,《青春前期》出版。

第三年,《都往我这儿看》签订出版合同……

而蒋方舟也成了各大报纸杂志的“香饽饽”,开专栏、接受采访,瞬间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神童作家”。

一级作家、文学批评家谢友顺在写给《都往我这儿看》的序言中说:

“自己努力多年才能稍微领略的文字秘密,今天已被一个13岁女生轻易掌握,甚至比自己做得更好,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沮丧的呢?”

然而,瞬间爆红的蒋方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旦被打上“天才”的标签,就注定不可能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年,带着“天才少女”的光环,蒋方舟升入襄樊铁路一中。

为了不影响蒋方舟的“写作事业”,学校老师甚至特批她可以不写作业。

同时,各种采访报道纷至沓来,将蒋方舟的中学生生活,打得稀碎。

镜头前的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成。

“一提少年作家,人们就提方仲永。其实,骆宾王7岁就写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名句,他咋没变成方仲永?只要我不断努力,将来就能成为大师!”

成没成大师不好说,但蒋方舟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初三那年,她去趟广州动物园,回家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作。

20天后,11万字的童话《我是动物》,完稿签约了。

就这样,蒋方舟一边享受着“出名”的特权,一边不停地读书写作,甚至小小年纪就开始用稿费养家了。

18岁,蒋方舟带着出版的9本书,提前半年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以低于分数线60分的成绩,进入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

同年,又成为《新周刊》的特约记者,进而升为该刊物的主笔。

不仅如此,大学时期的蒋方舟,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综艺节目中。

从《天下女人》的嘉宾到《快乐男声》跨界评委,再到《我的中国梦》的主持人,还有《圆桌派》、《奇葩说》、《头等舱》、《文字英雄》、《一本好书》、《壮志凌云》、《博物奇妙夜》……等等等等。

而曾经将蒋方舟推向高位的写作,在她一次次的曝光中,却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大学四年,蒋方舟没写一本小说。

只是把一些零散的文字,结集出版了《我承认我不曾历尽沧桑》。

最终,她的作品书目,停在了5年前的那本,将她带到风口浪尖的——《东京一年》。

难道说,到日本独居,是蒋方舟又一次地“不务正业”?

03“工具人”蒋方舟

时间回到年,有个叫宁财神的人,在四处找工作。

后来,他来到了一家叫做“榕树下”的网络平台。网络大神李寻欢、邢育森(《家有儿女》作者)、励婕(安妮宝贝),陆续都成了他的同事。

同年,“榕树下”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大赛,拉开了帷幕。

宁财神请了王安忆、贾平凹、余华、阿城、王朔来做评委。

当年的最佳小说奖,被一位叫尚爱兰的女士抱走。她的奖品之一,是全家千岛湖旅游。

游玩的当天,尚爱兰的女儿也来了。小姑娘异常活泼,拿着弹弓一路蹦蹦跳跳。

作家们凑过去逗她:“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姑娘把头一昂:“蒋方舟。”

没错,在年之前,蒋方舟最常见的称呼,并不是“天才作家”,而是“尚爱兰的女儿”。

所以,剥开蒋方舟的“天才外壳”,我们能赫然看到,与尚爱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工具人”人设。

妈妈的作家梦

最早给《南方都市报》写专栏的,其实是网络作家尚爱兰。

然而,每天一篇专栏文章,渐渐地让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的尚爱兰吃不消了。

于是,编辑给她出了主意:“你女儿不是挺能写么,让她开个专栏如何?”

就这样,“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诞生了。

为了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12岁的小方舟每天晚上7点必须睡觉。

第二天一早4点起床,一直写到7点,然后再去上学。

虽然,小方舟也有过偷懒的时候:为了写到妈妈划线的地方,故意把字写得很大,甚至画一些插画“充数”。

但在小女孩的心中,写作的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不觉得痛苦,如果让我和同龄孩子玩游戏,我会觉得更痛苦。我是个孤僻的孩子,写作是一种个人独立完成的过程,一种单独的享受。”

一边,是尚爱兰没做成的作家梦;

一边,是小方舟独有的写作天赋与兴趣。

“工具人”的身份,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扣在了小方舟头上。

养家糊口

年,《南方都市报》一篇专栏的稿费,是块。

得空的时候,蒋方舟自己算了算,一个月能拿到元稿费,已经超过了父母的工资。

于是,她在家里弄了个“家庭收入排行榜”,还把自己排在了第一名。

第二天,蒋爸爸就把这个榜给撕掉了。

不过,随着蒋方舟的名气越来越大,即使没有排行榜,她的收入也是直线上升的。

甚至有一段时间,蒋方舟的父母双双辞职,全家就靠着她的稿费过活。

一天临睡前,睡在沙发上的蒋方舟听到父母聊天:“最近流感严重,咱家宝贝女儿可不能生病啊。”

正要开始感动,后半句的声音传来:“咱们还得还房贷呢……”

讨好者

担负着妈妈精神和物质双重希望的小方舟,从小就习惯了要竭尽全力,一直做到妈妈满意。

但是,人毕竟是要长大的。

到了高中,学校给蒋方舟安排了一间可以上网的单人宿舍,以便她在校继续创作。

结果,每次宿舍楼一停电,就会有人说是学校把电都供给了蒋方舟,紧接着,便是一阵咒骂。

这就导致天生略显孤僻的蒋方舟,越发躲避人群、躲避锋芒,而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有一次回到家,蒋方舟和妈妈大吵了一架,她指责是妈妈让她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而永远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从此,在写作的道路上,母女分道扬镳。

虽然离开了始作俑者,但埋在蒋方舟骨子里“没主见、唯唯诺诺、下意识讨好别人”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毕竟,她早已习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自黑,也就成了蒋方舟的拿手好戏。

上学时,有一次语文随堂测试。

在开始前,老师特意把蒋方舟叫出来,要她“做好心理准备”。

原来卷子上有一道阅读理解题,把蒋方舟当成“丧失童真童趣”的反面典型,大写特写。

而蒋方舟的回答却是:这个女童的例子举得特比好,极为深刻、形象。

有一次,在《鲁豫有约》的节目里,蒋方舟则用“少女的四大悲哀”——胖、黑、皮肤粗糙、脸大,来形容自己的不漂亮。最后还特意强调说:“我长得特像丁俊晖。”

她还经常当众嘲笑自己是“过气网红”:“只怕到了三十岁也立不住,一屁股就坐那了!”

可以说,蒋方舟的性格好到近乎谄媚,因为她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而从不敢反驳。

于是,当越来越多的商业与娱乐发来邀约时,蒋方舟根本无法说“不”。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她的留给写作的精力,越来越少。

每一句“好的”的背后,都站着一个“跟自己暗暗较劲”的灵魂。

蒋方舟觉得自己变了。

“小说是我的避难所,当我躲进小说的创作中时,我就觉得自己百毒不侵,没有什么现实的焦虑能够困扰到我。”

写作,是蒋方舟“最后的底线”。如今,却遭受到严重的威胁。

上得综艺越多,她的焦虑就越严重。

这个时候,她收到了日本基金会的邀请。

“有生以来,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

也许,在外人看来,《东京一年》是一本小女孩的旅游流水账。

但在蒋方舟眼中,这本书是自己的病历,记录了她与心魔搏斗的日子。

“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如今的蒋方舟,虽然还会向周围人“示好”,还会时不时地“自黑”,但在她的眼中,却多了几分坚定:“我就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就连恩师阎连科也觉得蒋方舟不一样了。

“再被评价没有代表作时,她更多是笑一笑,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我面前玩命儿地比划、自嘲。”

在与自己的博弈中,蒋方舟还是胜了。

原来,她也可以不做别人口中的“天才”。

04心眼儿说

所谓“大器晚成”,说的其实是,时间对于才华磨练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心智尚浅、阅历不深时,突然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名利双收,其实并非是好事。

因为浮华过后,他的内心很难归于平静,而会错过继续提升的机会与运气,最终只落得江郎才尽。

幸好,“趁早出名”的蒋方舟及时意识到了这点,也做出了“回归平静,找寻自己”的尝试。

蔡康永曾说:

“没有道理梦想要在一开始就统统都搞定。你要给自己人生保留不同的乐趣,在不同的阶段搞定,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乐趣。”

也就是说,在对的年纪,做对的事,才是人生终极快乐的源泉。

你觉得呢?

欢迎留言,咱们讨论区里接着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