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和俞敏洪对谈读书要观其大略,学问要

2023/9/8 来源:不详

许倬云和俞敏洪对谈。

先父是个博雅君子,读书读得好,中外的知识都很广博,能教导人。他带我走路,我在他看报纸、听新闻的时候,他总是很有耐心地解释给我听,那个事情的地理背景、历史背景,那个事情的重要性等等,即使我才五六岁,他也觉得我可以听懂。

他看书,看宋朝的论文,名臣奏议,他就朗诵给我听,古文的,我听不懂古文,他就用白话念一遍给我听,然后给我解释是什么意思。他不拿我当个小孩子,幸亏我有这么个父亲。

我母亲总是看着我挣扎,她在旁边看我挣扎到哪个地步,能动多少,动得不够,她再拉一把、推一把,看着我要摔跤马上扶起来,我自己晓得她含着眼泪做这些事,她觉得生的孩子如此残废,她觉得很遗憾也觉得歉疚。

我碰到的老师教我分外的努力,我常常提出问题,他们回答得很详细,我碰到的几个大学老师、中学老师都特别提携我,他们常常感觉到我就是一个无底洞,东西往里丢不会满出来,他们就拼命往里丢东西,赶着鸭子上架,大概我总比同学们好像是超前了一点,这就补偿了我的手脚不行。这让我一辈子有了信心,只要去做,没有做不到的,除非天生做不到,所以我就尽量维持这个想法。

我有着人间的痛苦,想走走不动,想站站不起,想拿拿不下来,明明一块饼干在桌上,我不能拿过来放在嘴巴里,明明那边一个小兔子在跑,我不敢走过去看。

我寄语有困难的朋友们,上天让你亏九分,他在别处补还你一些,可能补得不够,但够不够要由你自己去补足。这是我的信念,成不成功我不知道,尽其力而为之。

人生一辈子,我的道路也并不顺畅,莫名其妙很嫉妒我的人很多,他们一上来就说你是个残废,居然跑到我前面去了,这种遭遇我也认命了,天生这种顺风船,碰到几个浪头打过来,该受就受一受。所以有人当面讥讽我,我就听听无所谓,有人背后骂我,反正我听不见,跟我不相干。

对我而说,除了吃喝睡觉就是工作。我的阅读速度非常快,我从来不一个字一个字看书,我都是半页半页去看的,这个看法我想不是谁教我的,也不是练出来的,我肯定丢掉了许多东西,但我也许以书验书、糊里糊涂、粗枝滥叶的看,就把人家没讲的话看出来了。

我看一个理论的书,另一个人抠得仔仔细细的也在看,但我俩得到的结论不一样,他看到的是细节,我看到的是大纲,学术我想是读大纲比读细节要重要一点,细节错误会慢慢纠正,大纲能够抓得准。所以我粗枝大叶之下,发展了很奇怪的大刀阔斧的做法,这个习惯我觉得别人一样可以养成。

家乡不是地理,家乡是亲情传递。

我的历史学建构在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上面。对思想、宗教也略知一二。所以我旁门左道,杂学庞收,搞了一大堆东西。

我写《万古江河》,我常常用流水来做比喻,这也使得我看大的潮流,对小的细节我不是不注意,我是觉得没有那么重要,多一个杨贵妃少一个杨贵妃,确实可以或多或少引发一个开元天宝年间的大乱,但没有杨贵妃,一个胡化的帝王,一个胡化的军队肯定还是会惹出大问题来。

易经的“易”(变化)的意思,最“不易”者“易”(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在自然里也不过是小粒子而已,你我都是小粒子。

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首先找一个反省的镜子,看看自己走得对不对?比如某个强烈的欲望催着我赚钱,强烈的欲望推着我升迁,但这些欲望是不是需要?第二,我认为委屈的地方,我是否真正委屈?可不可以不生那个气?去找找另外的方式,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整天喝酒排解忧愁?而不是去找一首好诗看看,欣赏欣赏诗里面的情调情绪?为什么不到水边转转、树林里转转、安顿安顿自己的心,安静一下。

我觉得学问要起到的是教化民众、教化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很多学者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许先生珠玉在前,小编瓦砾在后,补充几句。

最早听说许倬云这个名字,还是从王小波的小说里。王小波上世纪八十年代去美国留学,有幸成为许先生弟子。王小波说,我的老师学问大的吓人,就是为人处世还是小孩子心态。

许先生跟王小波说,你的旧学底子太浅,要补。王小波于是乎猛补,经史子集看了一大堆,这对他以后的写作不无裨益。他们各自叙说着彼此的观点,慷慨激昂,甚至常常要拍桌子,两个人越说越多,桌子就拍得越来越响,到了最后那桌子几乎都要被他们给拍坏了。许倬云把腿放在桌子上晃荡,王小波也把腿放在桌子上晃荡。

许倬云还曾指点过王小波的文学创作,他把世界上所有的故事分成五种类别模式:主人公在类型上高于一般人和环境(神话);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一般环境(传奇);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一般人(英雄);主人公既不高于一般人也不高于一般环境;主人公在能力和智力方面低于一般人。

许倬云还看过王小波当时写的小说(即《黄金时代》),感觉文字不够精练,有些散了,他还帮王小波改过文章。王小波谨遵师嘱,在淬炼文字上下了很大功夫,因此李银河说,许倬云是王小波的恩师。

许倬云看书快,半页半页地看,王小波看书也快,别人看一本,他能看十本。阿城看书都是顺着一页纸的对角线看,看第一个字,再看最后一个字,就能知道这书有没有看的价值了。冯唐看书先看前三页,前三段,前三行,看下去就看,看不下去拉倒。

这么看书的意义在于,人生短暂,时间宝贵,不能浪费在毫无价值的文字上。一寸光阴一寸金,好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古人说的“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一个量的堆积,积储的量到了一个数,便会引起质的变化。

许倬云先生不良于行,所以大脑非常活跃,史铁生,霍金,都是这种情况。这就叫“上帝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扇窗”吧。

许先生著作等身,这本《万古江河》介绍给大家。该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发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和,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曾获第三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作者写《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让读者知道,中国不是自古以来就这么大一块,是慢慢长大的。

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万古江河精选¥51.54¥6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7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