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城址有阳谷县阿城镇的王家
2025/3/30 来源:不详前言
城的建造,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李文化时期,就开始建造环壕对村落遗址进行保护。比如在后李文化时期的章丘小荆山遗址就发现了环绕聚落一周的壕沟,环壕面积约12万平方米,深~6米,宽4~6米,呈圆角三角形。环壕不仅可以防御野兽,也有排水和防范洪水的作用。此时环壕内侧虽然没有发现墙体,但从道理上讲,可能将挖壕沟的土堆筑在壕沟内侧,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城址有阳谷县阿城镇的王家庄、五莲丹土和安徽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这些遗址中都发现了大汶口中晚期的城墙和壕沟。
一、遗址
1、寿光边线王龙山文化
城寿光边线王龙山文化城遗址被当地民众称为“石埠岭”,位于寿光县孙家集街道边线王村后面的台地上,遗址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东西宽50米左右,南北长米左右。寿光边线王城址为龙山文化城,有内外两道城墙环绕埠岭修筑,现仅存墙基。外城呈不规则的圆角方形,面积余平方米,分别在东、西、北三面城墙的中部发现座城门。外城中部略偏南为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内城,内城呈圆角长方形,东墙中部发现1座城门,与外城东门相对,南墙中部也发现城门1座。内、外城基槽的夯筑方法、夯层结构基本一致,似为木棍或石块夯打而成,夯层厚5~10厘米。寿光边线王龙山城年代为龙山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晚期。
2、五莲丹土龙山城
五莲丹土龙山城遗址位于日照市五莲县东南约40千米的潮河镇丹土村,东南距两城镇遗址约4.5千米。遗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两城河自西绕北向东流经该遗址。城址共有三层城墙,由外及里分别为龙山文化中期城址、龙山文化早期城址和大汶口文化城址,发现有城墙、城门通道、壕沟、出水口等遗存。考古人员发掘了龙山文化中期城址的西城门及城西南部的出水口。
.大汶口文化城
大汶口文化城址面积约9.5万平方米,南北宽近00米,东西长余米,形状略呈椭圆形;城壕深约2.5米,宽约10米;城墙仅残存墙基部分,高约1米,宽5米左右。城墙为分层堆筑而成,夯层较为平整,每层厚10~20厘米。其中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早期城延续了大汶口文化城址的平面结构,但面积更大。龙山文化早期城南北宽00余米,东西长余米。城外围绕城壕,壕深米,宽20米左右。龙山文化早期城墙在大汶口文化城的壕沟上面夯筑而成,仅存墙基部分,墙体残高1.5米,残宽10米左右,系分层堆筑,夯层厚10~0厘米,多倾斜。城东墙、西墙和北墙都发现有城门。龙山文化中期城与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早期的两个城址不同,其北部略呈椭圆形,西南部则向外凸出,形成不规则的刀把形。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南北宽余米,东西长余米;城壕深约米,宽约28米。龙山文化中期城是在早期城的壕沟上面夯筑而成,残存墙基高约1.6米,宽约12米。城墙分层堆筑,夯层厚10~40厘米,逐渐向上倾斜。在该期城的东、西、北和西南面共发现城门4座,在东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还各发现出水口一个,城南部则发现蓄水池一座。
4、两城镇龙山文化
城两城镇龙山文化城遗址位于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西北,距丹土遗址4.5千米。遗址面积约万平方米,南北宽0米,东西长米,地势由最高的西北角向西南、东北方向倾斜。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有内、中、外三重环壕,分属龙山文化的不同时期,中圈环壕内侧发现有城墙遗迹。遗址东南部为最内圈环壕,平面呈圆角方形,东侧一河道作为壕沟使用。中圈环壕平面亦为圆角方形,在内圈环壕的基础上略有扩大,其西、南、北三侧均向外移,东侧壕沟则继续利用原来河道。面积最大的是外圈环壕,同样为圆角方形,基本涵括整个两城镇龙山文化城遗址。内、中、外三圈环壕应是从早到晚逐渐外扩形成的。
5、尧王城龙山文化城
尧王城龙山文化城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安家尧王村和南辛家庄子附近,东距黄海较近,只有5千米左右。该遗址有大小两城相套,其中大城面积约52万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外围有环壕;小城面积约15万平方米,位于大城西北角,平面略呈正方形,小城西墙和北墙分别为大城西墙北墙的一部分。年的考古发掘明确了内城墙基,墙体建造在基岩上,用土堆筑而成,层厚10~20厘米,壕沟宽1米,深2.8~4.2米。尧王城面积近万平方米,是目前黄河下游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尧王城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始建,直到龙山文化的中期阶段。
6、教场铺龙山文化城
教场铺龙山文化城⑧位于聊城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部,北距县城约20千米。教场铺龙山文化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南北约60米,东西约1米,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形状,城内有两座大小不等的夯土台基。小台面积约平方米,靠近东墙位置,东面呈陡坡状与台东的地面呈弧形连接,估计西北两面也当如此。台东地面平整,应是经过加工,可见两层地面。大台址面积10余万平方米,位于小台西面70米处,城墙仅存墙基,残宽约15米。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周围还分布有许多较小的龙山文化城。如面积万余平方米的尚庄龙山文化城,位于教场铺城北19千米处;面积万平方米的大尉龙山城,位于教场铺城东北千米处;面积平方米的乐平铺龙山文化城,位于教堂铺城东北6千米处;面积约平方米的东阿县王集龙山文化城⑨,距离教场铺城东南千米左右等。
7、景阳冈龙山文化城
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位于聊城市阳谷县景阳冈村的黄河北岸。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面积约5万平方米,南北长米,中部最宽处约米,南部宽约0米,北部宽约20米,呈由东北到西南且中部外鼓的扁椭圆形。城垣西、北、南三面中部筑有城门,东面因被现代村庄占压,具体不详。龙山晚期城垣外壁平直,因发现和外壁平行与垂直的夯土块交接“线”,知外侧1米余的城垣系版筑。其内是夯土层向城内倾斜的堆筑城垣。城的中部偏北位置有一大一小两座大型夯土台基。大台基面积约9万平方米,应是大型宫室基址。小台面积1万平方米,西南面紧临大台,西北面地表下米以上已暴露级台阶,小台和大台应建于同一时间,并存使用。
8、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城
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城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西诸朝村南部,地处云台山谷地平原。藤花落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墙,属于内外城模式,两重城墙同时使用。外城面积14万平方米,东西宽25米,南北长45米,为圆角长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内城位于外城东南部,为圆角方形。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于龙山文化中期始建,至龙山文化晚期一直沿用。
二、关于山东龙山文化城的思考
在河南郑州西山遗址,采用了板块夯筑技术,城的建造已经非常成熟。龙山文化时期,城的建造已经非常普遍,目前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城有20余处,在鲁北、鲁南、鲁东南、鲁西北皆有发现,在聊城发现成组的城,城之间的距离很近,已经出现中心城市,如桐林(田旺)龙山文化城、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尧王城龙山文化城,面积达二三百万平方米,中型城市也多在二三十万至五十万平方米之间,小的城市不足十万平方米,这时候城已经出现等级之分。
山东龙山文化城的建造已成规模,无论是建造技术还是建城形制都已十分成熟。这时人们多选择在山前台地或平原高地建城。鲁西北地区在城内建造高的台基,台基上建造大型建筑,将军事防御和洪水防御结合起来。城的平面布局多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受山地或河流的影响,城的平面布局会出现变化,多采用单城布局。两城镇龙山文化城采用三道环壕相套,是不同时期向外扩展形成的。边线王龙山文化城、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城址采用大、小城相套布局,小城位于大城的北半部,小城应为内城,为守卫贵族而建造,贫富分化更为严重,为后期大、小城相套或三城相套的城市布局开创了先例。在城的构筑方面,挖深而宽壕沟,引入河水,借助水险进行防御,也利于城内水的排泄。
结语将挖的土堆筑到壕沟内侧成为墙体,采用夯打的方式夯筑城墙,城墙设门,城内规划街道和房屋,功能与设施更加齐全,城内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大大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