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百年诞辰八卦情史和假金句背后中
2022/11/1 来源:不详(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离开香港去美国时的照片。图/FOTOE)
本刊记者/仇广宇
年被很多书迷称为“爱玲爱玲”年,因为今年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周年的纪念日。从60多年前在沦陷区“孤岛写作”,在上海滩声名鹊起,到远走香港、美国事业遇阻,再到港台、大陆的重新出版引发阅读热潮,最终客死他乡,张爱玲的一生可谓真正的“传奇”。
年,作家、学者止庵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敏锐地发现这部小说和当时国内的其他作品完全不同。他和张爱玲的缘分从此建立起来。作为张爱玲研究专家、简体版《张爱玲全集》的主编,对张爱玲所有资料都烂熟于心的止庵,感叹市面上关于张爱玲的书和传记中,“正经八百”的也没有几本。他更愿意向读者谈论的是《色·戒》《小团圆》等张爱玲的后期作品,因为比起年轻时的华丽恣睢,张爱玲这些新的创作“平淡而近自然”,且有更加高远的追求。
在张爱玲百年诞辰前夕,我们和止庵一起回望张爱玲的作品与经历,会发现,她作品中的现代性和个人主义立场似乎更贴近当代人的心理状态。这或许是她的作品长盛不衰,且不断被改编成影视剧、舞台剧流传于后世的秘密。
以下是止庵自述。
“大概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走红了”
年,我在《收获》杂志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不只是我,当时阿城、贾平凹等人也读到了。她的作品跟当时的其他中国人写的东西有点不一样,应该说是跟谁都不一样。那时候,中国人写的东西都是阶级论,个人的事必须在阶级里面解决,她不是。她的语言也不一样,所写的事也不一样。我那时候起就开始找张爱玲的其他作品,《流言》《传奇》内地能买到,别的买不到,就只能去香港买。
张爱玲一度在文学史上没人提及,最大的原因其实是“瞧不上”。为什么?年到年,张爱玲在上海写作,当时中国分成三块地方:沦陷区、解放区和国统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作家瞧不上沦陷区的作家,甚至有人认为在沦陷区写作是大逆不道的。年以后,她的名气就进入低潮了。年以后,张爱玲在上海写的《十八春》《小艾》,都是在小报上登的,虽然出了单行本,也没有引起上海市民和文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