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黄房子,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份情

2022/12/21 来源:不详

北京酒渣鼻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117/8598818.html

题记:

四月初从海南回到久别的哈尔滨,没想到冰城再现疫情。不聚集,自觉隔离成为共识。此时,遇到包临轩老师的《黄房子》,那蛰伏在心底的记忆和一种说不清的情结,被“黄房子”的回味唤醒。

建筑不仅是城市的符号,还是城市的记忆,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无声流露。也许得感谢这个“封闭”起来的“五一”节,安心的利用清晨静静的时光,我们流连在冰城的大街小巷去看“老洋房”;宅在家中伴着阳光和小雨,翻看那一本本讲述哈尔滨那些老建筑的故事......

我的童年是在中东铁路滨洲线的一个小站叫做牙克石的小城度过的。那些有着雕花的窗子拉着半截白色窗纱的苏联房,是我对美的装饰向往的最初启蒙。记得当年我和哥哥在家粉刷房子,突发奇想的学俄罗斯人用麻线绳绑上个结,然后沾上染料把一朵朵花印在墙上;至今我也喜欢用各式各样的台布来装饰房间,这些影响无不带有“黄房子”生活的烙印,这也是我来到哈尔滨后,喜欢上这些老房子的情愫所在。

做自媒体十几年来,写下游记散记几千篇,收到过数以万计的留言。《黄房子》的留言不是最多的,但却是网友们留言最长的一篇,而且好多留言就是一篇篇精彩的散文。这么多朋友认真的读、认真的看,认真的留下自己的感受,是因为很多人心中有着“黄房子”的故事,那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

现将朋友们的留言整理了下转发在此,一份珍藏,一份感谢,一份期望。

刘博颖:如果让黄房子开口,它会说什么

黄房子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儿时的,成年的,快乐的,忧伤的。现在,每次经过那片黄房子,看到那些被钉死的门窗,破损的房梁,锈迹斑斑的门锁,心痛!

馨子老师全方位的拍照展示了很多平时很难看到的角度,愈发让黄房子魅力四射。哈尔滨的冬季漫长而寒冷,这些暖色调的黄房子是冬日的一抹温情!和当下没有特点的高楼大厦相比,它独特的建筑魅力更显得与众不同,所以也更具保存价值。

没有哪个城市有哈尔滨这么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居然落寞地空置多年,联发街南岗区博物馆附近,黄房子特色独特的小楼门前居然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淹没在嘈杂中的黄房子只能默默承受,而步履匆匆的行人和乘客好像也很少驻足身边的美景。都说老建筑会说话,如果让黄房子开口,它会说什么?

丛林小溪:曾幻想这里应该有一个花店

这两年经营花店,经常从河沟街拿了花之后路过这片黄房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残缺的门窗,掉落的墙泥,斑驳的壁色,干枯的树枝。尽管眼前凄凉,凋零、破败不堪,满目荒芜,但仍能感觉到它当年的繁盛景象。

如果细看那扣锁的窗板,掉漆的木门,宽大的窗台,起脊的屋顶,还有有些坡顶上那一个个小小的阁楼,这些无不彰显出这片建筑当年的美丽端庄。这里每座房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距,既私密又可以相互观望。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一所所房子用围墙圈成了一个大大的院落,这样每座房子都是有后院的,这些所有后院的面积足矣媲美一个规模不小的街心公园。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房子外观和里面一棵棵露出墙体的树冠,看不到里面的实际景象。不知什么原因,这些残垣断壁的建筑有如废墟一般残喘在那里好多年也未有改观。

我曾幻想过这里应该有一个花店,室内里摆放各种鲜花,暗香袭人,姹紫嫣红;后院呢则种下不同绿植,满目青翠,养眼提神。大树下面,放张漂亮的桌子和舒服的靠椅,客人们可以在这里看看书听听音乐、喝点咖啡饮料、品尝美味甜点,大家可以亲手插一提花篮,或者按个人喜好调一款香氛也好。即使什么也不干,就静静地坐在这里,看柳枝随风摇曳,蝴蝶轻飞漫舞,任思绪自由驰骋;或阳光下,庇荫之处,轻合双眸,默默地发呆,凭微风轻轻拂过面颊,用心体会夏日的凉爽惬意。

不知政府会如何规划此处,希望仍然保留中间的街心公园,作为城市的一处绿肺;并设计出一个花店,给人们提供一处修身养性,静心安神的场所。这片黄房子所在区域,不敢说是哈尔滨的市中心,但绝对是哈尔滨的繁华所在。繁华之中,热闹之隅,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后院。

杨玉平:儿时的抚顺街,我的乡愁

哈尔滨,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北方莫斯科之称。浓重的欧洲文化,建筑艺术等,深深融进这座城市。

作为哈尔滨人,儿时起住在抚顺街,那时这条街上,到处是俄罗斯小木屋,低矮的木栅栏围墙,常常见到俄罗斯人。我的小学母校抚顺小学校,是一座纯正的俄罗斯风格建筑,非常唯美。非常遗憾!

我的同班同学阿廖莎,是俄罗斯人,我常常去他家的别墅一块学习做作业,他妈妈对我非常热情,常常唱俄罗斯歌曲,这种美好的回忆永留心间,终身难忘。

我们家临街的抚顺街,那时是欧洲风格的街道,铺满了面包石头,上面有四条大约五,六十公分宽的石板,一直延续整条街,非常独特壮美,可惜如今早已被臭油子柏油路深深地埋藏,我多想愿时光回到从前,而这些难忘的美好画面,只能在回忆中。

今天随着赵老师镜头,看到了久违的黄房子,这些百年历史幸存的建筑,是哈尔滨的财富,类似欧洲风格的建筑,是我的最爱,也是我常常拍摄的重点题材。感谢赵老师又一次勾起了我的乡愁,乌云过后回家一定好好重温旧梦。在此强烈建议市政府开发保护黄房子。

清风徐:彰显地方风物的一个重要街区

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看这些老房子,是前年的深秋,从铁路局地铁四号口出来,有淡蓝色的雾霾,透过霾洒出来的稀薄的阳光,路上并不多的车流,深深浅浅的黄叶子……好多房子都已经破败,但黄的绿的色彩明晰,雕花可见当年的别致与格调,也有少数保护利用的,像南岗区博物馆,还有个很浪漫的咖啡馆,但大多数,已经沦为作坊之类。

前苏联领事馆里面有一个看门人和好几条狼狗,狗们不停地向来来往往的行人狂吠,院落和建筑都荒芜着……遗憾!深深地遗憾!!这些中东铁路时期的老建筑遍及好几条街,它们理应是哈尔滨的财富,是我们彰显地方风物的一个重要街区,以此吸引投资旅游文化的目光,多好的基础啊,然而,多年来就这么任其破败,是否还将继续破败下去?

ruyimo:留住它吧,不可复制的珍品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看到这篇文章,有同样的感慨,呼吁有关部门要尽快的拯救这些老房子,因为家在南岗,加之特别喜欢家乡的老建筑,对他们情有独钟。

这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经常从这里走过,实际并不是必经之路,总是被吸引,那栋老房子,现在作为南岗博物馆了,进去了好几次,就像看了一场老电影,一本厚重的书籍,让你倾听非常有故事的有情节的地方。真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它消失了,这座城市也就暗淡无光了,失去了它的灵魂,失去了哈尔滨人的一种骄傲。

老教堂的拆除已经是构成了一种犯罪,我们不希望历史的毁灭再一次发生,留住了过往,也就留住了根,留住了新生。建筑是一种城市的风景,建筑是城市流动的音符,他娓娓道来诉说着这座家园的荣辱兴衰,留住它吧,不可复制的珍品。

行者无疆:让黄房子修缮后成为地标区

这篇文章与配图看到最后泪目了。黄房子的悲惨命运正是我的家乡哈尔滨衰落的副本翻版,这片建筑群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直到现在也没有被重视起来,真的就没救了吗,真的就要等她破败后原址拍卖土地吗?

我想黄房子在认真修缮后,是大有可为的地标地区,例如,可以进行分块切割方式向全国进行招租,打造全国地域风格品味的文化街区,另有小型餐饮,酒吧,艺术沙龙,名家油画工作室,雕塑间等等都可以进行尝试。为了先期运行顺利,政府可以减免一些费用加以补贴,在一块如连接较密集的黄房子,可做为旅游风情民宿经营,只要软硬件科学配上,想体验异国情调的游客会大有人在,其他空地较大的区域可多补种一些树木花草,建成小花园,供游客休息。

怎么都快过了十几年就这么无动于衷呢,试想,凤凰古城,周庄,这些地方靠什么看什么,没有建筑群什么也不是,这是南岗黄房子,再看道外靖宇街周边的中国唯一的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没准过几年就没有眼泪了。

云淡风轻:我从小就是在这黄房子里长大

包老师的文笔一如既往的还是那么好!摄影老师拍得真棒!我从小就是在这黄房子里长大,大大的院子里一栋带壁炉的黄房子,厚厚的墙壁,让窗台格外的宽大,那时候家里没空调,屋子里冬暖夏凉;那时候家里没冰箱,整个厨房和走廊的下面都是地窖,冬天放白菜土豆和萝卜苹果,夏天放啤酒汽水和黄瓜柿子等果蔬。

地板是很宽很长的原木,房子里自带家具、厨具,走廊里的壁柜永远有好吃的点心,还有大大的凉亭,三面都是玻璃窗,凉亭里也是又宽又长的木地板。门锁和图中的样子不一样,记得钥匙是很长很大很厚的一只,我们家把钥匙放在院子里门前鞋垫下面。平时家里人都带着院子门钥匙。两道入户门中间的很粗的铁钩子,我自己怎么努力都拿不动。院子里面还有一个木房子,很高很大,是用来放杂物的……

王立兵:看了第一眼就再也不能忘怀

感谢赵老师的节日分享,感谢那些一直为哈尔滨文化保护奔走呼吁的勇士!一直喜欢这一带的老建筑,看了第一眼就再也不能忘怀。

因为孩子在这附近上学的缘故,我每年不同季节都会多次围着这片区域走上几次,尤其是除了校园,这里几乎是我见证哈尔滨春天开始的地方,而冬季雪舞纷飞的夜晚,静静地走在这里,驻足凝望,感觉她的厚重历史。

联发街与耀景街交口原社科联的小楼可与南岗博物馆媲美,只是没有得到应有保护。因为投稿,多次有幸走进她,她的美与破败同样给我极大的视觉冲击。一层右侧是家庭舞厅,正前方是小舞台,马赛克镶嵌墙壁,可以想见当时的生活场面。最后一次去的时候,社科联早已搬家,民办教育机构入驻,舞厅变成了更夫卧室。听明来意,更夫一脸茫然。南岗博物馆和她本是同根生,命运截然不同,心情凝重。

哈尔滨的春天年年如期而至,肆虐的疫情也无法阻挡她的脚步。哈尔滨文化的春天何时到来?

张莉:我的家曾在耀景街的黄房子里

黄房子起源于中东铁路的建设,我爸爸在建国前参加工作时任铁路的化验室主任。我的家曾经在耀景街的一栋黄房子里面(已经拆迁)据说是第一任中东铁路的白俄人事处长家。时常听爸爸妈妈说起、但是我已无缘再见那栋住过我父母和兄长们的家。

我童年的记忆是在日本的将军楼里面度过的,红砖小洋楼,大飘窗,文化公园、极乐寺,充斥了我的成长岁月。但它们都免不了城市发展的命运,都已经被拆迁了。

枫:闻得那围板之后传来的叹息

谢谢博主的文字和图片,一直跟随的博文像是在旅行一样,受益匪浅。真希望哈尔滨能把这些黄房子修旧如旧,好好修缮,像重庆的洪崖洞,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老门东,都是修旧如旧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包老师写得好,馨子老师拍得好!好久看不到这样有思想有文采的文章了,寓思考于诗情画意,寓遗憾于历史现实,寓疑惑于字里行间。这片60多栋“保护”下来的黄房子和一棵棵百余岁的老榆树,我也写过拍过多次,如今又六七年过去了,只闻得那围板之后传来的一声声叹息,也慢慢懂得了“改道升级”的真实味道。

娃娃:哈尔滨最精彩的地方

看到这些残垣断壁感慨万千,年我做过花园街保护街坊的规划,当时做了4个街坊,大概定了6个主题,是适度的保护性开发,当时是下了心思并有很多期盼的,如果做起来那一个片区应该是哈尔滨最精彩的地方,可惜没了下文,谁曾想十几年过去了,没有什么起色,还被拆得乱七八糟。

话剧团:不可复制的的活化石

哈尔滨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它是随着铁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些老“黄房子”见证了哈尔滨的发展历史,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开埠以来发展的雏形,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姐姐拍的这片老黄房子应该是这一代中东铁路建筑群的一部分,这附近是一片老黄房子呢。这是非常宝贵的哈尔滨发展史的历史资料,是不可复制的哈尔滨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我也喜欢拍这片老黄房子,想把这片老黄房子的一年四季都拍下来,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只拍了几部分,如果姐姐需要片子,我可以送给姐姐。

自然阳光:失去了就不会重来

感谢天华老师,用临轩之文,力畅中东铁路老房子的保护!希望哈尔滨那珍贵的、仅存的系列文字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利用!

中东铁路老房子,是哈尔滨欧陆城市文化的根,是它发展历史的经脉!是哈尔滨短短百年城市历史的珍存!高楼奢厦哪里都可以新建,但哈尔滨的百年铁路老房子,失去了就不会重来!

总而言之:别遗忘哈尔滨兴起和繁华的时空部落

文图俱精彩!曾参加政府组织的方案研讨会,重新规划的功能分区精彩夺目,酒吧、艺术长廊、精品商场鳞次栉比,只是招商迟迟不能落实,当时领导建议,不行由市直部门以出资按栋认领方式先把整个街区骨架撑起来,扩大影响后吸引国内外投资使其快速繁华起来,后来没有了下文,再后来负责设计的公司也放弃了,据说连设计费也不要了………

几年后,曾从围档的板樟子钻进去看看它哀怨而孤寂的一幕,可惜之感满满于心,真希望城市力推百大项目的同时别遗忘这个曾经代表了哈尔滨兴起和繁华的时空部落…………

云中漫步:希望老房子得到修缮和保护

我是哈尔滨人,看到赵老师拍摄的南岗海城街老铁路建筑群,很有感触。昔日曾经在哈尔滨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美俄式建筑,历经磨难与沧桑,已经变成破败不堪,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仍显示出它曾经是光彩照人并引人注目的优秀建筑。

看到这些黄房子的处境非常令人心疼,并且还想到还有两处曾经在大直街上,省展览馆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栋大型优美黄房子,属省展览馆使用,并一直从文革使用到九十年代。在大直街上这两栋黄房子非常突出耀眼,并且整体和谐,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

非常可惜的是,这两栋优秀的黄房子,在省展览馆违规在门前私建滥建市场时,被拆掉了,哈尔滨一座座珍贵的历史建筑,就一次次毁灭在一个个无知的领导者手中,令人心痛!但愿剩下的这群黄房子,会命运转折得到应有的修缮和保护。

张国栋:去哈尔滨,满大街的找老房子

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感触颇深,关于“黄房子”,西大直街那一片为什么弄成这样,可能只有政府才说的清楚,别人再关心,也是无奈。其实中东铁路沿线有不少这样的“黄房子”保存、维护和利用的不错,如内蒙扎兰屯,黑龙江横道河子,吉林德惠,辽宁铁岭旅顺等等。

这些年去哈尔滨,满大街的找老房子,越深入了解,越觉得可惜,那个红博广场的玻璃菜窖,那个华融饭店,那个北方剧场,那个老火车站……多了去了。

在哈尔滨时,我隔三差五的就去找朱俊峰老师聊聊天,看看他从五十年代开始拍的照片,知道了很多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

冯驰:城市发展要有底色

城市发展要有底色,有记忆,有温情,有故事,这些年城市的主政者,大多没有长远考虑,急功近利,尸位素餐,让有着欧陆风情的哈尔滨渐失光芒,每个生活在此的哈尔滨人无不惋惜失望。有幸的是有良知的作家、摄影家用文字和图片记录这美好瞬间,将来我们还可以向我们的孩子讲述我们黄房子的故事,权当一段城市的《伤逝》!

无网不胜鹌鹑哥工作号:有效地保护起来

真诚希望都能像红军街的中东铁路的官邸建筑那样,即有效地保护起来,又起到商业作用,良性循环的状态!

一朵:把这片区域变成哈尔滨的

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不可以把这些黄房子租给哈尔滨的文化人、手艺人、书店、酒吧,把这片区域变成哈尔滨的、田子坊、华山艺文中心,成为城市的公共艺文空间。

最单于:我与这些黄房子一街之隔

我与这些黄房子一街之隔,几乎每天都入眼帘,非常可惜,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位置,却象破烂一样摆在那里,很多年似乎被人遗弃,被人忘记了,我也曾给市、区有关方面提出过一些意见,基本上也是搪塞以对,没有下文,真的太可惜了……

浮沉:这是我们曾经的家

这样的好地方,啥时候能收拾好啊?捉急!

这是我们曾经的家,曾经的邻家温暖,曾经的革命浪潮,也有曾经的悲戚和无奈---中学时代的同学都住这里,这里留下我们青年时代的欢声笑语和八十年代新一辈的旋律。

你笑起来真好看:有趣的灵魂

一定要保护好这些黄房子,这些全都是有趣的灵魂啊!

dxy:

感谢包老师写了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老房子记录了哈尔滨的成长历程,记录了哈尔滨是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是值得我们哈尔滨人骄傲的城市!

我爱这个城市----哈尔滨!

王小熊:感到沉重又许人以期待

笔者将黄房子爱到了骨子里,读到了一种悲凉,也看到了一种期待。有很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文字很沉稳,既感到沉重又许人以期待。

青花瓷:愿老房子好运

姐姐镜头下的老房子就是一幅幅油画。曾经跟着姐姐的镜头去探访过北京街附近的老房子,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只可惜没人开发,如果那里变成酒吧街该多有味道,愿老房子好运。

魏力兴(大布衣):

这片街区黄房子如能保护起来,我一定写首歌,拍MV。

这几天,带着《留住城市的记忆》、《老街轶事》行走在哈尔滨的老街巷,很感谢李述笑、阿唐、刘延年、曾一智、阿城、湖泓等专家学者及像“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大话哈尔滨”等团体多年来为保护这座城市的建筑历史进行的呼吁和所做的大量工作,哈尔滨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你们的名字,但这些故事成为人们这份情结的一个底色。

暂短的几次行走,我发现其实哈尔滨的很多老建筑保持得还是挺好的,保护意识在增强,在行动,在努力,在见成效。期待着更多的濒危黄房子尽快得到保护、修缮及为民所用,让人们有一个真正能走进去、坐下来、融进去的感受老哈尔滨家一样的地方。

希望保护利用好老建筑,留住城市的记忆,这是人们深爱这座城市的心声!

最后用一位朋友的留言结束这篇:

龙媒教育-董金龙:

大疫尚在,百姓凄苦,不想去粉饰盛世繁华,但一切都没有阻止得了春回大地,都没有改变冰城换装的脚步。我们的老朋友,一个智慧的自媒体人眼里的哈尔滨之春,冰城馨子的镜头,让你依旧爱恋着这座不怎么中国的最北省城。岁月不那么静好,春天却依旧没有迟到。

我的回复:是的,无论国与城与家,尽管它会不尽如意,但爱在信心和希望就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