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周翔对谈,助力中国图画书更上一层楼
2023/7/23 来源:不详北京皮炎中医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8598885.html
《中国图画书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年9月出版,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陈晖。本书讨论了中国图画书近20年的创作。本文附录部分有作者陈晖和国际知名绘本作家、资深绘本编辑,现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东方娃娃》主编周翔的访谈录,他们深入探讨了中国图画书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表现、不足之处、未来创作发展方向以及创作建议等,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图画书有很大的帮助。百道网现将访谈内容全文发布,以便读者可从中对图画书了解更为透彻全面。
《中国图画书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作者:陈晖出版时间:年09月
您对图画书的概念和特征有怎样的理解?
我觉得,图画书是一种用手翻动的电影,图画书的故事和画面通过手翻,能让所有的故事都活起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图画书是一种由口头语言和连续的画面组成的艺术媒体。比如,我们现在创作的很多图画书用的都是书面语言,这种书面语言用在小说或是成人作品里面都属于很正常的创作,但是用在图画书里,就非常不适合通过口头来读给孩子听。口头语言并不等于说是大白话,它也需要经过修辞才能给大家读,来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我觉得口头语言还是要回归到白话文学的源头里去寻找,这样才可能写出比较鲜活的口头语言。因此,我们在用口头语言的时候,并不是记录日常的会话,而是选用好的口头语言,培养孩子的语言修辞能力。
第三点,图画书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非常多元化的,它不固化,不像很多的成人绘画比较局限。在图画书里面,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这无疑为孩子打开了一扇从小接受艺术教育的大门,这种艺术教育由浅入深,能让孩子在进入欣赏成人绘画的阶段时,没有任何的障碍。而且从小欣赏艺术和接触艺术,也会帮助孩子打开眼界和想象力,让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锻炼。
还有一点,在图画书里最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千万不要去说教。赤子之心其实在图画书创作或者在给孩子选书的过程中都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一本图画书。
做桌子、椅子的木料来自于树,树又是由一颗种子发芽长成的。树要成材,好种子是重要的因素,再落到肥沃的土壤里,在阳光雨露下长出绿叶,变成成荫的大树。图画书是人类心灵的种子,内核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真善美的枝干撑起人世间文明的绿叶。图画书没有边界,心灵相通是图画书的免签证。透过多元的图画书,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心灵之眼,那就是爱。
您认为中国图画书二十年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图画书二十年,无论观念、艺术手法,都有一股青春元气扑面而来。首先说观念。从事出版的编辑们最先注意到图画书是一种新的阅读媒体,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图画书的研究和出版当中,像湘少社的蔡皋、中少社的季颖、上少社的俞理和何艳荣等,他们都是图画书观念的重要推手;再比如中少社出版的《幼儿研究》、湘少社出版的《我的图画书论》,可以说,这些出版社和编辑不管是在图画书的理论研究还是编辑、出版方面,都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后来,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也发现,图画书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艺术审美、语言学习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老师们更是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究图画书阅读对孩子大脑神经的刺激,从而看到其推动语言发展的重要性,看到图画书不仅符合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更是契合了以儿童为本的文明观念。通过图画书,我们发现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别,也就是说,真正发现了儿童。可以说,是编辑及幼教工作者首先发现了图画书的作用,接着,像您、梅子涵、朱自强、方卫平这些大学老师,还有很多作家、艺术家等,对图画书观念及美学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广,是大家一起推动了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也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国外引进的图画书也让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从一开始连图画书的作用都分不清,到慢慢认识图画书、推广图画书,再到研究、创作图画书,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我们是站在世界的肩膀上看到了图画书的地平线,也是文明在教会我们爱儿童,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啊。我们听懂了、看见了,第一次蹲下来深情拥抱我们的孩子,并将爱与欢喜同全世界分享。“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我想这正是中国原创图画书的真姿。
再来说中国图画书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的艺术底子是唐诗宋词的意味,与西方酒神观念影响下的造型是不一样的。画中有诗意是中国人审美品位的标准,它的造型趣味是敬天地万物,也有顽皮的诙谐;它的线条行云流水,在山水之间又描尽俗世的面貌;它的色调若有若无,透出空灵的仙气,大红大绿的民间品色透出生命的元气。中国图画书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在造型、线条还是色调上,都延续、吸收和发展了中国艺术的特质,并将审美的趣味更加丰富地蕴于书页之间,不受传统拘泥,既开放,也更有个性。
说到成就,在这二十年里,中国图画书先从引进开始,然后逐步开始注视到原创图画书的发展,直到现在,无论是在出版还是创作方面,成绩都是惊人的。原创图画书的出书量是惊人的,无论是质地还是数量上都有非常大的进步。目前原创图画书和引进图画书的占比从一开始的1:1发展到现在,原创图画书的势头甚至已经超过了引进的,这也说明,无论是阅读方面还是创作方面,我们都在重视原创图画书的发展。引进图画书和输出图画书一样,是东西方互相交流的最佳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分享爱的感激,描写阳光满月的风景,一起看天地问宇宙,这才是交流的根本。“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是人类齐声的发问吧。
您印象深刻的原创图画书有哪些?
在这里,首先要看一下我们环境的变化。在图画书的创作中,我们始终在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国精神的传播。我们必须注意到,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它的精华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清楚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说我们只是去模仿传统里面的一些艺术形式,把它用到我们现在的图画书创作中,那只是表面的形式,而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所处的环境里,大家要深刻地去体会、去感受,才能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本质。比如说颜色问题,中国的颜色和西方的颜色并不是一样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养出画家独特的颜色腔调。我在澳大利亚住了几个月,澳大利亚的天蓝得像电脑的屏保,树林的绿色厚不透风,阳光将建筑切出炫丽的明暗对比,澳大利亚的色调是牛仔高亢的歌。而回到家,天淡云淡,若有若无的远山,一路烟柳透出空灵,金陵的色调是唐诗宋词的意味。西方的颜色是酒,醇厚浓烈;东方的颜色是水,温润顺平。民间品色亦如火药爆炸,猛烈恣意。
说到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创图画书,我想举两位画家的作品来谈。首先,是蔡皋的《桃花源的故事》和《花木兰》,蔡皋就非常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什么,她了解中国人的习性,也对周围的环境、颜色等有很深的感悟。她笔下的颜色其实就是生活环境所给她的特别的影响而达成的。在她创作的这两本书里,可以看到她的颜色是中国的那种平和的色调,没有西方那种强烈的用色系统,她用的是温和、平顺如水的话语,把中国人的某一种性格,如善地表达了出来。她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的中国传统技法,如剪纸、画像砖等颜色铺陈的形式,而是真正地从自己的生活里去发现颜色,这些颜色也许就在她的家里,在她的生活里,在她的旁边,在她的风景里,但是她把这些颜色汲取出来了,她传承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她的颜色里面是具有诗意的,在我们古代的山水画、人物画里都能看到这样的颜色。蔡皋把这种颜色继承下来并发扬下去,这才是创作中国真正的好图画书,以及继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一个做法。孩子如果读了这样的图画书,不仅能读到桃花源的意境,也能读到一脉相承的中国颜色的品色和修为。
另外,我还想介绍的是朱成梁的《别让太阳掉下来》。如果说蔡皋的颜色是中国的唐诗宋词的味道,那朱老师用的颜色则是民间的品色,他的颜色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民间的元气,你似乎可以在他的民间颜色里看到世俗的喧闹,以及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像民歌、童谣里的对唱,火辣辣的颜色让你感觉到生命的饱满。
所以,像蔡皋和朱成梁这样的画家,他们真正地晓得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好处,并把它发扬到极致。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好书,如姚红的《迷戏》、黄丽的《安的种子》等,这些也是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语言和中国艺术语言相结合的好书,从她们身上能看到中国画家平常那种真诚地说话的态度,这种说话不做作,不故意去模仿别人,而是发自内心地从生活里挖掘感受,并老老实实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您觉得中国图画书目前还有哪些明显的不足与缺失?
中国图画书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成人要教育孩子的这种念头时时刻刻会冒出来,一不小心就会误伤了孩子。我们没心没肺地往前走,只考虑到自己出版的市场效应,只考虑到自己的文笔如何,只考虑到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新颖,很多时候完全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图画书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点,现在很多原创图画书,不管是编辑策划选题,还是作者作画的过程都太快了。还只是一个点子的时候,就急急忙忙地要把它做成书,既浪费了纸头,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既然是要为孩子做书,我们可能就要把脚步放慢一点,就要为孩子挑选出最好的食材,并怀着满心爱意把它认认真真地做出来,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从态度上需要重视起来的。
第三点,中国原创图画书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儿童图书市场很大,因此,很多人都投身到图画书领域,很多非专业的儿童出版社也都在做图画书,一窝蜂地拥上来做图画书也许会让图画书的整体质地下降,这也是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和改变的。当你不懂图画书,当你不懂孩子,只是以利益为第一位的时候,你往往会把一本书做坏。
第四点,中国的图画书理论也需要一步一步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有好的图画书理论的话,会让很多的从业人员和创作者在理论的牵引下,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这方面也是需要不断加强的。
您对中国图画书未来的创作发展有何预判?
中国的图画书在世界图画书领域里也是一枝花。中国图画书如果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想说的话,认认真真地说出来,那么在世界的花园里就一定能够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灿烂的花。
中国地域宽广、文化深厚、民族众多,我们的图画书现在只开了一个很小的口子,如果我们能站在一个更加宽阔的角度去做图画书,我相信,中国图画书的力量、中国图画书的前景一定是非常绚丽的!
:图画书绘画创作需要从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所有人在创作图画书时,我觉得第一点还是要真诚,真诚地说故事,真诚地去画画,真诚地去为孩子选故事,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是单从技术上掌握艺术的话,那不能算是真正的娴熟和高超。我们还必须要秉承艺术的精神,只有心灵和生命本体产生共鸣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做好一本书。另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要只画画,而是要多读书,要好好地生活,从生活里截取好的经验,才能够有活水来浇灌和滋养图画书。
从画家经验出发,您对图画书创作有哪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对图画书有所了解,这是第一点。很多图画书创作者不明白如何用绘画语言去“写”书,不明白将一幅幅画装订起来只是一本画册,而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绘画是表达瞬间,书是表现过程。用纯绘画去做绘本,那就丧失了故事叙述的功能。绘本的绘画是用视觉语言来叙述文学故事,是异化的文学。文学和绘画两个不同媒介要恰到好处地交叉、融汇在书里,才能诞生出一本好绘本。
第二点,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生活,因为创作的源泉就是生活。“十三邀”采访社会学家项飙老师,他观察到当下的部分年轻人对于品牌、潮流、网络、经济走向等如数家珍,当被问及到附近的社区、超市、街道有什么变化时,却茫然无感受。项老师将这样的隔离称之为忽略“附近”的生活,是社会学的新课题。“附近”的生活感受对于创作者来说是鱼和水的关系,无论你在哪里,脱不开社会“附近”的关系,你隔着就没了生活的滋养。家常说话、邻里往来都是素日景象,看到眼里,记在心里,生活的底片在提笔的时候就会清楚地显影。上街或是逛集市,作为创作者必须要学会张望,《城镇》的作者小林丰先生说他每天要做的事情是逛街,了解有趣的事情,观察体验并记在心里,然后再画出来就不难了。生活就是一部大图画书,你是这本书里的一个角色。好好生活,认真体会,等你要说话的时候就会很利索。
好故事,要有真情的质地,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冷就是冷,热就是热,好好地诚恳地说话。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亘古不变。就好比唐诗宋词,虽然其艺术形式的衣服在换,但真性情一直在那里,感动着后世人。好作品就是这样,有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质地,含着相濡以沫的慈悲,也是人世间的家常菜。说好故事好难,图画书“写作”不能过度使用形容词来码故事。阿城创作的《孩子王》里,王福同学交作文,写他上学的过程,写他看到山上起雾了。老师说他比别的同学写得好,没有错别字,事情也说清楚了。阿城教了我们如何写作的道理,那就是学习观察、真诚地说故事。“山上起雾了”是让你心里一动的句子,它有情意、有余味。图画语言要用好句子,才能让读者参与进去。
当然,创作图画书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要注意里面的规律。图画书一定要有逻辑结构,情节的铺排设计、伏笔与高潮、令人拍案叫绝的结尾,这些都需要有好的构思,需要画家敏感的眼睛去观察,将生活的胶卷通过提炼,洗出清晰的好故事来。当然还要有一点好的运气,因为你不知道“哪片云会下雨”。
:您认为编辑可以在图画书创作方面发挥哪些作用?
:编辑的水平决定出版的高度。“甜瓜连蒂甜,苦瓠连根苦”,这也是作者选编辑的考量。作者是厨师,编辑是美食家。两个角色的定位不同,作者要尽量露出好手艺,编辑要会品尝滋味,还要能说出感受。作为作者的经验,会让我在编稿子时,提供一些有助于作者修改完善的建议,而作为编辑的判断,会让自己创作时把握尺度。但即便这样,当局者迷,我在创作时仍需要编辑参与并指出问题。编辑与作者的讨论像两位禅师对话,机锋、开悟、顿悟是成书的法则,而书的好坏也决定了出版社的高度。优秀的出版社是常春藤大学,它提供优质客厅,让编辑与大师对话,与优秀才俊切磋,与不同专业的专家交流,长期浸染熏陶会让你受益匪浅,还赚到了老板给你付的学费。
一个出版社的决策者对图画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像领路人,好的图画书都是由优秀的出版社编辑来挑选出版的,比如像日本福音馆的松居直、信谊基金会的张杏如、接力出版社的白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张秋林、蒲公英童书馆的颜小鹂,蒲蒲兰绘本馆的石川郁子、张东汇,《东方娃娃》的丁诚忠、余丽琼等。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出版人把图画书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他们有眼界、内心有境界,所以才有更多优质的图画书被出版。没有这些好的出版社,很多的作品都将是平庸的。
(责编:肖歌)
来源:百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