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酒不欢的清朝,人们都喝什么酒
2023/9/17 来源:不详酒作为我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历史久远,岁月悠长。酒的发展史就是一场味蕾的演变史,也是一场技术变革史。它从发酵酒到蒸馏酒,从黄酒到烧酒,期间经历了农耕时代农作物的点播、收割、储存、酿造和蒸馏。
酒的分类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分为:“酒,烧酒,葡萄酒三种。
《本草》中的酒通常是指黄酒。黄酒也是我国特有的酿造酒,“有秫、黍、粳、糯、粟、曲、蜜、葡萄等色……”。
明朝常见的酒类就是黄酒、烧酒和葡萄酒,这三种酒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但是到了清朝,黄酒和烧酒却发生了变化,变化主要发生在黄酒和烧酒的制造和饮用上。
烧酒的工艺虽然在元朝就已经传入我国,但是元、明时期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到了清初在酒的饮用上仍然是黄酒为主。而黄酒的生产经过若干年来的技术革新,已经非常成熟。
清朝各个地区也多是以生产黄酒为主,其生产的区分也多是以地域来定义的,分为南酒和北酒。南酒以江浙一带为代表,北酒以山东、河北、北京等地为代表。
江浙一带的花雕(女儿红、状元红)是久负盛名的。清人梁章钜的《浪迹续谈》就记载了温州、杭州和苏州等地的物产和风俗。
其中有段关于花雕的“最佳著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
北方的黄酒一直是尊崇古法,也涌现了像沧酒、易酒这样的名酒。
朱彝尊也说“北酒,沧、易、潞酒皆为上品”。《浪迹续谈》也说“沧酒之著名,尚在绍酒之前。”紹酒可是被称为黄酒之冠的。由此可见北酒在清初、中期也是主流,而且品质上佳。
但是随着南方黄酒酿造中新工艺的进入,以及酒的运输和储存等因素使得南酒渐渐地盖过了北酒。北方气温低,北酒南运会受温度高的影响,容易变馊,而南酒北运就相对差了。
到了民国时期周作人在《过年的酒》中写道:“北京的伪紹酒是玉泉(此玉泉非烧酒玉泉酒),大概也不免木侄侄的……”北酒终于还是没落了。
随着北酒的没落,烧酒渐次兴起,旋而遍布各地。烧酒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烧酒和黄酒占有量的嬗变取决于两因素,一是酿酒的原料;一是酒的储存。
烧酒主要是以高粱为原料,俗称高粱烧。高粱在北方种植量大,做粮食口感却不好,但是酿酒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出酒率高;其次是酒质纯正,烈而不辣;再次是含有单宁,会产生丁香酸和丁香醛,气味芬芳。
像茅台、五粮液这些都是高粱酒。最早的烧酒是黑龙江阿城的玉泉酒,也是以高粱为主,是朝廷的贡酒。阿城玉泉被称为是中国烧酒的发祥地。而黄酒多是以谷物作原料,像小米、黄米和糯米等。
但是谷物都是重要的粮食,过多的酿酒,势必会影响整个帝国的稳定,高粱代替谷物,烧酒代替黄酒就成了大势。
烧酒是蒸馏酒,度数高,易储存。而黄酒在储存上却是时间短,易馊。周作人说:“三斤一玻璃瓶,我要吃上半个月,不酸也变味了。”
烧酒除了高粱烧之外,还有麦烧、米烧和槽烧以及杂粮制造的烧酒。各种烧酒,在建国后被统称为白酒。
但是在明、清朝时期,白酒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白酒。戴羲的《养余月令》中说:“凡黄酒白酒,少入烧酒,则经宿不酸”。可见黄酒、白酒和烧酒是不同的酒。黄酒一般是指酿造时间长的老酒,白酒是时间短的米酒。
清朝统治者是关外民族,在饮酒上也有其民族特色。其中乳酒就是一例,在《内务府则例》中记载,宫中每年都会去光禄寺领取乳酒。通化的葡萄酒随着清兵入关,也跟着进入了北京城,成为了宫廷贡酒。
总的来说清朝人在清朝初、中期主要是喝黄酒,中叶以后烧酒喝得就多了。而乳酒、葡萄酒等酒虽然也喝,但在酒的一脉承传和演变中,只能算作是一种点缀和补充。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