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棋王
2024/9/8 来源:不详#我与阅读#时间大概是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自小父母在运动中双亡,流浪一年后踏上了插队下乡的行列,在没人送行的离别时候,认识了缩在车厢一侧的精瘦少年,象棋高手,嗜棋如命,外号棋呆子的王一生。两个少年的对话单纯,其中最令我惊叹的是王一生对“吃”这个看似很庸俗的话题的一番滔滔不绝的见解,“……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还有那段描写他吃饭颗粒不留的细节,忍俊不禁的同时我讶异地想,究竟遭受过怎样的饥饿之苦,才会造成他这般节俭甚至有几分怪异的用餐习惯?“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白。后来我想,这一定是阿城的时代投影中的一部分,也专属于那个时代。棋呆子王一生有时候是呆,比如说他没听说过《热爱生命》,还说那是一个“吃的故事”;又比如说他不知道他成天挂在嘴边的“何以解忧?唯有象棋”原来是出自《短歌行》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是他身上散发着一股这个时代很罕见的、或者说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而且越往深读,那种气息就越浓烈。就算他不知道杰克伦敦,不知道巴尔扎克,可是他知道什么是该珍惜的,是不能拿去换“好生活”的,母亲去世前用牙刷把为他磨的一副无字棋,“我一直性命一样存着”。他知道被人戳脊梁骨换来的冠军绝不接受,当富家子弟倪斌用祖传的乌木棋贿赂书记,为他争取到比赛名额之后,他却坚决不去,“被人做了交易,倒像是我占了便宜。”可是我觉得那不是傻,他只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现在的我们,总是难以直面有关原则的决定,更多时候,原则这两个字脆弱的连一张纸都不如;明明心里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却刻意逃避,推辞说“原则永远不够用”。每天腾讯新闻弹出的页面里,公车上引燃炸药的,持刀杀害手无寸铁的孩子的,将车里的弱小婴儿砸向地面的,这就是没有原则吧。在王一生身上,还有一种静,是琴棋书画擅长之人特有的沉静。不论是网络也好,媒体也好,新闻也好,我们周围的世界在先进发达的同时,没人能否认它一天一天地变得鼓噪而喧哗,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在吵闹着,即使没有发出声音,那一颗颗心也早已由于外界的渲染而失去了静下来的能力。王一生不同,“没棋盘,没棋子儿,我自己在心里下,就能下一整天”,看着这句话我想起了伟大的少将拿破仑。拿破仑喜战阵,虽然在剧场乐部,心中所筹划的都是调兵之布置。无棋无对手,心里自成棋盘,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就好像……心如止水。小说的对话里,虽然他说的并不少,但阿城写过许多这样的细节,当大家调侃吵闹放声大笑的时候,王一生就会“叹口气,却不说什么”,“不再说话,只是抽烟”。他好静,却不是沉默。在那个时候,也许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吧,但是在今天,放眼望去,满世界喧嚣,再也找不到一个王一生。作家陈保平在提到自己学生时代时曾说过,“那是一段有精神生活的好日子”。我在看着小说里这一段时,想起了这句话。“我”对王一生抱怨插队的日子没有书没有电影无聊烦闷,遭到王一生“不知足”的批评后的内心独白:“可我隐隐有一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楚,但我大致觉出是关于活着的什么东西。”其实说“活着”,不完全正确,碌碌无为也是活着,登峰造极也是活着。我想,应该说是,生活。生活比活着有质量,有深度,这是生命层次上的差别,是精神世界的差别。“电影儿这种东西,灯一亮就全醒过来了,图个什么呢?”错也。在我很小的时候,刚刚学会阅读的时候,我读到一篇文章,一直影响我到现在。那篇文章叫做《诗意的长大》,其中有一句话,我从读到那一刻起在心里默念了多少年,它说,我知道我所做过的一切,都将变成我的一部分,成就一个更好的我自己。我们所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每一次相识,每一次旅行,丰富的都是我们的精神世界,都让我们更快地由活着转变成生活,拥有与众不同的世界观,脱俗的见解与宽阔的眼界。一场电影,结局了,灯亮了,散场了,可是有些东西永远地留在了脑海里,任是什么也褪不去的。小说最后的一幕,王一生独战九人的连环棋局,惊心动魄的描写。最后,真正的棋王王一生和朋友们,被围观的人群和光亮簇拥着回到住处,在大礼堂的舞台上沉沉睡去。结尾的一段话,非常耐人寻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我想起了陈丹燕在俄罗斯午后的阳光中注视普希金的石像时,发出的一声幸福的长叹:“生活汹涌而温柔地填满了每一个片段,我来不及去想。”棋事再妙,人也还是平凡在现实里,怎样脱不开的,就好像《终结者》的结局,经历了战火纷飞,当一切都归于平静后,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礼物。唯有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改变不了的,王一生的时代是如此,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就好像在《目送》里,龙应台写,“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然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所以啊——假如时光逆流成河,我希望我能够驻足于她的水畔,哪怕只是一时的停留;假如时光逆流成河,我愿意乘一叶舟,重返那个朴素真挚的年代,然后借一束阳光,雕刻出最纯澈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