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王一生的棋王之路,看到人们热

2022/10/11 来源:不详

大型白癜风公益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正是这部作品使他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棋王》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自此之后,寻根文学作品才大量出现。小说的叙事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讲述了一个知青棋呆子——王一生痴迷于象棋以致到处找人下棋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与韩少功的寻根小说相比,阿城的小说让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起码没有了野蛮和血腥的场面,而且没有阅读障碍,更具趣味性。

在文革那个时期,说到棋,不是围棋,就是象棋,绝对不可能是国际象棋。王一生所擅长的是象棋。在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之前,我第一次看到棋王这两个字时,想到的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因为印象中的棋王必定是老谋深算之人,这样的人下棋才会深谋远虑,过关斩将,逐步赢得棋王的称号。可是我理解错了,所谓的棋王也就是一个下棋相当了得的知识青年。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的。我和很多知青都坐火车都农村工作。我在火车上被一个陌生的知青拉着下棋。他呆头呆脑的,却痴迷于下棋。我和他下了一会棋,实在是没有心思了,也就结束了。他显得有点失望,不再强求。然而他却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下棋的机会,逢人都要求一起下棋。后来我发现这个呆头呆脑的人就是王一生。我知道棋呆子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这个人。真的是大智若愚啊!

毫无疑问,只要下棋下得很好的人,脑子一定很好使。王一生在学校周围算得上是大名鼎鼎的人。他之所以大名鼎鼎,一方面是下棋很厉害,总是能够打败别人;另一方面是被不法分子利用了,他和别人下棋,双方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状态,这时候与王一生一起的人开始偷东西。后来因为这样的事被发现了,就把他们全部捉起来了,幸亏王一生糊糊涂涂,痴痴呆呆的样子,那些人便不予追究他。看来在某些情况下,长得傻里傻气的人还是有好处的。我认为王一生不是小偷的同伙,他如此痴迷于下棋,又怎么会留意到下棋以外的事呢?

棋呆子的棋艺到底有多高呢?他到处找别人下棋,找到了他同学的父亲。他同学的父亲是国内象棋的名手。只见名手摆了一副宋朝留下的残局要他下,结果王一生出人意料地替古人赢了,可见王一生的棋艺不在古人之下,却在名手之上。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大师级的高手往往是在民间的,那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捡破烂的老头儿,王一生与其苦战了三天仅仅赢了一盘,这一次使他清楚地认识到高手在民间。

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棋呆子一定不会轻易放弃的。他替老头儿干活撕大字报,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一闹棋呆子王一生的大名不胫而走,江湖名手纷纷找他交手。交手之后,各有胜负,而王一生的棋艺也越来越高了。棋艺的提高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与别人切磋,只有那样才会有所进步。

王一生棋艺的提高是一个祸福转化的过程。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表现出道家的思想,道家思想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这与寻根文学高度契合。再说回那个捡破烂的老头儿,他是一等一的高手,完全不把市里象棋比赛的棋谱放在眼内,说那棋谱没有根,算不上棋路。于是高手开始过招了,即使坏境恶劣——在垃圾站,也没有象棋,都阻碍不了他们对象棋的热衷。

高手过招,手中无棋,心中有棋。他们硬是在垃圾站里下起了盲棋。老头儿的棋艺甚是高超,下了几天只输过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老头儿传授给王一生一本棋谱。那棋谱是根据道家思想来编的,道家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呐。那棋谱,如同道家思想一样,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懂的。

老头儿说的话一套一套的,十分严谨,很有道理。王一生在老头儿的指点下才慢慢地看明白了。既然老头儿下棋如此厉害,为什么会沦落到捡破烂的地步呢?他是个有故事的人,因为祖训——为棋不为生,而年轻时又没有学到谋生的本领,以至于只能捡破烂为生。好的祖训终身受用,不好的祖训遗憾终身啊!很多人认为下棋是一种陶冶性情的方式,一旦增添了功利心,从而物欲横流,下棋的本质也就变了,也许老头儿的祖先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如今的社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棋的同时何尝不可以为生呢?象棋高手以捡破烂为生,不求名利,甚至连生活也难以保障,不也怪可惜的吗?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就像一个人才华横溢,却没有任何人知道,那么如此的才华横溢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只要是凭借自己的双手诚实劳动得来的东西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不能好好活着,其他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

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王一生对吃尤其感兴趣,而且一点也不含糊。首先王一生家境也不是很好,母亲在他读初中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父亲整天酗酒,麻醉自己。这样的日子自然就是艰苦的,所以他挨饿也是常有之事。在交谈中,由于有相似的身世,王一生与我慢慢熟悉了,开始探讨关于吃的事情。他们挨饿是常有之事,棋呆子即使可以把下棋作为精神寄托以缓解饥饿,但是如果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会乱的。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就算你对一样东西极其痴迷,也会有饿的时候。的确人吃饭,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精神的需要。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别想到吃,而且,饿得快。等到饿得快不行的时候,人会饥不择食,只要是食物,通通都可以消灭掉。象棋是王一生生活的精神支柱,何以解不痛快?惟有象棋。一个饿怕了的人,对吃是异常很感兴趣的。王一生吃饭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如果饭粒落在衣服上,他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如果没按住,饭粒从衣服上掉下地,他就往身上找。等到吃完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干净,再用水盛满饭盒,喝光里面的油花。就算掉到茶几上的饭粒变干了,如果他注意到就会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干饭粒放进嘴里。因为干饭粒很容易塞牙缝的,他便旁若无人地伸手进嘴里抠。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另外一本小说里面的一个情景,那就是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一个人假装练字,其实是为了吃掉下来的芝麻。他买了一个烧饼吃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吃完。那饼上的芝麻,总不免有些掉在桌上,他伸出一个指头儿,蘸些唾沫,在桌上写字,蘸一口,写一笔。他写了半天字,桌上的芝麻一颗也没有了。最精彩的是他吃烧饼的时候,有两颗芝麻掉在桌子缝里,任凭他怎样蘸唾沫写字,他怎样也吃不到嘴里,所以他故意做成忘记的样子,又故意做成忽然醒悟的样子,把桌子拍一拍,那芝麻自然震了出来,他再做成写字的样子,自然就到了嘴了。与其说是节约粮食,不如说是饿鬼投胎。

王一生和那个人的吃相都差不多,说不定阿城在构想王一生吃饭的这个情景就是从这个人身上找到灵感的。但是这两者又有所不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个人既吝啬又好面子,吴趼人对他是持批判态度的;而王一生却我行我素,照吃不误,基本不理会别人怎么看。总而言之,他们都是为了吃而且不想浪费,只不过是一个直接表现出来,一个间接表现出来罢了。他们这样做,我们无可厚非,那都是生活所迫的。

下面再说说有关吃的。话说当时是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被分配到大山农场,工作无非就是砍树,烧山,挖坑,再栽树,不栽树的时候就种点粮食。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米饭很充足,就是缺油。每人每月五钱油显然是不能满足的,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油。连那里的猪都瘦成狗的样子了,所以人也好不到哪去。那时候的社会主义社会,谁奢靡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生活都很清苦。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还是有应对的办法的——挖竹笋、捉田鸡、捉老鼠……凡是可以吃的东西都不放过。这是一种求生的意识,也许当年我们的祖先也是为了生存而发现很多山珍海味吧。王一生到处游荡,来到了我所在的农场,有朋自远方来,一定要好好招待的,所以自然要寻找山中的美食。他们捉到的是蛇,蛇是确实是美味的食物。尽管蛇的脂肪含量很低,但是大伙吃得津津有味。

农场里有一个叫倪斌,外号叫脚卵的人,出身书香门第,也是一个很会吃的人。由于他下棋比较好,和王一生下了许久,也惺惺相惜,拿出美食和大家分享。巧克力、麦乳精、精白挂面、酱油膏……大家吃得不亦乐乎。在农村蛇还是有很多的,也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的,只要比较大的,无不成为美味佳肴。

棋呆子果然是棋呆子,无论去到哪里都会找人下棋。可能脚卵说的海味、燕窝吸引了王一生,让他无法集中精神,所以第一盘就输了。慢慢地双方各有输赢,干脆下起了盲棋了。高手之间下棋,当然是下盲棋了,否则就显示不出是高手了。最后王一生略胜一筹,脚卵甘拜下风。认识了脚卵,可能是王一生成为棋王的转折点。脚卵知道他们这个地区要举行运动会,恰巧就有象棋比赛。脚卵个子很高报了棋类,却被分到了球类组来住,参加篮球比赛。而王一生由于经常请假,农场领导说他表现不好,不准让他参加比赛。但是天无绝人之路,脚卵认识文教书记,就带领大家去书记家看看王一生有没有参加比赛的可能。那书记很有官腔,不把话说绝,事事留有余地。他虽然表面上说不好办,但是暗地里又存在着可能性。

官场上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啊!书记对字画古董很感兴趣,知道脚卵家里还有一些。书记的潜台词是只要脚卵送他一些字画古董,脚卵就可以到文教部门工作,王一生也可以参加比赛。当脚卵说要把明朝的乌木棋送给他的时候,书记露出了贪婪的嘴脸,王一生那个不好办的问题马上变成了举贤不避私。

托关系,走后门,自古有之。在文革年代,居然也会如此贪。没有市场,哪来的买卖啊?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有益于民,用不好贻害无穷。试想一下现在的官员,是名副其实高危人群。总有人想通过不公平的途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掌权者一旦定力不够极有可能坠入法网而毁于一旦。

王一生得知来龙去脉时,决定不参加比赛了,因为他不想占别人的便宜,而且这样参加比赛也是不光彩的。王一生对象棋绝对是痴迷的,但他也有自己的道德底线,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正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呆子真的是呆子吗?我看不是。

王一生有自己的想法,不去参加比赛,但是可以赛后与高手们一决雌雄。他看重的不是比赛所带来的名利,而是享受比赛的乐趣。王一生首先遇到象棋比赛的第二、三名,同时与他们下棋。消息传出有个农场的小子没能参加比赛,不服气要同时与亚军和季军比试。那么凑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竟然有数千人把棋场围住了。后来发展到王一生同时与冠军在内的九个人比赛。那个冠军在家里命人传棋,暂时不露面。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王一生一人对九人,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这比赛是有生命危险的,最怕有人输了不服气而捣乱。这样的象棋比赛早已经不仅仅是脑力运动了,而是需要大量消耗体力的。一直下到天黑,棋场只剩下一盘棋了,正是王一生与冠军老者的那一盘。这盘棋是专门有人骑自行车传棋的,老者一直没有出现。从棋子来看,王一生占了上风,已经胜券在握了。最后他把冠军从家里逼了出来,亲自到棋场要求握手言和。王一生下半身已经麻木了,直不了,半空悬着,身体似乎只剩下几斤了,最后无奈和棋了。一个年轻人平了一个冠军,其实有能力战胜他的,说明了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华棋道毕竟不颓。

下棋需要动脑子,是脑力劳动,一点也不亚于体力劳动。有的人拼命做体育运动都无法减肥,却因为一些事想得太多了而奇迹般地瘦下来了。王一生高度集中精力数个时辰来下棋,只有把痴迷上升到着魔的层次才会这样的,最后他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了。忘我是道家的思想,如同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成长为棋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纵观全文,王一生追求心灵的清净和精神的自由。当时的生产力低下,政治混乱,经济萧条,人们生活艰苦,连基本的存在需要都满足不了。但是无论如何,精神生活是可以自由的,可以逍遥游,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另外,王一生把人道、食道、棋道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ps: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电影版梁家辉主演的《棋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