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探遗走进阳谷七级古街巷,处处有故事
2023/2/8 来源:不详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m.39.net/news/a_8600334.html
七级运河古街区
明清时期,坐落在京杭大运河沿岸的七级古镇,因运河而兴盛一时。当时七级古镇分为东西两部分,镇上有六门、四关、十四街,街分六纵八横。至今仍有一条古街保存完好,虽历经岁月洗礼,青砖墙壁斑驳,但仍可见其当年盛景。
古朴的沿街建筑、一条条老街巷,八十岁的古街巷居民狄振声带着行走在古镇上,在一个个故事和传说的描绘下,仿佛重现了当年的繁华。
淹没在历史中的“六门四关”
从狄振声院子出门,沿古街东行,右手边是翟家祠堂。翟姓是当地的大姓,祠堂是宗族兴旺传承的重要活动场所。对面就是当年非常有名的狄家中药堂─—“春和堂”,记录着狄振声家族几代人的故事。
“这里就是一碑担两间茶馆。”走到古街东首,狄振声介绍,这个茶馆地处要害,当年生意很红火,从七级码头上岸的商人都会到这里歇脚,要上一壶茶慢慢品尝。茶馆只有两间,中间是大梁,正下方埋着一座石碑,石碑正好处于中间,因此有“一碑担两间”的说法。其实,“一碑担两间”的谐音是“一百单两间”,意思就是茶馆虽小,但是很敞亮。
“每条街、每座院都有故事。”狄振声带领一路向东,有一条石狮子街,因明朝隆庆年间立一石狮子得名。“石狮是这条街的镇街之宝,每到农历正月初一,都有村民拿一条红带子,端一碗面,到石狮前,祈求自家孩子平安。”
据了解,七级古街有六纵八横十四巷,六门四关。六纵是双井街、老街、东顺河街、西顺河街、丁家街、幸福街;八横是兴隆街、石狮子街、东关街、北关街、大隅首、小隅首、夏家街、西街,统称为十四巷。行走在七级古镇,大街小巷密布,狄振声个个都能说出来历故事。回忆起繁华过往,狄振声又感喟现状,“现在六门四关已经损毁,只剩下遗址。不过茶馆所在的古街保存还算完整。”
七级镇内小西街,位于西门至中小桥,较早迁来七级定居的丁姓是其中之一。本街有丁家饭铺、前西门、后西门、透心碑、土地庙。丁家饭铺开店数代,船夫、纤夫多于此处就餐,现丁家传人丁泽长继承祖业,仍开着丁家饭铺,经营饺子、烧饼,是当地人们喜爱的食品。
七级古渡
《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七级镇,在山东阳谷县东北运河之东,路出聊城县,有古渡。相传唐田真兄弟哭活紫荆于此。”唐时此地称毛镇。山东境内运河开通,穿镇境而过,是运河渡口码头,因修有石阶七级改为今名。元初在此建闸,设官管理,并有兵营驻守,明清相沿。时阳谷、东阿、莘县均于此设官仓转漕,货运繁忙,往来舟船颇多。南方士子进京赶考、官吏进京述职,此为必经之地。文人名士常在此逗留并吟咏诗词佳作。康熙、乾隆皇帝南巡也曾经此。镇城有六门四关和六纵八横十四条街巷,势如棋盘,铺面相连,生意颇盛。
年新发现的七级镇运河渡口
七级古渡为阳谷八景之一。明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阳谷的几位乡贤名流就写有五首咏“七级古渡”诗作,从诗中可看出当时运河和七级的繁荣景象,如“冠盖风云集,楼船日夜通”、“为言万里客,此处是通津”、“云帆万里拱神州”等句。七级不但是转运漕粮的地方,也是客人往来停留的地方。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由江西赴北京赶考以及会试中进士后赴任南京礼部时均曾在七级停留,后一次他带着新夫人在七级田宗家住了两天,帮着求雨,并写了四五首长诗。清代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包世臣在《闸河日记》中记他道光九年六月六日由馆陶登舟沿卫溯汶入闸河(指山东段运河)南返,途经阳谷运河三镇的所见所闻。他写道,初十日由东昌出发,经利和务(李海务)闸、周家店闸,又“十二里抵七级闸。闸入阳谷境,夹岸俱有市,阳谷、莘县、东阿三县兑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风略定,连日皆逆风溯流,昨日尤旺,纤挽之劳,几如上峡。十八里至阿城下闸”。描述了当时七级古渡的繁荣景象。
清代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包世臣曾在《闸河日记》中记述自己在道光九年(年)六月六日由馆陶登舟南下,途经阳谷运河三镇的所见所闻。他写道:初十日由东昌出发,经利和务(即李海务)闸、周家店闸,又“十二里抵七级闸。闸入阳谷境,夹岸俱有市,阳谷、莘、东阿三县兑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风略定,连日皆逆风溯流,昨日尤旺,纤挽之劳,几如上峡。十八里至阿城下闸。”描述了当时七级古渡的景况。因七级是粮码头,阿城是盐码头,故当时民间俗语又有“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之说。
七级镇龙王庙和娘娘坟
七级镇北大桥东岸是龙王庙,占地数亩,每年都在此举行隆重的庙会,商贾艺人聚集。闸东北有座娘娘坟,传说某朝国舅在沿河两岸栽染绿的麻杆,因欺骗皇上被斩,娘娘闻后在刘湾处跳河自尽(后人称落凤滨),被船拖到大桥后才被打捞上来,后埋于此处。桥西北有回音洞一处,人站在洞内喊话,立即有回音,过去人们常在洞内乘凉,原洞遗址尤在。刘湾外有龙看台一处,也俗称龙墩。大桥有卧虎石,今遗址犹在。
七级镇官仓莘县廒、阳谷廒和东阿廒
七级镇是清朝翟姓运粮道的故乡。沿运河古街,朝廷设有三处官仓,俗名米廒。大桥处运河西是莘县廒,中桥南运河西岸是阳谷廒,中桥东过隅首路南是东阿廒。沿七级台往东约四十米,路南是翟姓家庙,路北是远近闻名的狄家药铺“春和堂”,是素有“南毛北狄”之誉的名医狄大光的住宅,原铺面悬有当时的府台、县台所赐匾额。门前竖立龟驮碑两座,今两石龟犹在。隅首往东,有牌坊一处,旗杆座三处。
七级镇火神庙和万年桥
沿隅首往北约里许,有火神庙,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灯节的去处。距火神庙约里许,建有万年桥,为纯石拱桥,至今尚存。再往北,是“真武庙”。当地民谣“先有真武后有天,我比真武还在先”。故老百姓称自己的家乡为“凤尾”。七级镇素有龙头凤尾之说,也称凤凰镇。
七级镇万年桥(石拱桥)
七级镇其他现存古迹还有七一老街,翟家祠堂,化石龟,奶奶庙遗址,七级上、下闸等。
七级镇翟家街旌表儒林郎翟作桢之妻安人冯氏寿坊
七级镇翟家祠堂已经败不堪
七级镇翟家祠堂门额上的“芝兰宝”三字
七级“旌表儒林郎翟作桢之妻安人冯氏寿坊”构件
七级镇东关街也叫翟家街。后东门路南是清朝七级镇的东阿廒(东阿粮仓)的旧址;清朝这条街曾出过一位名人─—嘉庆皇帝的授业恩师翟作桢。在前东门和后东门之间路北,建有功德牌坊─—“旌表儒林郎翟作桢之妻安人冯氏寿坊”。
翟作桢从京师回原籍闲居后嘉庆继位,想到自己的老师,遂派员来七级建功德坊,立六座旗杆座。随之此街也就更加繁华起来。
娘娘坟、七级地名与乾隆有关
古街的西尽头是码头,在狄家药铺前,狄振声停住脚步,一只脚轻轻踏了踏脚下的老街路面:“这下面都是青石板路,从码头往东二三百米长的街下都埋着这样的青石板。”
走到路口码头遗址处,狄振声感慨:当年乾隆爷三次在这里登临,台阶正好露出七级。“七级。”登岸后,乾隆随口一说。皇帝开口,便是金口玉言,就这样,叫了上千年的“毛镇”改名“七级”。
沿运河一路向北,北大桥闸东北角,一片土堆毫不起眼。“这里曾经有座娘娘坟。”狄振声老人称,五十年代,镇上的“黄憨儿”盗墓破坟,挖出凤冠霞帔、珠宝玉石,发了一笔横财。
相传,当年乾隆带妃子南巡,大旱之年却发现这里的运河两岸庄稼郁郁葱葱,随行大臣说这里的庄稼有杆没根,乾隆随即登岸细看,发现沿河两岸全是国舅栽种的染绿的麻杆。国舅欺君被斩,随行妃子闻讯在刘湾处投河自尽,被拖到运河闸处才被打捞上来,就葬在这里。
妃子投河前,乾隆登岸处又被称作“龙看台”,也有传说乾隆再次蹲坐,俗称“龙墩”,现在大桥处还有卧虎石遗址。
至今去向不明的十八铜人
跟随老人的脚步回到古街最东端,“这里曾是七级镇最繁华的地方,四个方位都有庙,供奉不同的神明。”狄振声世代居住在码头附近,据他听长辈讲述和自己的研究,古镇中心在隅首,南、北、东大街都是一里地长,西大街靠近码头,约二百米。四个大街都有城门,称作皋,上面是个二层的庙,但不全是关公庙。当时城里城外共有七十二座庙,因为古街不直,胡同也多,若是谁家大门朝街,就用庙应对,所以庙多。
狄振声站在古街巷东首的十字路口,细数四周曾有的景致,这里过去是七级镇中心,即使在成立人民公社以后,供销、邮电、税务等部门也都设立在此处。
“‘一碑担两间’茶馆后面是玉皇皋。”狄振声颤悠悠走到茶馆后的一处破损建筑前,指着里面空荡荡的一个镶嵌在墙体中间的木制窗阁说,“玉皇皋的石刻就放在这个窗阁中,可惜多年前被盗了。”
茶馆斜对过,是当地知名的建筑“八卦楼”,砖结构建筑,因有八个角而得名。“这里也曾有个庙。”
七级镇解放前曾有七十二座庙,八十一眼井之说,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遭破坏。“河东小学是以前的奶奶庙,河西小学附近有十八铜人庙。奶奶庙和河西的十八铜人庙是两座最大的庙。”
据说“十八铜人庙”里面曾经供奉有十八座做工精美细致的铜像,文化大革命时,庙里的主持事先得到消息“第二天红卫兵将来砸庙”,就把十八座铜像藏了起来。虽然十八座铜像得以保存,但不幸的是,后人却不知道藏在了哪里。
从十字路口往南走,途经双井街,这里有七级镇众多眼井中最知名、最有故事的两口井。“清朝这条街上住了个汪老汉,家门前一个大坑。有一天,汪老汉遇到长虫吸蛤蟆,于是砸长虫救出蛤蟆,却没伤及这两条生灵的性命。第二年,七级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汪老汉梦见蛇和青蛙各派来两个孩子报恩。两个青蛙后生用腚每人墩了一口井,两个蛇的后生分别打通了直通东平湖的泉眼。汪老汉醒来果然见到两眼水井,家门前的大坑也盛满一汪碧水。从此,老汉家门前的大坑叫做汪家坑,这条街取名叫双井街。”
七级镇石狮子街
七级镇石狮子街,位于小隅首东端,因明朝隆庆年间立一石狮子得名。此石狮是尊坐狮,雕工精细,栩栩如生,两眼有神,项圈纹饰如线,两条前腿有力地蹬在座盘上,狮毛似有飘起的感觉,前胸凸起。雄狮两眼望着东方,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勇气,底座刻有雕刻日期。
石狮乃镇街之宝,当地民俗,每到农历正月初一,有村民拿一条红带子,端一碗面,到石狮前,祈求自家孩子平安,有民谚“一条带子一碗面,保佑孩子得平安”。相传,某年夜半,几只饿狼闯入石狮街,被雄狮发现,雄狮立刻现了真身,腾空跃起,赶走了饿狼。又有一次,村民翟保华在上房扫雪,一不小心,从房顶跌下,正巧落在石狮身上,但他却没有丝毫损伤,村民都说是石狮显灵,人们对石狮更加崇拜,把石狮视为神狮。
石狮的对面路北,是关帝庙,供奉着刘、关、张塑像,是七级镇的一个重要景点。以前,此庙香火鼎盛,阳谷县县志也有记载。
相传,石狮也是关帝庙的守护神。关帝惩恶扬善,某年的一天午夜,一小伙跑进庙内,跪地祷告道“关帝老爷行行好,别叫我天天劳累累断腰,叫我别得大病得小病,不喝面叶喝面条”。刚祷告完,就听唿隆一声响亮,吓得小伙拔腿就跑,回家大病了一场。
七级镇之六门四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七级古镇凭借古运河之势,商贾云集,舟樯林立,商贸繁荣,城镇建设突显规模,随建四门,称之为“关”即: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建四关的意义一是划定了居民区、商贸区,生活、商贸为一体。二是为了百姓的生活安全,便于统一管理。
北门:现在的七二村王金彦门口,门楼是拱式建筑,从门洞直接进入街衢,门楼两旁修有台阶,拾级而上,步入门楼,门楼上供奉火神神像,当地俗称火神庙,是七级镇节日聚会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观灯的地方,这天,万盏豆油灯芯灯摆放整齐,灯火辉煌,村民彻夜狂欢。
南门:现在的七一村村委会办公室正西。相传路北是一座花园,路南立有化石碑,是一位江南富商从南方运来,化石可疗外伤,村民手脚碰伤流血,抹上就可止血。
前东门:现在的七一村翟继玲家门口,为什么建前东门,还要从清朝嘉庆皇帝说起,嘉庆皇帝的授业恩师是七级人,叫翟作桢,嘉庆即位后,想起自己的恩师,派员来七级给翟作桢立了功德牌坊,六座旗杆座,为了和以前所建的东门以示区别,遂建一门,名前东门。
后东门:现在的七一村老关东街,此门不再述,此门是建镇时所建之门。
前西门:建镇时所建。
后西门:在前西门东,七级镇唐时建镇,明时建闸,清朝建仓,(即阳谷仓、东阿仓、莘县仓)是清时储粮的地方。清朝时,三县人民都要到七级来缴粮。后西门以里建有莘县仓,为了便于管理,也是为了安全有保障,莘县人在前西门东建了后西门,后西门以内,现存有回音洞,它和杨家坑与运河相通。
来源:说聊城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平台
政策方向|资讯服务
来这里,找到做聊城人的全部骄傲
作者/来源:文旅聊城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