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语言艺
2023/4/27 来源:不详北京荨麻疹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3248.html①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②,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熬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上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糨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选自《阿城精选集》)
①锛bēn,指木工用的一种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斧头。②枨chéng,古代门两旁所坚的长木柱,用以防止车过触门。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这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代,也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都受到时代的影响。
C.本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意旨丰富,提琴最后被当勺盛着浆糊,暗示了提琴的主人——神父被迫害的结局。
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用短句,如“老候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2.作者多次写到老侯和提琴之间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3.阿城曾强调其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这种“平静”的理解。
一、1.B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A.“出于对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错误,由原文“此时他神色惨然,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着去了他家”可知,“我”是为乔治“神色惨然”所打动。C.“为老人唱一曲秦腔……所以‘我’便了解……”错误。由原文“从此声名大振,到处有人来邀我唱秦腔”可知,“为老人唱一曲秦腔……声名大振”只是“‘我’便……专唱秦腔”的原因之一。D.“典雅凝练,温婉细腻”错误。本文语言质朴直白,富有激情。
2.①写“我”厌恶秦腔,为下文写“我”咬牙为乔治祖父唱秦腔的情节做铺垫。②欲扬先抑,与下文写“我”对秦腔入迷的情节形成对比,为小说情节增添波澜。③从侧面揭示秦腔的起源地及其粗犷、硬亢的特点,与后文介绍秦腔的情节相照应。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综合考虑其作用。首段一般具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与后文相照应、形成对比、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照应标题等作用。
小说第一段写的是“我”厌恶秦腔,正是因为“我”对秦腔的厌恶,才有后文乔治的父亲让“我”给乔治祖父唱一曲秦腔时,“我”牙一咬,豁出去了这一情节,所以它为下文写“我”咬牙为乔治祖父唱秦腔的情节做铺垫。文章说到“那黄土高原酿了千年的秦腔,含着大喜大悲、大凶大吉的秦腔,唱得我骨也铮铮,血也滔滔,满喉满口黄土味”“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可见“我”喜欢并迷上秦腔,所以第一段写“我”对秦腔的厌恶与后文“我”喜欢并迷上秦腔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文章写到“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秦腔源于古时陕甘民谣,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等;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等。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介绍了秦腔的特点,所以第一段“我”对秦腔的厌恶与后文介绍秦腔的情节相照应。
3.(示例1)“我”为国人和海外游子的感情隔阂而流泪。“我”日夜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把秦腔当作眷念祖国、心系故土的情感载体,因而在回国探亲的联欢会上唱秦腔,结果却令人们惊异、埋怨甚至讥笑,这说明国人和海外游子内心存在严重隔阂,令人悲哀。
(示例2)“我”为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国人忽视而流泪。秦腔作为一种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能满足海外游子的精神需求,也受到外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但在国内却遭到人们的冷遇甚至漠视,这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本句是文章的结尾句,“热流”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热流”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国外唱秦腔让“我”声名大震,归国后唱秦腔却使“我”受尽奚落,前后的对比和落差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被漠视的事实,也表现了国人和海外游子对待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差异,“热流”蕴含了“我”对国人不理解自己的悲哀之情和对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的担忧之情。
二、1.C本题考查分析原文艺术特色的能力。C.“本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暗示了提琴的主人——神父被迫害的结局”错误。这篇小说不以情节紧张取胜,而是以冷峻的笔调写人写事,文中没有强烈的抒情段落,作者也几乎没有什么议论性的文字,但却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同时琴的结局也没有暗示提琴主人的命运。
2.①通过老侯对提琴的态度,意在突出老侯心灵手巧、对艺术品珍惜的形象特征。②借助提琴,巧妙地串联不同场景,使得故事的讲述不枝不蔓,情节舒缓。③借凡人小事表现出时代变迁,以小见大,平淡从容却意味深长。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段落的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形象上说,老侯不认识提琴,但一开始试着修提琴,他“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熬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可见,老侯心灵手巧;第二次修提琴时,明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但“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可见他十分珍爱艺术品,不忍心艺术品蒙尘。从结构上来说,这把提琴分别串联起解放前老侯给教堂修乐器、解放后做乐器厂师傅给干部修提琴、文革时艺术品被砸烂等情节,结构脉络清晰,情节舒缓有致。从主旨上来说,老侯的惦记才能展现出提琴的命运,而提琴的命运又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3.①选材上,有意避开重大政治事件,重点描写普通人物的世俗生活、日常小事。②弱化矛盾冲突,情节舒缓,给人“风平浪静”之感。如对老侯的人生经历的介绍。③以“冷眼旁观”的方式,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如结尾表达作者对政治事件摧残美好事物(艺术)的痛心,体现对政治事件的冷静反思。④语言风格冷峻克制,没有浓烈的抒情或议论。如极少用形容词;对老侯内心世界的描写保持克制。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平静的状态”是指作者以冷静的态度来叙述事件;文中其实隐约反映出一些特殊时代,如“北京解放了……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这些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把写作重点放在老侯的生活上,故而显得“平静”,实际上平静背后是隐藏着社会的风浪;作者在处理老侯身处特殊政治时期的事件时,没有描写强烈的矛盾冲突,从而让文章情节舒缓,主要以老侯的“旁观”身份予以叙述;作者没有直接流露自己的感情,也很少对老侯作心理描写,多数时候只单纯叙述事件,描写事物,如“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实际上老侯的内心是对这把好琴被毁坏而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而悲痛,但作者刻意没写他的心理感受,就让文章显得情感十分冷静。一把给人带来音乐之美的提琴,最终却成了盛刷大字报的糨糊的器具,这是对政治事件摧残美好事物(艺术),作者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痛心,而是把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感受,从而能对政治事件进行冷静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