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野人女真旧事
2022/11/20 来源:不详作者富察宝仁吉林家谱
◇明清满族旧事
明朝初年,满族的先民还是个生活地域广泛、人口众多、部族林立的北方渔猎民族。经过百余年的南迁、整合后,已形成了辽宁地区的建州女真、辽吉地区的海西女真和黑龙江流域及东海地区的野人女真三大部系。明朝廷对女真人,尤其是对黑龙江野人女真和东海野人女真,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羁縻管理政策。《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载道:
明朝末年,黑龙江地区土著民族多被称为女真人,如黑龙江地区各族被称为野人女真、北山野人或七姓野人等。在清入关前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仍被称为索伦部,其族有萨哈尔察、萨哈连、喀木堪等。赫哲、费雅喀等族被称为东海女真,其族称有东海窝集、虎尔哈、瓦尔喀、库尔喀等,各族界线模糊,族称不一。
努尔哈赤建后金汗国和皇太极改后金为清的过程中,都认为那些居住地域广泛的野人女真,“语言与我国相同,本皆我一国之民”。故此,对野人女真恩威并用地进行施恩招抚或武力征讨,使之成为大清国民。这些野人女真,清入关前加入满洲八旗的被编为了佛(陈)满洲,清入关后加入满洲八旗的被编为了伊彻(新)满洲。
东北广大地域,自远古以来便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满族先民世居之地。商、周及春秋战国时,被称为肃慎(又称息慎)的古老北方渔猎民族,便已经常出现在各种史籍之中。早在汉晋时期,便有女真人的先民挹娄人生活在长白山、黑龙江广大流域及库页岛地区的记载。隋代时,靺鞨人的黑水部生活在这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唐代时,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人的郡利部、莫曳部、越喜部、虞娄部、思慕部、落坦部等十几个大部,库页岛上居住着靺鞨窟说等部。
唐朝在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还设立了黑水州都督府,管辖着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等广大地区。辽金时期,外兴安岭南北,鄂霍次克海以西的广大地域,是生女直(女真)人主要居住地,黑龙江入海口地方的奴儿干(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已是这广大地区重要的城寨。
元代,元朝廷在奴儿干城设立了征东元帅府,统辖着北山兀者(北山野人女真)、骨嵬(库页岛)及兀者吉烈迷万户府、孛苦江万户府、鲸海千户所等,鞑靼海峡两岸的女真各部。明代,永乐年间在元朝时的东征元帅府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司,总辖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乌第河等流域及苦兀(库页岛)等余卫所、城站的野人女真等族。
明朝末年,从黑龙江流域南迁至辽吉地区的女真人逐渐壮大起来。清太祖努尔哈赤为报父、祖被明廷杀害之仇,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厮杀终于崛起。他在兼并建州女真各部和征服海西女真四部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东海野人女真诸部恩威并重的收归。
努尔哈赤认为东海野人女真诸部,在族源、语言、习俗等方面与建州、海西女真大多相同,“本皆一国之人”,而且东海野人女真人“勇不畏死,一人便能杀虎”,雄武善战,是一统东北、收复蒙古、灭明入主中原的重要力量。故此,在后金政权建立之前,努尔哈赤便开始不断地对东海女真诸部进行恩惠招抚,对那些不愿归顺的部落则采取武力征服的铁血手段。明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大败海西女真、长白山部、蒙古等“九国(部)联军”之后,军威大振国势日盛。不久,便有许多东海女真部族前来归附。《清太祖实录》载:
万历二十七年(),东海渥集部之虎尔哈路路长王格、张格率百人朝谒,贡黑、白、红三色狐皮,黑、白二色貂皮。自此渥集部之虎尔哈路每岁朝谒。
努尔哈赤见遥远的东海野人女真也有部落前来归顺十分高兴,不但给予了赏赐还“以大臣女六,配其六长”,联姻以建立密切关系。此后,便不断有东海女真各部前来朝贡归附,努尔哈赤都十分热情地款待赏赐。后金天命三年(),东海女真虎尔哈部部长纳喀率族人百户南迁来归,已经立国称汗的努尔哈赤更是隆重的御殿接见。《清太祖实录》载:
谕令:擎家口愿留我国者为一行,未携家口而愿归者为一行,分别聚立。赐愿留者为首八人,各男妇二十口、马十匹、牛十头、棉袭蟒服并四时之衣,田庐器用诸物毕具,部众大悦。其愿归之人,感激乞留甚众,乃因还者寄语曰:“国之军士,欲攻伐以杀我等,俘掠我家产,而上以招徕安集为念,收我等为羽翼恩出望外,我乡兄弟诸人,其即相率而来,无晚也。”
努尔哈赤的恩惠招抚之策很见成效,到后金前来归附朝贡的东海女真各部不断增多,一直延续几十年,直到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东海女真各部前来归顺者还是络绎不绝。《清太祖实录》记载:天聪二年()正月,“东方格伊克里部落四头目,率四十人来朝”。天聪七年()六月,“东海使犬部额驸僧格,偕其妻,率五十二人来朝,贡方物”。
努尔哈赤对那些不愿归顺、抗拒后金的东海女真人,是毫不客气地武力胁迫或重兵征剿,而将其强行俘获征服。早在后金政权建立之前,努尔哈赤就不断地对东海女真进行军事征讨。明万历三十年()五月,努尔哈赤命胞弟贝勒巴雅喇、巴图鲁额亦都等,“率兵千人,往征东海渥集部,取赫席黑、俄漠和苏鲁、佛纳赫拕克索四路,俘二千人而归”。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努尔哈赤“令侍卫扈尔汉率兵千人,征东海渥集部所属滹野路,取之,收二千户而还。”明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对东海女真采取了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清太祖实录》载:
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招其路长康吉礼、喀克笃礼、昂古、明噶图、乌路喀、僧喀、尼喀里、汤松噶、叶克书等,令其家口前行。额亦都回师至雅揽路,遂击取之,俘万余人而还。
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称汗,立国金(后金)。他听得奏报:“东海沿边,散居诸部,多未归附”。努尔哈赤想:“东海女真皆我族人,岂能容其不归附?”于是,第二年便“遣兵四百往取之,悉收其散处之民。其岛居负险不服者,乘小舟尽取之而还”。努尔哈赤遣兵收归的东海诸岛中,以库页岛最为著名,库页岛自古便是中国领土,汉代时称“女国”、唐代称“莫曳”、明代称“苦夷”、清代称之“库页”。《东北边防辑要》载:
《水道提纲》曰大长岛(即库页岛),为黑龙江口海中大护沙,南北袤长一千六百余里,东西最阔三四百里,或一二百里。地形夭矫如游鱼,中脊有山连峰,至北至南松林相望,蜿蜒不绝,水分流东西入海,海岛平处有居人数处。
库页岛山高林密、地阔岛大,民族众多,《圣武记》中载:
库页岛海岛,袤广埒台湾,近混同江海口,其岛杂有赫哲、费雅喀、鄂伦春之人,而库页为大。
在努尔哈赤的征伐招抚政策下,库页岛上的库页、费雅喀、赫哲、鄂伦春、山旦、西隆阿以诺等诸部归附了后金政府,向朝廷进贡纳貂。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对东海女真人进行恩威并重的征讨令其归附。《清太宗实录》载,皇太极认为东海女真为同族之人,应收心为上,故而告诫出征将士道:
如得胜时,勿贪得而轻杀,勿妄取而以为俘。抗拒者,谕之使降;杀伤我兵者,诛之;其归附者,编为户口,令贡海豹皮。又须劝谕伊等,弃恶从善,共为良民。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这种“恩威并重”,“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治国之策,加快了后金(清)对东海野人女真的兼并收服进程。到了清入关前,清政权基本上统一了东海野人女真的渥集部、费雅喀部、瓦尔喀部、虎尔哈部、使犬部、使鹿部等诸部,完成了鄂霍次克海(含库页岛)、日本海以西,外兴安岭、兀第河以南,广大东海野人女真居住地区的统一。大批归附而来的东海女真人,被编入满洲八旗。
这些南迁族人后来都成为佛满洲八旗。吉林《他塔喇氏家谱》记载,他塔喇氏始祖贝楞额,于明万历年间便随同穆昆达(族长)罗屯归顺后金(清)。之后,族人从原居地东海野人女真瓦尔喀部的札库木迁至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地方。再后,又迁至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因其所在佛满族八旗的调防,家族人又分迁至卜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阿城)等地。
这些骁勇善战的东海女真人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新兴的满洲八旗军的战斗力,不但稳固了后金(清)的东北后方,也极大地加强了其军事和经济实力。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时,蒙古三大部之科尔沁、喀尔喀蒙古,在努尔哈赤“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治国之策下,都与后金建立了战略联盟,只有察哈尔部的酋长林丹汗骄横凶狠,经常攻击后金抢掠人口财物。后金天聪元年()皇太极刚刚继位便开始了四战林丹汗、全部收服蒙古的建国大策。
天聪六年(),皇太极御驾亲征二战林丹汗时,一直追击过了兴安岭。
虽然没有捉到林丹汗,但俘获了其兵马人口10余万,使其从此一蹶不振。更重要的是皇太极一路上看到黑龙江中上游广大地区,竟然还聚居着不为后金天朝管的黑龙江野人女真数十部。于是,皇太极动用武力征服、施惠招抚语言相近、习俗相同的“索伦诸部”野人女真的行动。
“索伦诸部”是东北的北部、西部广大地区的土著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中上游广大地区。明朝政府将他们泛称为“北山野人”或“女真野人”。索伦,是由达斡尔语“洪苦鲁索伦”而来,乃“山林里生活的人们”之意,原是达斡尔人对鄂温克人之称。清《朔方备乘》载:
黑龙江其地居人不尽索伦……有达斡尔,有鄂伦春,有毕拉尔,则其同乡而为部落者。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说者谓索伦”骁勇闻天下,故借以其名以自壮。兹记黑龙江诸部事迹,以‘索伦”冠之。
由此可知,“索伦部”是生活于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关系密切、长期共存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的泛称。满洲八旗索伦兵以骁勇闻天下,清王朝定鼎北京之后,经常调遣黑龙江索伦兵入关征战,即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部伊彻满洲八旗兵。
“索伦”之原称的鄂温克人历史悠久,《清代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载:
从考古学上看,早在公元前两千年,鄂温克的祖先就生活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从文献记载来看,鄂温克的祖先与唐代生活于贝加尔湖及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鞠部落及北部室韦中的北室韦和钵室韦等部落有密切关系。由于鄂温克属于通古斯·满通古斯语支鄂温克语群,因此鄂温克是以靺鞨为基础,吸入了北室韦和鞠部成分,而北室韦与靺鞨又均属通古斯语系统。
鄂温克人生活地域广泛,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南北都有他们的族人活动。明代汉人称之“女真野人”,史学界称之“女真北支”。其一些部落善使马游猎,被俗称为“使马部”,一些部落因善养驯鹿则被俗称“使鹿部”。使鹿部还有几个名称,布里亚特蒙古人称之为“喀木尼汉”,清人称之“索伦别部”。《朔方备乘》载:鄂温克“一作通古斯,亦曰喀木尼汉,记索伦别部也,其俗使鹿”。
有史学家考证,鄂伦春是从鄂温克族中分出来的一支,与鄂温克同源。《清朝文献通考》载:
“鄂伦春一名奇勒尔。”
《清代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考证:
“奇勒尔”是指活动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牛满江以东至海滨地域
内,渔猎定居的女真人而言,是邻族赫哲对他们的称呼……清代文献将鄂伦春与“奇勒尔”“使鹿部”等并用,同时,还作“奇楞”“奇勒”“奇里”“齐凌”“栖林”“麒麟”等。
鄂伦春人散居于兴安岭崇山密林之中,以狩猎、捕貂为业,他们自称“鄂伦千”“奥伦千”,汉语译作鄂伦春,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呼伦贝尔志略》载:
鄂伦春,索伦之别部也。元时称为“林中百姓”,清初称为“树中人”,又呼为“使鹿部”,俗呼之“麒麟”。
鄂伦春人逐兽而居,兽多的地方便居住下来,故此,他们的活动地域遍布贝加尔湖、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及黑龙江广大地区,甚至库页岛上的大部分地区也都有他们的足迹。
达斡尔是索伦诸部中重要一族,生活地域与鄂温克人基本相同,与其交错而居、关系密切。达斡尔除被泛称索伦部之外,还被称为“萨哈尔察”或“萨哈勒察”。此为满语,意为“黑貂”,可知达斡尔以狩猎为业,善捕黑貂。
清史之中有关达斡尔的记载较晚,直到康熙六年()的《清圣祖实录》中方有“达虎尔”的记载。之后,清史书中对其称呼记载甚多,有达呼尔、达呼里、达瑚里、打虎儿、打狐狸等,均为满—通古斯语之汉音译之不同。达斡尔人有时也自称为“达奇鄂尔”或“达奇果尔”。《金史国语解》指出满—通古斯语族之索伦语,称耕种者为“达瑚里”。可知达斡尔人很早已在东北地区耕种生产。
清代的达斡尔族学者花灵阿在其《达斡尔索伦源流志》中考,达斡尔先民曾建“黑水国”,达斡尔源于索伦。
明末清初之时,索伦诸部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部族,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其社会形态还是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各部族以氏族为单位,按“哈喇”(姓氏)、“莫昆”(氏族)而聚居活动,有着自己的“哈喇达”(姓长)和“莫昆达”(族长)。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对黑龙江野人女真十分重视,一是认为“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民”,岂能容尔“以甘于自外”,不收归一国之理?二是考虑“此地人民,语言与我国同,携之而来,皆可以为我用”,这些骁勇善战的野人女真是重要的军事力量。故此,皇太极对索伦诸部的征讨主要是以招抚为主,他告诫率兵之将:“能抚则抚之,不能招抚者战之。”他还谕令八旗兵:“俘获之人,须用善言抚慰,饮食甘苦一体共之,则人无疑畏,归附必众。”
早在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就曾派兵人,前往招抚黑龙江野人女真的萨哈连部。八旗兵“水陆并进,取河南北诸寨,凡三十有六”。之后,由于后金国力日盛,不断有黑龙江诸女真部来进贡修好。天命十一年(),萨哈尔察部来献狐皮、猞猁皮、水獭皮、青鼠皮。天聪五年()六月、七月,黑龙江诸部来贡。《清太宗实录》载:
六月。黑龙江地方伊扎纳、萨克提,伽斯纳、俄力喀、康柱等五头目来朝。
七月,黑龙江地方虎尔哈部托思科、羌图礼、恰克莫、插球四头目来朝,贡貂、狐、猞猁狲等皮。
虽然黑龙江女真有众多部入贡称臣,但仍有许多部不服后金天朝管,有的部甚至是一再反叛。皇太极为了统一女真巩固东北,进而与蒙古争雄,与大明争天下入主中原,从天聪八年()到崇德八年()十年间,他三次大规模派兵北进黑龙江野人女真地区进行征讨招抚。通过武力征讨、施惠招抚,黑龙江中上游索伦诸部的铎陈、阿撒津、雅克萨、多金、兀库尔等木城要塞全部被清军收归。“兀鲁苏屯之博木博果尔索伦,俄尔吞、奇勒里、精奇里、兀赖布丁屯以东,兀木讷克、巴哈纳以西,黑龙江额尔图屯以东,阿里阐以西”等广大地域诸部,均被纳入了清政府的实际管辖。
皇太极这十年对黑龙江女真的征讨招抚,是继努尔哈赤平定收归东海女真诸部之后,彻底完成了东北地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的统一,从而也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黑龙江女真诸部,早期被招抚迁入辽东地区,编入佛满洲八旗且有据可查的就有2万余人。那些留在原地的各族人平时都依例入贡,而战时则奉命出兵参战,被编入了伊彻(新)满洲八旗,成为清朝政府最忠实的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