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边地志怪,野性讴歌阿城新笔
2022/6/3 来源:不详边地志怪,野性讴歌
——阿城新笔记小说《溜索》赏析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姜京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敏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重点课题“语文深度学习”(编号:ZQJK)的研究成果。
摘要:《溜索》讲述了“我”跟随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它是阿城的一篇新笔记体小说。新笔记体小说是在继承古典笔记小说基础上吸收西方文论开拓的一种创新型文体。因此我们解读《溜索》既不能单纯地从古典笔记小说的角度解读,也不能全部按照传统典范小说的理论去看待,应该从新笔记体小说这一特殊的创新性文体的角度去赏析。在《溜索》中,阿城从内容选材、叙事视角、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展现了新笔记小说之“新”,呈现了他探索不同的知识结构,完善文化结构的过程。
关键词:边地志怪无主叙事生命野性
《溜索》是部编版教材九下小说单元的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该文讲述了“我”跟随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与本单元前两篇传统典范小说《孔乙己》、《变色龙》不同,《溜索》是一篇在继承古典笔记小说基础上开拓创新的新笔记体小说。新笔记体小说作家一方面自觉追求志怪等古典笔记小说的传统审美范畴,另一方面也写当今的现实生活或今人眼中的故人往事,尝试新的文体实验,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趣味。阿城亦是如此,他在给法国评论家杜莱特的信件中提到“然而,笔记这一文类消失了。这是我想写笔记小说的理由之一……可以通过它把我们的许多遗产传之后世。同时可以在描写中超前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如句子节奏、句调、结构、视角等。”但是纵观为数不多的相关教学解读和设计,有的从传统小说三要素进行解读设计;有的从古典笔记小说的角度解读,如肖培东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从笔记小说的情节平淡、语言简练等方面对《溜索》这篇文章进行学习;但较少有人从新笔记小说究竟“新”在何处进行解读。就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中嬗变出现的新笔记体典型小说——《溜索》而言,若不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新笔记体小说这一特殊的创新性文体角度出发,必然造成解读视角和解读对象之间的逻辑错位。鉴于此,笔者从新笔记体小说的内容选材、叙事视角、语言特色三方面之“新”展开解读。
一、边地志怪讲述世俗之真
在《溜索》中阿城选取了世俗世界的特殊题材:怒江四怪——怒江雷响、孤鹰扑蛇、溜索渡江、群牛失禁,来叙说边地为人鲜知的独特过江方式——溜索。
怒江雷响。“一个钟头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雷公浇地。”“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水声之大犹如“闷雷”,借声音写对怒江的感受。“怒江雷响”,是云南怒江边上,所特有的声响,这与怒江周围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首先“雷声”,应从天空中传来,这说明怒江周边山峰高耸入天,声音沿着悬崖峭壁传到高处,让人觉得声音从天而来;“闷闷”的响雷,说明周围山峰较多,并不开阔,声音不是一下子传播出去,而是碰到崖壁,形成多次的回声,才形成隆隆的“闷雷”声。怒江雷响怪在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闷雷”之响。
飞鹰捕蛇。“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股一股地扇动。”“蛇?”“是呢,蛇。”据了解,生活在云南一带多为苍鹰,主要吃老鼠、兔子等弱小动物,但这里作者描绘的飞鹰捕食的却是蛇,再看鹰的捕蛇动作“移”“栽”“射”,时间“忽然”“顷刻”,时间之短暂,动作之迅速,写出了鹰捕蛇的快、猛、准,写出了鹰的凶猛与野性。飞鹰捕蛇怪在没有写捕捉老鼠、兔子等动物,而选择有危险性的蛇作为鹰的猎物,没有写鹰与蛇的过多纠缠,而是快、猛、准,速战速决。这让人隐约感受到鹰的隐喻意象,勇敢、野性、不畏凶险。
马帮渡江。瘦小的汉子“一下子小过去”“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首领“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马帮汉子们溜索过江技术熟练、速度迅速,不慌不惧,习以为常,体现出人在自然生存环境中搏击自然的伟力和虎虎生风的阳刚之气。写马帮渡江之“奇”,不同于传统笔记小说中的奇人异事,这样的过江方式,于全世界而言,是罕见的,但对马帮的汉子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它是“马帮人”为生而活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马帮渡江怪在危险的过江方式和马帮汉子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
群牛失禁。阿城选材逼近真实的“世俗化”,在《溜索》中阿城还写到了令人觉得低俗的“尿”,特别将群牛失禁,刻画的细致入微。“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一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牛因被迫渡江而失禁——“屎尿尽撒”,写出了牛们的极度恐惧和害怕,衬托出了环境的险峻和马帮汉子们大无畏的野性美。牛群失禁的选材,怪在选择了这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题材。而这种真实世俗中的吃喝拉撒睡一类基本行为,在传统小说中经常被修饰或者忽视,选择这类“俗”的题材,凸显了作者对“真”的追求。
怒江四怪,虽然“怪”,但也是当地的“世俗”,是当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与很少接触真实世俗生活的传统笔记小说不同,新笔记小说选材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