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申遗的永济渠聊城段

2023/4/5 来源:不详

「本文来源:聊城晚报」

文/图张燕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全长公里,地跨8个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在聊城,中国大运河被世人所熟知的河道,是元世祖忽必烈于年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对于另一段河道——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却鲜有人知,这也致使永济渠聊城段错失大运河“申遗”。

9月5日,自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村卫、漳河交汇处,沿永济渠聊城段前身——漳卫河向北驶入冠县,“这才是聊城最早的运河。”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馆陶古城专家委员会主任戴敬仁发出这样的感慨。

对于如何保护、传承与利用永济渠聊城段,聊城市海源阁图书馆副研究员陈清义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摸清永济渠聊城段遗产‘家底’,制定保护方案,将其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畴。”

清末运河上的漕船。资料图

“这才是聊城最早的运河”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其中永济渠全长公里,由隋炀帝于大业四年(年)主持开凿,其南起黄河与沁水汇合处,经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到达北京。

会通河临清北段(元运河)

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年)的《隋书·隋帝》记载了隋炀帝兴修永济渠时的壮观景象。“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市)。”

“隋炀帝开凿永济渠有两个目的,一是军事需要,收复辽东被占土地,遏制高丽扩张;二是经济需要,从河北征调物资。”陈清义在其著作《聊城运河文化研究》中,对永济渠的开凿初衷进行了梳理。

隋炀帝兴修永济渠聊城段时,借用了屯氏河河道。唐代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图志》有记载:“汉武时,河决馆陶,分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屯氏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汉武帝时,黄河在今河北省馆陶县沙丘堰决口,分出支流——屯氏河。年,隋炀帝在今冠县东古城镇、北馆陶镇兴修永济渠时,借用了这条河道。”戴敬仁介绍道。

永济渠的开凿,将涿郡所在的幽燕地区与中原和日渐富庶的江淮地区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沟通南北经济的纽带。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的散文《汴河铭》中称赞它:“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可惜好景不长。唐末,“安史之乱”爆发,永济渠沿岸沦为战场,漕运中止,河道淤塞。元朝定都北京后,为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和解决水陆更替的繁重,将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在聊城开凿会通河。

“在咱们这儿,只要一提大运河,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元代开凿的会通河。其实,这才是聊城最早的运河。”沿着漳卫河冠县段前行,戴敬仁感慨。他深谙永济渠的价值所在,并对其鲜为人知的窘境焦心不已。

错失大运河“申遗”名单

清末运河上的运盐船。资料图

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为了这一刻,我国准备了8年。

中国大运河项目选取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的典型河道和重要遗产点作为申遗内容,获批部分包括河道遗产27处公里、重要遗产点58处,分布在8个省(市)的27座城市。

我市共有3段河道、6处遗产点成功“申遗”,它们是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临清北段(元运河)、会通河临清南段(明运河),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阳谷县古闸群(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

遗憾的是,永济渠聊城段却未能与会通河一同成功“申遗”。“当时,由于我市对永济渠聊城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导致其最终错失申遗。”陈清义解释道。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和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其著作《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考证,永济渠流经路线如下:南起武陟沁水尾闾,向东北,经新乡、汲县、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内黄、洹水、贵乡(今河北省大名县)、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永济(今冠县北馆陶镇)、临清(今河北省临西县)、清河、漳南(今德州市)、长河、东光、长芦(今河北省沧州)、乾宁军、独流镇,折向西北,再经雍奴至蓟县(今北京市)。

梳理流经路线可知,永济渠的流经区域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作为现存永济渠保存最完整、文化遗存最丰富的一段河道,永济渠浚县段和黎阳仓遗址已在年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年,河北省对永济渠邯郸段进行了考古勘探,基本摸清了永济渠邯郸段的走向和文化遗存,并制定了保护方案。目前,我市仍未开展相关工作,以至于永济渠聊城段陷入“鲜有人知”的窘境。

摸清“家底”,纳入中国大运河保护范畴

阳谷张秋运河石桥

宋元明三代,永济渠的名字已少见,因其由隋炀帝主持开凿,改以“御河”称之。为重新利用永济渠,三代统治者对其进行了疏浚,但收效甚微。至清代,因漳、卫河在冠县合流,御河又改称为漳卫河。

今冠县东古城镇、北馆陶镇西依然有漳卫河流经,但是其流向与《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的永济渠走向并不完全一致。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今漳卫河冠县段与隋唐永济渠冠县段是否为同一条河流呢?

临清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史专家马鲁奎对此进行过研究。“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促使永济渠河道发生改变。现在的漳卫河是宋及后来的政府利用部分永济渠、卫河河道重新疏浚而形成的。”

而今在冠县东古城镇、北馆陶镇西流经的漳卫河,到底借用了上述哪段河道,还是二者皆有之?隋唐永济渠冠县段至今还保留有多少文化遗存?要弄清楚这些疑团,恐怕还得依赖实地调查和考古发掘。

“目前,最重要的是摸清永济渠聊城段遗产‘家底’,制定保护方案,将其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畴,与会通河的保护利用结合起来。”针对永济渠聊城段“无人问津”的窘状,陈清义建议。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年,我国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吹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冲锋号角。

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在年年底基本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个方案的提出,使大运河保护利用迎来最好时期。

陈清义认为,我市应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将永济渠聊城段纳入国家战略中。“借助国家力量,将永济渠聊城段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若文化遗产足够丰富,可考虑建设遗址公园,以此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