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写春秋战国纵横战略家苏秦传
2023/4/27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叱咤风云写春秋——战国纵横战略家苏秦传
HTLIAO
-12-:27 齐王:“爱戴齐国而憎恨秦国。”苏秦:“齐、秦两国称帝,相约讨伐赵国,那和讨伐宋国比哪个更有利呢?”
齐王:“不如讨伐宋国有利。”
经过这么一分析,答案就很明显了,如果齐国与秦国并立帝号,天下各国只会尊重秦国而轻视齐国;如果齐国放弃帝号,那么天下各国就会爱戴齐国而憎恨秦国;讨伐赵国不如讨饯宋国有利。
所以苏秦建仪,齐王公开表面上放弃帝号,让天下都亲近齐国、排斥秦国,齐国不去与秦国争雄;这样,齐国就有机会攻占宋国。一旦占据了宋国,那么卫国的濮阳城就危险了;占据了淮北,那么楚国的东部地区就危险了。占有了济水以西的土地,那么赵国的河东就危险了;占有了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平陆(今山东汶上北),那么魏国都城大梁的门就不能打开了。苏秦说:“我们放弃帝号,背弃与秦国的盟约而进攻宋国,那么齐国就可以名震诸侯,燕国、楚国都会畏服齐国,天下诸侯都不敢不听从我们的指挥。这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伟业啊!以尊重秦国为名,而让天下各国都憎恨他们,这就是所说的用卑贱换来各国的尊重呀!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苏秦的一番分析与论述,使齐闵王茅塞顿开,攻灭宋国,一直是齐闵王的伟大志向。因此,齐闵王宣布放弃“东帝”的称号。
秦国是反对齐国攻宋的,因为那样,显然是壮大了齐国的势力,这对秦国是不利的。齐国准备攻打宋国,秦国派起贾去阻止。
韩珉是亲秦派,一直主张联秦,齐王决定放弃称帝而进攻宋国的策略,与韩珉的主张是不一致的。不得已,他辞去齐国相国的职位。齐闵王就任命苏秦担任相国这个职务。相国的职位,在战国时期,在国家执政层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国王,主要是负责外交事务,现今美国的国务卿(SecretaryofState)一职,就是参照中国战国时代的相国。
担任相国之位,这使得苏秦更加如鱼得水。
齐闵王与赵惠文王在齐国东阿(今山东阳谷县阿城)举行了临时会面,商量一起联合去攻打宋国。苏秦参加了这次会晤。齐闵王告诉了赵惠文王放弃“东帝”称号的决定,还想试探赵国对攻宋的态度,赵惠文王对攻宋很热心,他们达成了联合伐宋的计划。
10 出使邯郸面谏赵王力主合纵讨伐强秦
自公元前年,赵武灵王推动“胡服骑射”改革和变法以来,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气势蒸蒸日上,赵国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
赵章是赵武灵王的长子,自然成为太子,但赵武灵王更喜欢他与宠妃吴娃的儿子赵何,就废了赵章的太子之位而立赵何为太子。公元前年4月初7日,赵武灵王主动禅位于太子赵何,自己想颐养天年成为太上皇,号称“主父”。
赵何即位成为赵惠文王,原太子赵章就不干了。公元前年,当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在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市广宗县)度假时,赵章和其相国田不礼带领他们的党羽作乱,诈用主父的号令要召见赵惠文王。赵惠文王估计有诈,相国肥义主动要求自己一个人去试探情况。赵章计谋败露,杀了肥义。赵章叛军围困沙丘宫,赵国大臣高信和赵惠文王就率兵与他们打了起来。
获得了沙丘宫暴乱信息后,赵武灵王的叔父赵成(公子成)和李兑率部火速从国都邯郸赶来平乱,击败赵章叛军,杀死田不礼。赵章逃到主父宫中,赵章毕竟是自己的长子,主父就接纳了他。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了主父宫。赵章为了不连累他人,不得已就自己出来投降。公子成和李兑处死了赵章。
公子成和李兑商量,因为赵章的缘故而围攻主父,休兵的话,一定会被主父灭族。于是他们继续围困,对宫中人喊话:“后出来的人灭族”,宫中人都逃了出来,剩下主父一个人,他找不到食物,把宫里房檐上的小鸟都掏出来吃了。
主父在宫中被困长达三个月,李兑始终不撤兵。最后,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就这样活活被饿死了,时年六十一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乱”。
赵何继续称王,但相国由他叔父赵公子成担任,李兑担任司寇,在公子成死后,李兑执掌相国之位。
虽然经过这些动荡,但赵国继续赵武灵王的变法路线,赵国日益强大,成为可与齐国匹敌的强国。
公元前年初,在齐赵两国商定了攻宋的事情后,秦王对赵国支持齐攻宋大为恼怒,与赵国结怨,派兵进犯赵国梗阳。在这个时刻,苏秦带着齐王的使命,出访来到赵国。
来到邯郸,苏秦感慨万分,想起他在二十年前到这里时,穷困落魄的境况,求见李兑还给碰了个冷脸;几个月前,苏秦还在赵国被李兑扣留过。这次不一般了,他是齐相国,还有着齐国使臣的身份,他可以见到赵惠文王。
苏秦是为齐出访赵国,他对当时的国际大势了解非常深刻,而这时赵国也在梗阳兵败于秦国。赵王对秦国也越来越感到秦国对赵国的威胁。
苏秦于是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游说赵王。他首先拍了一通赵王的马屁,他说:“普天之下,各诸侯国的卿相大臣,以至于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尊崇大王施行仁义行为的,都愿接受您的教诲,向大王进献忠心,这已经有很久了。”
苏秦始终认为秦国是天下诸侯各国的威胁,联络合纵攻秦是他心中不灭的志向。这次,他以齐相的身份出使赵国,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联合赵国伐秦。利用这次能够与赵王纵论天下大势的机会,苏秦不失时机地劝说赵王要进行诸侯合纵[28]。苏秦向赵王描述了结交秦国的危害:
如果赵国与秦国结盟,秦国就一定会去侵略韩国、魏国,如果赵国与齐国结交,那么齐国就一定会去侵略楚国、魏国。魏国衰弱后就必然割让黄河外(指今陕西大荔至澄城以北地区)之地,那么道路就不能通行到上党;韩国软弱了,它就会献出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市),那么通往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路就被切断了;楚国衰弱了,赵国就会孤立无援。秦国攻下轵道(在今河南修武县,是越过太行进入今山西的通道),那么南阳(指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就会动摇;秦国如果再劫持韩国包围周室,那么赵国就会自行削弱;秦国再占领卫都濮阳(今河南濮阳市)夺取淇水(今淇河)之地,那么齐国必然会到秦国俯首称臣。假如秦国能在韩魏齐得到这些,必然就会进攻赵国。秦军渡过黄河,穿过漳水(今漳河),占据番吾(在今河北磁县境内),就必将交战于邯郸城下。那么,赵国就覆亡在即了!
五十年后,秦国攻取六国,果真就是按照苏秦的这个思路进攻韩赵魏的。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苏秦向赵王分析了山东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不联合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说,山东各国,没有哪个国家像赵国这么强大。赵国土地方园两千里,精兵几十万,战车几千辆,战马上万匹,军粮可供十年之用,西边有常山(今河北恒山及石家庄一带)天险,南边有黄河、漳水之隔,东边有清河(介入齐赵两国间)障碍,北边有燕国作为缓冲带。而燕国又是一个弱国,不足畏惧。在诸侯国中,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发兵讨伐赵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担心韩、魏两国在后边算计它,韩、魏两国就是赵国西南边的蔽障。秦国如果攻打韩、魏,它们没有险山大川的阻隔,秦国只要对它们一点点地蚕食,就可以直到它们的国都。韩、魏不能抗拒秦国,必然会向秦称臣。韩、魏臣服于秦后,秦国就没有韩、魏的障碍了,战祸就将降到赵国头上。
苏秦拿出诸侯战国地图,向赵王分析说,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将要被秦国灭亡,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或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或臣服于别国,两者绝不能相提并论。那些主张连横的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一旦能和秦国讲和,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装饰住宅别墅,欣赏优美音乐,享受美女相伴的糜烂生活。然而一旦秦国突然发兵攻打诸侯,他们却不会与诸侯共同承担忧患。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寻求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
苏秦建议赵王主导诸侯合纵,团结韩、魏、齐、楚、燕,使六国结盟而互相亲近,共同抗拒秦国,通令东方各国的将相,一齐到洹水(今安阳河)之畔集会,交换人质,杀白马缔结盟约。
他还起草了盟约的初稿:
1)假如秦国攻打楚国,齐、魏都要各出精兵为楚国作战,韩国负责切断秦国的粮道,赵国渡过黄河、漳水,燕国则派大军死守常山以北;
2)假如秦国攻打韩、魏,楚国就要切断秦国的后路,齐国派精兵支援韩、魏,赵国则渡过黄河、漳水,至于燕国,就要派兵死守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3)秦国如果攻打齐国,楚国就负责切断秦国的后路,韩国派兵守住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而魏国要封锁午道,赵国要越过黄河、漳水、博关(今山东聊城东南),燕国就派出精兵援助齐国;
4)假如秦兵攻打燕国,那赵国就守住常山,楚国进兵武关(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齐军渡过渤海,协助燕军作战,韩、魏两国各出精兵援救;
5)秦兵如果攻打赵国,那韩国就要镇守宜阳,楚军列阵武关备战,魏军则驻扎在河外,齐军渡过渤海,燕国则发精兵救赵;
6)六个诸侯国中有先背弃盟约的,那其他五国就共同出兵讨伐它。
苏秦认为,只要六国形成合纵,亲密合作来抵抗秦国,秦国就不敢出兵函谷关侵略山东六国了,而赵王的霸业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苏秦对六国合纵的分析,条理清晰,深得赵王赏识。
这时,正值秦国派军队攻打赵国,攻取赵国梗阳(今山西太原市清徐县西)不久,赵王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来自秦国的威胁,认为联合中原各国抗秦是大事,就与李兑商量,由赵国来主导合纵,李兑作为合纵联军的统帅抗秦。他们认为苏秦是去游说各国合纵的最佳人选,赵王于是拨给他车驾一百辆,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锈一千匹,让他联络各国,代表赵国联络各国合纵大事。
有了赵国的支持,苏秦就奔赴在联络各国合纵抗秦的道路上。
11 为赵合纵奔赴大梁慷慨陈词激励魏王
得到赵君赵惠文王的支持,苏秦带领豪华的外交团队南下,到达魏国。[29]
当时的魏国的国土,南边有鸿沟(古运河)、陈地(今河南淮阳)、汝南(今河南汝水中游),还有许地(今河南许昌)、鄢地(今河南鄢陵)、昆阳(今河南叶县)、邵陵(今河南郾城)、舞阳(今河南舞阳)、新郪(今河南沈丘);东边有淮水、颍水、沂水、外黄、煮枣(今山东菏泽)、海盐、无疏;西有抵御秦国的长城;北有河外(黄河以南的魏地)、卷地(今河南原阳西)、衍地(今河南郑州北)、酸枣(今河南盐津西南),土地纵横也有千里。
为了赵国的合纵事业,苏秦对魏昭王说,魏国的土地名义上虽然不大,但房屋田舍还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魏国的国力可能都不亚于楚国。然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却劝说大王结交像虎狼一样强暴的秦国,若国家因此遭受祸患,他们又不肯为您分忧。他们依仗强秦的势力,在国内胁迫君主,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再说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侍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
苏秦用了一招激将法,还举出了越王勾践和周武王的例子。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于隧(江苏吴县太湖边)擒获了吴王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今河南汲县南)杀死了商纣王。他们的士兵并不多,取胜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
他进一步数列了魏国的军力,如今魏国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魏王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
苏秦对主张事奉秦国的人加以斥责,认为这些人都是奸臣,绝不是忠臣。作为臣子却割让君主的土地与外国勾结;窃取一时的功名和好处,却不顾及后患;损害国家的利益,去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在国外仰仗强秦威势,在国内胁迫自己的君主割让土地,对于这些卑劣行为,希望魏王慎重考虑,不要落入圈套。
苏秦鼓励魏王参加赵国的合纵,中原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
苏秦的游说,使魏王认识到自己的实力,重估自己的价值,重新树立独立自主、决不俯首称臣的信心。这一番慷慨陈词,一气呵成,使魏王精神上受到鼓舞,道理上认清了形势,确实树立了抗暴的信心。
魏王受到了激发,他挽起袖子,挥舞长剑,毅然地表示:“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
苏秦成功地说服了魏国参加合纵抗秦。
12 苏秦力陈纵横方略楚顷应诺举国入盟
苏秦曾于二十四年前(公元前年)来过楚都,见过现在的楚顷襄王的父亲楚怀王,没有受到赏识。但这一次不同了,他是为了赵国的合纵而来,是代表赵国的使节,不像上次那样等待三个月还见不到楚王的面。
见到楚王后,苏秦采用相同的策略,先是赞扬楚国国土的广大和国力的强盛。他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主。楚国西有黔中(今湖南、湖北和贵州三省交界的地区)、巫郡,东有夏州(今湖北汉阳北)、海阳(今江苏泰州),南有洞庭、苍梧(今湖南宁远九嶷山),北有汾径(今河南许昌西南)、郇阳(今陕西郇阳东),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之用,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这样强大,大王这样贤能,真是天下无敌。可现在您却打算听命于秦国,那么诸侯就都会倒向西面朝拜秦国了。”[30]
苏秦强调楚秦的利益冲突,他说:“秦国最引以为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与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组织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从两路进军,一路出武关(今陕西商州西南),一路下汉中。这样,楚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必然会引起震动。”
苏秦接着描绘了结盟的益处和秦国的利益:楚国与六国结盟后,崤山以东各国四时都来进贡,奉行大王诏令,将国家、宗庙都委托给楚国,还训练士兵,任大王使用;而且,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歌女、美人必定会充满楚国后宫,越国、代郡的良马、骆驼一定会充满楚王的马厩。秦国贪狠暴戾如同虎狼,有吞并六国的野心,秦国是诸侯的仇敌。因此,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就可以称霸,诸侯就会割地听从楚国;连横联盟成功,秦国就会称帝,楚国就得割地听从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相差十万八千里。
苏秦告诉楚王,赵国主导的合纵盟约,几个国家都已经响应和加入了,现在就看看楚国如何决策。
苏秦关于合纵与否的利害关系的阐述和分析,楚王深受震动,他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又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如果和他们深谋,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正寝食不安,心神不定,如旗子飘荡不止,终无所托。现在您想团结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愿竭诚以整个国家追随您。”
看来,楚王是愿意参加赵国合纵联盟了。
13 锦衣豪车苏秦还乡前倨后卑妻嫂畏惧
苏秦成功说服楚顷襄王后,从楚国到韩国去,想到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就顺路经过他的老家洛阳。
这时的苏秦,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穷困落魄的样子了,他随身出访时,身带黄金万两,驷马豪车驱驰在路上,车水马龙,好不气派。在回到洛阳时,东周朝国君都把他捧为座上宾。
他的父母听到消息,赶忙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灯结彩,将亲朋好友都邀请来,全家人一起出门三十里迎接苏秦的到来。他的妻子匍匐在前,头也不敢抬起来,时不时地侧着眼睛偷偷地看一眼苏秦,他的嫂子象蛇一样,爬着到苏秦的跟前,连续叩头,拜了四拜。
苏秦问她,嫂子怎么以前那样对我傲慢而现在又这样谦恭呢(《战国策·秦策一》“嫂何前倨而后后卑也?”)。
他的嫂子也很直白地回答说,那是因为你现在地位高而又有钱啊!(《战国策·秦策一》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不禁感叹说,一个人在穷困潦倒时,连父母都不愿意相认,而一旦富贵了,连亲戚都敬畏他!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和财富这两样,怎么能够可以忽视呢?(《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苏秦本来是一个贫苦人家出生,住在陋巷寒门的穷书生,家里穷得连门都做不起,只能是“在墙上挖洞、用弯木做门轴”(“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他一朝得志,驱车周游列国。他的这个传奇的经历,在当时的战国就被传为美谈,更是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的书生谋士。
14 苏秦言纵气势逼人韩王抗秦意志坚定
苏秦在洛阳住了几天,给了家里很多的黄金和宝物,他家里也不再受穷了。为合纵的大事,他继续在诸侯国奔波。接下来的一站,他就到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劝说韩国加入盟约。
韩国也是当时天下一等一的国家,它北面有巩地(今河南巩县西南)、洛水、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虎牢关村西北)这样坚固的边塞,西面有宜阳(今河南宜阳市)、常阪(今陕西商州的商山)这样险要的关隘,东面有洧(wei音为)水,南面有陉山(今河南漯河东)、宛地(今河南南阳)、穰地(今河南邓县东南)。韩国土地纵横千里,战斗土兵几十万。普天之下的强弓劲弩,都是出自韩国的产物,比如溪子和少府、时力和距来这些良弓都能射到六百步以外。韩国士兵举足踏地发射,连续发射多次也不停歇,对远处的敌人可射中胸膛,对近处的敌人可射穿心脏。士兵使用的剑和戟都出自韩国的冥山(今河南信阳东南的石城山)、棠溪(今河南西平西)、墨阳(今河南淅川北)、合伯(今河南西平西)等地。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等这些宝剑,在陆地上都能砍杀牛马,在水里截击天鹅和大雁,面对敌人可击溃强敌。至于说铠甲、头盔、臂衣、扳指、系盾的丝带等,韩国更是无不具备。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穿上坚固的铠甲,脚踏强劲的弩弓,佩戴锋利的宝剑,一个人抵挡上百人都不在话下。
苏秦对韩僖王说:“凭着韩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竟然想要投向西方服侍秦国,拱手臣服,使整个国家蒙受耻辱以致被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问题了。”[31]
苏秦强调了屈服于秦国的后果,他说:“大王如果屈服于秦国,他们一定会索取宜阳、成皋。您今年把土地献给它,明年又会得寸进尺,要求更多的土地。给它吧,又没有那么多可以来满足它;不给吧,就前功尽弃,以后还是会遭受秦国侵害。况且大王的土地有穷尽,而秦国的贪欲却没有止境。拿着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无止境的贪欲,这就是自己花钱去买怨恨和灾祸啊,不交战就丧失了领土。俗语说得好:宁为鸡头,不做牛尾。现在大王您如果投向西方,拱手屈服,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这跟做牛腚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您的贤能,又拥有这么强大的军队,却有做牛腚的丑名,我私下里为您感到惭愧。”
苏秦语言雄壮有力、犀利流畅、气势逼人,韩僖王听后气得脸色大变,挥起胳膊,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我就是拼上一死,也一定不屈服于秦国。现在多亏先生把赵王的教诲告诉我,那么请我愿意举国相随。”
苏秦成功地说服了韩国加入合纵。
15 苏秦细说齐利秦弊闵王毅然入联加盟
在韩国取得成功后,苏秦回到齐国,与齐闵王商量合纵事宜。
苏秦此时身为齐相国,他向齐闵王汇报了赵惠文王主导合纵抗秦之约,以及他奔走各国劝谏盟约事宜。从齐赵合纵的角度,苏秦分析了齐国该采取的立场。
苏秦对齐国的地缘政治当然是非常熟悉的,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山(在今山东诸城东南),西有清河(今济水河),北有渤海。齐国地方二千里,物产丰富,将士有几十万,军粮堆积如山;齐国战车精良,又有齐军主力的“五都之兵”,作战集结会像飞箭一般快速,战斗像闪电一般的凶猛,解散时像风停雨止一样快捷;即使发生对外战争,敌军也从没有越过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
齐国都城临淄是当时东方的一大城市,有七万户人家,平均每户有三名壮士,三七就是二十一万人,根本不必征调远方的兵力,光是临淄一城就可以组成二十一万大军。临淄人非常富庶,平常人都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赌博、踢球,可见临淄人的生活多么快乐。临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车轴相接、摩肩接踵,把衣襟连起来可成帷帐,把衣袖举起来可成幔幕,擦一把汗可以形成雨。家家生活都非常富裕,人人志气也极为高昂。
苏秦大肆渲染了齐国的民殷国富、兵强马壮。他对齐闵王说:“凭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富强,天下诸侯都不敢跟齐国对抗。”[32]
苏秦接着说:“韩、魏之所以恐惧秦国,是由于跟秦国搭界的缘故。秦国出兵攻打韩、魏,不到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韩、魏能够战胜秦军,那韩军、魏军必然要损失大半,四面的边境就无法防守;假如韩、魏一战而败,那接踵而来的就是灭亡,所以韩、魏不敢轻易向秦国挑战,只好忍气吞声当秦的附庸国。”
苏秦进一步分析了秦国不敢攻打齐国的原因:“秦国假如攻打齐国,情形就有所不同,因为在秦国的背后有韩、魏扯后腿,同时秦军必然经过卫国阳晋(今山东郓城西)的要道和亢父(今山东济宁南)的险阻,在那里车马都不能并行,只要有百人守住天险,即使千人也无法通过。秦国虽然想发兵深入,但是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从后偷袭。所以秦军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能攻齐已经很明显。”
苏秦和齐闵王商量后认为,秦国并不敢对齐国如何,齐国不应向西给秦国当附庸国,齐国是具有相当实力的强国。齐闵王于是决定跟从赵国的合纵攻秦同盟。
16 合纵功成封君武安攻秦事败联盟瓦解
公元前年,苏秦奔走六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说服了各国参与赵国的合纵攻秦联盟。回到赵国后,苏秦向赵惠文王汇报了说服各国国君的经过。赵惠文王大为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
合纵联盟由赵国主导,有赵、齐、魏、韩、燕五国参加,赵相国奉阳君李兑挂帅,楚顷襄王当初答应了加入联盟,但最终却没有派出军队。楚国从楚怀王开始,就没有参加了中原诸侯国的合纵,它被动地被秦国一点一点蚕食,以至于楚国有志之士悲愤痛惜,象屈原那样,最终只好投江自尽。
五国联军整齐浩荡,集结后向函谷关进发。进至韩秦交界的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成皋一带,就开始互相观望,都不肯首攻,联军与秦军对垒,罢兵休战,驻在成皋。
五国攻秦的目的各不相同,各有打算,这时,赵国却想与秦国讲和了,魏、韩两国也想暗中与秦联络,但苏秦代表的齐国不愿这样做,坚持要继续攻秦。[33]
奉阳君李兑是这次联军的主帅,苏秦劝他坚持攻秦。苏秦对李兑说,各诸侯国如果放弃合纵联盟去事奉秦国,秦国一定会占据宋国,秦王贪得无厌,魏冉又非常妒忌,因此您是不可能得到陶邑(今山东定陶),于公于私都非常不利。
苏秦阐述了如果各诸侯国放弃攻秦,诸侯各国将竞相事奉秦国,就会出现六种可能的情况,都对赵国不利,而也使李兑的不到陶邑封地。
其一是,秦国会与齐国结盟,再与以前背叛连横的诸侯国恢复交往,这就控制了中原地区,那么就会向赵、魏、韩三国索取利益;
其二是,秦王就会让韩珉去齐国任事,成阳君执掌韩国事务,让魏怀当魏国的相国,恢复与赵、燕两国的连横阵线。同时,像王贲、韩他等人都再度被起用,执掌大权;
其三是,各国诸侯事秦,秦王接受齐国和赵国,三个强国结成同盟以后,就会控制魏国,索取安邑。秦国实行这个方案,齐赵两国都会响应,魏国等不到秦军进攻,就会献出安邑来争取秦国的谅解。秦国取得安邑这样富饶的地方,又和魏国交好,那么韩国必然也要倒向秦国,秦国就会拿魏国献出安邑为借口,要求赵国也割让土地;
其四是,秦国会加强与燕赵两国的外交关系,并联合楚国进攻齐国,联合韩国进攻魏国。秦国实行这个方案,燕赵两国去进攻齐国,秦国就会趁机联合楚国进攻魏国,不到一两个月,魏国肯定会破亡。秦国占领安邑,堵塞女戟(在太行山西),韩国在太行的地盘就会孤悬于外。秦军经轵道(在今河南济源南)、南阳(在今太行山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去进攻魏国,断绝韩国的后路,包抄东周和西周,那么赵国就自然而然也被削弱了;
其五是,秦国加强与赵、魏、韩三国的邦交关系以进攻齐国,齐国国势削弱财力耗尽,而军队将撤退到齐国东部,秦国会出兵进攻魏国,夺取安邑。这样,赵国就要去援救魏国,这就是拿进攻齐国已经疲惫的军队去和秦国交战,赵国不去援救魏国,韩、魏两国怎么能避免与秦国联合呢?
其六是,秦国假装施行仁义于天下,复兴灭亡的国家,接续绝祀的国家,巩固面临危亡的,扶持衰弱的国家,审定无罪的君王。实行这一方案,秦国一定会恢复中山国和滕国(在今山东滕州东南)。秦国复兴中山国和滕国,赵国的命运就会同宋国一样了,如何能够得到陶邑呢?
苏秦劝诫李兑一定不要和秦国和解,那么陶邑一定能得到。苏秦说得句句在理,奉阳君李兑答应了,于是放弃和秦国讲和,联合齐国和魏国,以求实现取得陶邑的计划。
这时,魏国也想同秦国讲和。苏秦面见魏昭王,也想劝谏他坚持攻秦。
苏秦告诉魏昭王,秦王对他是两面三刀的,他透漏了秦王对齐使宋郭说的话:分割宋国的城邑,击败宋国强大势力的,是六国。趁宋国衰弱,而同齐王争利的,是楚国、魏国。请告诉你们大王,我们为了齐国而不去阻止楚国进攻魏国,齐王就独自灭掉宋国了。齐王进攻宋国,要刚柔两手一并使用。像宋国这样的国家,欺侮它不能算大逆不道,攻灭它不能算结仇。齐王不要和宋国讲和来得到土地,已经得到土地了,再加强兵力进攻它,目的只在于灭掉它而已。[34]
苏秦说:“我听了这些话,私下替大王悲哀呀,秦国一定会用这种方法对待大王,也一定会索求土地来要挟大王,获得土地后,又将用武力进攻大王。又一定会同大王讲和,于是使大王轻视齐国,齐国与魏国的邦交恶化了,他又将拉拢齐国更加向大王勒索。秦国曾经对楚国用过这种策略,也曾对韩国用过这种策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下这件事。秦对魏友好是居心叵测的。所以替大王考虑,最上策是进攻秦国,其次是摒弃秦国,再次是与盟国坚守信约而同秦国假装讲和,同其它国家彼此不结仇。秦国、齐国如果联合,魏国就无计可施了。大王还是听我的吧,一定不要同秦国讲和。”
苏秦接着说:“秦国势力过大,秦相魏冉又熟悉诸侯事务,因此,即使有为了您而损害秦国的,也不敢明显地公开出来。天下诸侯可以号令攻伐秦国,就会有人暗中劝告而不敢图谋伐秦了。现在有人让您出卖盟国来向秦国求和,这样免除国家祸患的计策,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可取之处!”
苏秦回顾了他在组织五国攻秦时的外交斡旋。他说,燕国、齐国是仇国,而燕国同秦国是兄弟之国,让燕齐这样的仇国联合起来,去攻打燕国的婚姻之国秦国,我认为是难以办到的。黄帝在涿鹿之野作战,而西戎的军队没有赶到;大禹攻打三苗,而东夷的百姓没有起来响应。使燕国进攻秦国,是黄帝也为难的事,可是,我已经使燕齐两国起兵响应了。我和韩赵魏三国的大臣都有交往,与奉阳君、孟尝君、韩珉、周寂、韩徐为等人,都有很好的关系,我使自己同秦国关的系恶化,我支持攻秦的态度和行动都是非常坚决的。
魏王还是犹疑不决。
苏秦接着说:“当初,要求诸侯各国同秦国断交的是我,联络五国诸侯结盟与秦国断交的是我,奉阳君、徐韩为已经同意进攻秦国,主张连横的苏脩、朱婴都已秘密地住在邯郸,我又说服齐王去瓦解苏、朱的连横阴谋。诸侯共同结成攻秦的同盟,于是秦国就派苏脩去说服诸侯,不要他们接受联合攻秦的主张,而把齐国作为牢不可破的友邦,并要求齐国发兵攻魏,我又是以死相争,坚持齐国不要攻击魏国。我巧妙地利用苏脩把齐不伐魏的消息告诉了秦王。我并不是不知道秦国的权势之大,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都是为了大王您啊。”
由于联盟五国都想让他国打头阵,自己好保存实力,联盟军队还是停滞不前。
即使联盟军队驻军不动,秦国也主动努力作出妥协,破坏五国联盟。它主动取消帝号,不反对齐国进攻宋国,将以前占领之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市南)、高平(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一带)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秦国还支持赵国有机会就进攻魏国,取得陶邑,李兑对秦国的这个态度很感兴趣。
五国攻秦的动力消失了,联军只好撤走。这次合纵攻秦,在秦国的连横策略下,未交战即告瓦解,但赵魏获得了秦国退还的土地,秦昭王还答应齐国联合进攻宋国,也应该看成是一次成功的合纵,至少是取得了50%的成功。
公元前年,李兑联军攻秦失败后,苏秦回到了齐国。
17 推心置腹论战之道引经据典谈顺时势
苏秦在齐国的相位位置上,就战争及齐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向齐王提出他的看法和建议。
苏秦知道齐王想吞并宋国,但他建议齐国要审时度势,不要贸然出击。苏秦认为,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必然后患无穷,而不顾一切招人忌恨,带头攻打他国的最终会陷于孤立。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人做事,无不借势而为,顺天而动。权变和凭借是统帅万物的关键;掌握时势是处理各种事情的首要条件。因此,不懂得借势顺天之理,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35]
苏秦举了宝剑的例子,他说,即使有干将、莫邪一类的宝剑,如果不施以人力,则不能破损毫发;而再坚硬的箭矢,如果不能借助弓弩,也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箭并不是不锐利,剑并不是钝而无力,那是什么缘故呢?只是由于少了借力之物。过去赵人袭卫,车不停歇,人不喘息,一下子包围了卫国都城,在刚平(今河南清丰西南)筑土城加以控制。当时卫都八个城门皆被堵塞,两个城门被摧毁,亡国之祸迫在眉捷。卫国国君在形势紧急、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光着脚丫逃奔魏国求援。魏武候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邯郸大乱,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也不可收拾。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夺取了刚平,攻下了赵邑中牟(今河南鹤壁西)的外城。
卫国并非比赵国强大,只是有了魏国的支持。假如把卫国比作箭,魏国就好比机弩弓弦,借助魏国而占有黄河以东地区。这时赵国非常恐惧,楚国就救赵而讨伐魏国,双方在州西(今河南沁阳东)这个地方大打一仗,楚国穿越魏都大梁城门,驻军林中(今河南新郑东)而饮马黄河。赵人得到楚国的援助,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纵火焚烧棘蒲(今河北赵县)而夺取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北)。毁刚平、破中牟、陷黄城、焚棘沟,这并非是赵国、魏国的本意,然而当初他们都那么卖劲大干,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呢?这是因为卫国和赵国善于利用时机,明白攻占决胜,须依时借势。如今治理国家的君王却不是这样,自己军队弱小却喜欢挑斗强敌;国家疲惫偏要触犯众怒;败局已定仍要一意孤行;没有相当实力,却不能屈志以居下位;自己地狭人少,却与大国抗衡为敌;事情失败却不改诈伪之心。犯下六种错误还妄图建立霸业,其实离霸业是越来越远了。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切实估计自己的兵力,然后才能联结诸侯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缔约时不以自己为主承担怨怒,作战时不替他人去抵抗强敌。这样就能保全自己的兵力以控制全局,而且可以实现拓展疆土的愿望。以前,齐王联结韩、魏两国讨伐秦、楚,作战并非特别卖力,分得土地又不比韩、魏多,可是天下惟独将战争归咎于齐,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率先倡导讨伐秦、楚,触犯众怒。再说那时天下正烽烟四起,齐燕争斗,又有赵国图谋中山国,秦、楚与韩、魏不断交锋,而宋、越专事攻伐。这十个国家,勾心斗角,相互竞争,然而天下只埋怨齐国,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在缔约时齐国喜欢站在领袖的位置,两军相交时喜欢攻打强敌的缘故。
再说强国招致祸患,往往是因为一心想凌驾在诸侯之上;而弱国遭受灾殃,常常是由于一心想算计别人取得好处。所以,强国不免危殆,小国则不免覆灭。
为大国所计,不如后发制人,坚决讨伐那些不讲道义的国家。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倚仗。盟国多而兵力强,从而形成以人多势强对付疲弊衰弱的有利局面,战争必能取得胜利。办事合乎公道,就能取得利益。强国依此而为,名号自然不争而得,霸业也能袖手而成。
至于小国最好的策略则莫过于小心谨慎和不轻信诸侯。小心谨慎,四邻之国就没有借口寻仇犯境;不轻信,就不会被诸侯出卖,成为利益的牺牲品。在外不被出卖,在内没有争斗,就可远离祸患,有利于国内实力的积储和增长。小国若能如此,那么不用祈祷就能享福,无须借贷自能富足。
所以说,施行仁政可以称王,建树信义可以称霸,而穷兵黩武只会招致灭亡。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吴王夫差倚仗国大兵强,总是想成为天下之主,倚仗国力强盛率先挑起战争,率领诸侯四方征战,攻击楚国,占据越国,并对诸侯们发号施令,俨然君临天下,最后却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为天下所耻笑。以前莱、莒两国喜欢施用阴谋,而陈、蔡两国则专行诈术,结果,莒国因倚仗晋国而灭亡了,蔡国因依仗越国而灭亡了。这些都是在内使用诈术,在外轻信诸侯招来的横祸。由此看来,国家无论强弱大小,都有各自的祸患,前车之鉴,在历史上都有印证。
常言道:千里马一旦衰老,跑不过劣马;孟贲(也有人称作“孟获”)一旦力乏,打不过女子。劣马、女子的筋骨劲力,远远比不上千里马和勇士孟贲,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后发制人,我方就有所凭藉。如今,天下诸侯相互借重而相互牵制,并且对峙的时日还很长,如果哪个国家能够按兵不动,后发制人,同时善于转嫁仇怨,隐去用兵的真实意图,假正义之名以伐无道,那么兼并诸侯取得天下便能指日可待。掌握诸侯的国情,明了天下的地理形势,不结盟,不互相扣留人质,关系会更牢固;不急躁冒进,事情会进展得更为顺利。一起共事能坚守承诺,一起受害而不相互埋怨,彼此都强大了就越发亲近。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在于形势令他们忧患相同、利害一致。有什么事实可作佐证呢?早先,齐、燕两国在桓曲交战(即权之战),燕兵败北,十万兵众匹马无归。胡人乘势袭击燕国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等地,掳掠牛马。那胡人与齐国,非亲非故,又没有订立什么盟约,却竭力配合齐国,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们忧患相同、利害相关呀!以此可见,联合形势相同的国家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取利益,后发制人可使诸侯归附并加以利用。
英明的君主和有远见卓识的相国,假如致力于王霸之业,就不要把使用武力摆在首位。战争既耗损国力,又滋扰民生。国家的元气遭到损耗,便再也无力号令诸侯。战争对国家的损耗是显而易见的。士人听说将有战事,便捐献财产,以充军用,而商人就运送酒肉粮食以犒劳战士,长官让人拆下车辕当柴烧,杀牛设宴款待军兵。其实这些都是坑民害国的做法。国人祈祷,君王设祭,大城小县皆设神庙,凡有市场的城邑无不停业为战争服役,其实这是虚耗国家的做法。
决战之地,尸横满地,哀鸿遍野,人们扶着受伤的将士,表面看来将士立功,国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实际上,资财损耗之多,国人痛哭之惨,足以令国君忧心如焚。阵亡将士的家属为安葬父兄而倾尽家财,负伤将士也耗尽积储以求医问药,那些侥幸全身而回的军人,在家中大摆筵席以示庆贺,花费也不在少数。所以战争使人民耗费的钱帛,十年耕种所得的收获也难以抵偿。军队出战,矛戟弓弩,车马刀矢,损失大半,再加上被人盗窃藏匿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年耕种无法抵偿的。国家负担这两笔费用,已是力竭筋疲,哪里还能对诸侯施以号令呢?攻城拔地之时,百姓作为后方支援,替士兵缝补破烂的战衣,运输攻城的器械,头上顶着禾草,挖掘地道,为徭役所累。将军顾不上士兵劳累,日夜督战,数月能攻下城池就算很快了。将士疲弊,连下三城,相信再没有余力战胜敌人。
明君贤相图谋天下,并不把使用武力置诸首位。历史上是有先例的。过去,智伯攻灭范氏、中行氏,接着麾兵西向,围攻晋阳,想吞并赵氏,逼得赵襄子走投无路,兵威可谓盛极一时。然而,后来智伯却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什么缘故呢?是由于智伯挑起祸端,灭亡之祸威胁到韩、魏二君的缘故。从前,中山国调动全国之兵,迎击燕、赵两国,败赵兵于南方的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十里),破燕军于国境之内,并杀掉其领兵的大将。那中山国只是个千乘小国,与两个万乘大强国同时为敌,连续取得两次决定性的大捷,成为用兵的典范。然而这样善战之国终不免灭亡,以致国君奔齐为臣,原因何在?是因为它不考虑战争的祸患,接连不断地发生战争。由此看来,战争的弊端在史书上是很多的。
善于用兵的人,屡战屡胜,攻则取,守则固,天下人给予高度颂扬,而举国上下莫不倚之若长城,其实这并非是国家的好事。战争取得大捷,士卒伤亡惨重,百姓因防务而疲惫不堪,城郭也会损毁得面目全非。兵死于战,民疲于内,城郭破败,国君是不会高兴的。以箭靶为喻,它并没有与人结怨,可是人人都会以强弓硬弩对待它,射中的就高兴,没有射中的则会满面羞惭,不论老少尊卑,皆以一射为快。原因何在?是人们厌恶让人看出自己不会射箭。现在有的国家屡战屡胜不可攻拔,这不仅仅是示人以难,同时还妨害到别国的利益,别国的敌视情绪也就更重了。像这样既劳累百姓、损耗国家,又成为众矢之的,圣明的国君是不会干的。
有远见卓识的明君贤相也不会妄动刀兵,以致于损兵折将,大伤元气,他们总是力求不施攻伐而臣服诸侯,以谦恭辞让获得更多的财货土地。因为明君之于战事,不动刀兵就能战胜敌国,不用武力就可掠夺到土地,别人尚未察觉而王业就可完成。明君之处事,不费财力,而以长期的策划取得永久的利益。所以可以这样说,后发制人可令诸侯归附并加以驱使。
战争之道不在军队的多少,即使有百万敌军,也能败之于朝堂之上帷幄之中;即使遭遇阖闾、吴起那样的将帅,也能通过周密的策划擒获他;虽然有千丈的城池,也可以在酒席之间摧毁它;虽然有百尺高的战车,也可以在坐卧之时摧折它。所以,丝管之声在朝堂不绝于耳、和着优伶和侏儒欢笑歌舞之时,国土已经扩张,诸侯前来臣服。如此的君王,名号与天地相等不算高贵,政权控制海内也不算巨大。
因此,善于开创王业的君主,在于能使诸侯劳顿而自己闲逸,使天下混乱而本国安宁。安逸与大治在我方,而劳顿与混乱在它国,这就是王霸之道。积蓄国力以待来敌,以消兵祸,那么他的国家没有隔夜之忧。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年),魏侯婴(后称王为魏惠王)拥有领土上千里,甲士三十六万,倚仗自己实力强大,攻取邯郸,西围定阳(今陕西洛川),邀集泗上十二家诸侯举行逢泽会盟,朝拜周天子,为图谋秦国作种种准备。秦孝公闻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食不甘味,动员全国,修缮战守的器具,境内严加防守,同时招募死士,任命将领,以待来敌。
卫鞅向秦孝公献计说:“魏侯有匡扶周室之功,号令得以施行天下,既能邀集十二家诸侯朝见天子,从者甚众。以区区一个秦国,恐怕还不能与之争锋竞胜,君侯可否以臣为使去见魏侯?臣有把握挫败魏国。”
秦孝公答应了他的请求,卫鞅往见魏侯,对他大加称颂:“我听说君侯劳苦功高而能号令天下。可如今君侯率领的十二家诸侯,不是宋、卫,就是邹、鲁、陈、蔡,您固然可以随意加以驱使,然而就凭这些力量还不足以称王天下。您不如向北联结燕人,东伐齐国,赵国自会服从;再联合西方的秦国,南伐楚国,韩国自会望风而服。您有讨伐齐、楚的心愿且行事合于道义,实现王业的日子便不远了。君侯自可顺从天下之志,先穿上王者服饰,再去攻打齐、楚。”魏侯听了,十分高兴,便依天子体制,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对魏侯的妄自尊大、越礼不轨,齐、楚两国君主大为激愤,而各路诸侯也都投向齐国。齐国出兵伐魏,杀掉了魏太子申,歼师十万。魏侯震恐,急忙下令收兵,向东臣服于齐。诸侯们这才停止武力制裁。在那个时候,秦孝公刀兵不动乘机取得了魏国的河西地区,而且对魏国毫无感激之情。
苏秦的这一番长篇大论,出于他战国情势和春秋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分析,详细论述了大国和小国不同的生存之道,他建议齐王少用兵,尤其是要后发制人,这也是为了是齐燕能够和睦相处,但齐王还是未打消他的谋宋之心。
18 哥秦使魏不幸遭拘弟厉施计转危为安
宋国设计齐国西南边境弱小的国家,国家君臣无大志,齐闵王始终想攻取宋国,扩张土地。
公元前年末,齐王攻宋时,苏秦认为还不是时候,建议齐王撤回攻宋的将军蜀子。现在,公元前年,齐王又在策划讨伐宋国。
秦国收回了它一年前的口头承诺,阻止齐国攻宋国。为了取得秦国对攻宋的许可,齐国派大臣宋郭去秦国,笼络秦昭襄王的弟弟泾阳君嬴芾,许诺他以宋国的土地作为他的封邑,避免秦国对齐攻宋的干涉,还请求联合来进攻宋国,秦昭王答应了。
魏昭王害怕齐国与秦国的联合,也在准备着同秦国讲和。
齐闵王派苏秦到魏国游说,希望能够取得对它攻宋的支持。魏昭王对对齐秦联合深有忌惮,苏秦来到魏国时,魏王就拘捕了他。
苏秦被扣押在魏国,想要离开逃到韩国去,魏国关闭城门禁止他出去。齐闵王得到这个消息,派苏秦的弟弟苏厉来魏国交涉。
苏厉也不愧为一等一的高士,他对魏昭王说:“齐国请求把宋国的土地分封给泾阳君,而秦国没有采纳。有齐国的帮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对秦国并非不利,然而秦国之所以没有采纳齐国请求的原因,是不相信齐王和苏秦。现在魏国扣押苏秦,秦国看到齐国、魏国不和,达到如此厉害的地步,那么认为齐国一定不会欺骗秦国,秦国因而会信任齐国。齐、秦联合而泾阳君享有宋国土地,就不是对魏国有利的事情了。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从它。齐、秦不和,天下便没有忧虑,讨伐齐国的局面就形成了,那么您的土地就扩大了。”[36]
苏秦毕竟是齐国相国,齐国都派人来解释了,魏国就释放了他。
苏秦还是去见了一趟魏昭王,对魏他说,当初五国伐秦时赵国极力主张联合进攻秦国,是因为秦国对赵国李兑很恼怒,想驱逐他,五国联军停滞在成皋,秦国就允许赵国进攻魏国,并取得自己的封地。魏昭王也就没有再迁怒于苏秦了。[37]
19 为齐攻宋秦劝李兑乘乱出击齐灭宋偃
宋国是一块肥肉,周边的齐赵魏楚都想吞展它,但他们都想阻止别国的独占。
公元前年,苏秦认为攻宋的时机到来了。他对齐闵王说,当年,我们齐国在攻宋时,宋国太子登上王位,百姓们支持新国王而防守坚固,因此,我建议您撤回将军蜀子回国休整;如今宋太子出走,支持太子的人都感到灰心。如果这时候再去攻打它,宋国国内必定出现混乱,而太子身在国外,这正是拿下宋国的好时机啊。
齐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便积极准备攻宋的军队和后勤保障。齐国想进攻宋国的计划被赵国探悉后,赵国也阻止齐国进攻宋国。于是,齐闵王再派苏秦去赵国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苏秦到赵国,劝说李兑支持齐国进攻宋国,因为对他没有什么不好,齐国取得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可以将它封给李兑。苏秦说:“奉阳君您老的年纪也不小了,封地不能不早些定下来。为您考虑封地,不如在宋国,别国都不行。秦国人贪心,韩魏危险,燕楚偏僻,中山之地贫瘠。宋国的陶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说宋国的罪孽重,齐国的怒气深,攻打无道的宋国,讨好强大的齐国,取得自己的封邑,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38]
李兑对苏秦的建议深表认可,因而就去劝说赵王,对齐国的攻宋睁一眼闭一只眼。
公元前年,乘着宋国发生内乱,秦赵魏还在疑虑的时候,齐闵王抓住这个机会,派遣将军韩聂迅速出击,举兵攻灭宋国。宋国人把宋王比作夏桀,已经长久苦于“桀宋”的虐政,民心离散,无人愿意坚守城池。
面对齐国汹汹之势的进攻,宋王偃派大臣臧子向楚国求救。楚顷襄王很高兴,毫不犹豫地表示全力相救。
臧子返回宋国,在回国的路上一直忧心忡仲地神情,他的车夫问道:“求救的目的达到了,可您却面带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臧子说:“宋国是小国,而齐国是大国。援救弱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这是任何国君都忧虑的事;而楚王却高兴得很,一定是想让我们自己抵抗齐国。我们坚决顶住齐国,齐国就会因此疲弊,这对楚国会大有好处。”[39]
齐王加大了攻势,攻下宋国的五座城邑,而楚王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来救援。
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国都城,宋王偃出逃,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
20 诸侯震怒约盟攻齐苏秦奔波苦谏秦赵
齐国灭掉了宋国,国力大大增强,但也使各国也都震怒了,这不仅加剧了齐国同秦国、赵国的矛盾,也对韩国、魏国和楚国形成严重威胁,导致齐国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他们担心齐国的实力越来越大,因为齐国与燕赵韩魏楚都有边界接壤。
秦国与韩赵魏各国都想阻止齐国的扩张,燕昭王觉得这是报复齐国的大好时机,于是,他派遣乐毅与各国展开外交斡旋。赵国在其中表现得尤为积极。
齐闵王听到了风声,感觉形势对自己不利,与苏秦商量对策。苏秦是赵惠文王的封君,与赵国关系不错,他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赵王[40]。苏秦在信中写道:
古代贤明的君主,虽然他英明的政治措施还未在天下施行,教育训化和慈祥仁爱还未遍施予万民,祭祀天地宗庙和鬼神的四时供享还未完全符合要求,可是上天降下甜美的露水,风调雨顺,农民丰收,当年的谷物非常充足,百姓对此都很高兴,然而贤明的君主却觉得做得还不够而心神不安。如今您对秦国并未认真地出力建功,对齐国也不至于深恶痛绝。可是我听到大臣和下面的官吏议论,都说君王以前总认为秦国爱护赵国而憎恨齐国。我根据事实认真观察,秦国哪里能爱护赵国而憎恨齐国呀!这是秦国想要灭亡韩国吞并两周的土地,所以把齐国作为诱饵,先在天下声言憎恨齐国,想使邻国听到而采取观望的态度。秦国担心此事不能成功,所以假装出兵给赵国、魏国看。秦国担心天下诸侯警觉,所以稍微向韩国征兵来迷惑它们。秦国担心天下诸侯对自己怀有疑心,所以放出各国在秦国的人质表示诚信。秦国声称对盟国友好,而实际却要暗中进攻韩国。
再说,一般游说之士,总认为韩国失去了三川之地(指黄河、伊水、洛水之间的土地),魏国失去了故都绛城、安邑之地,不需多久,赵国就要大祸临头。并且事情的发展总会有情况不同而祸患相同,也有情况相同而祸患不同的。从前楚国人连年被诸国进攻,而赵国乘机灭亡了中山国。如今燕国全部占领了齐国北部(指黄河以北)的土地,从沙丘到巨鹿的边界只有三百里,从北部边境到扦关(在今陕西延安附近),直到榆中(今陕西榆林东北)一千五百里。秦国全部占领了韩国、魏国的上党,那么秦国和赵国的边境有七百里。秦国用三军驽箭手据守在羊肠(在今山西壶关东南)险要的地方,此地距离邯郸城只有一百二十里。况且秦国率领三军进攻赵国的上党地区并包围它的北部,那么句注(今山西代县西北)以西的土地就将被秦占领。如今秦国越过句注、控制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此地到达燕国的唐地(今河北唐县西北)、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只有三百里,这样代地的马匹、胡地的犬就不能向东来,昆山(今山西于阗东北)的宝玉也不能运到赵境,这三样宝物,也就不是君王您所能有的了。如今顺从强大的秦国而长期进攻齐国,我担心祸患就从这里产生。
从前,秦齐韩魏燕五国连横,谋划进攻赵国,瓜分赵国的土地,他们的盟约都刻在盘盂上,写在簿册中。正当五国即将出兵的时候,齐国向西出兵制止秦国,迫使秦国废除称帝之令,穿上白色的凶服而谢罪听令,把温地、枳地、高平归还给魏国,把王公、什清之地归还给赵国,这都是君王清楚了解的。
齐国帮助了赵国,赵国应当和它是很友好的,如今赵国却兴师问罪,去讨伐它,我担心以后帮助大王的人一定不敢相信自己有好结果了。如果大王联合齐国,天下诸侯一定认为大王很讲情义,齐国也将会以整个国家来事奉大王,天下诸侯一定敬重大王。这样一来,那么齐国按道理行事,大王就可以和它联合,如果齐国不行仁义,大王就率领天下诸侯制止它,这就是天下的命运就都控制在大王手里了。我希望大王和左右群臣,认真听取我说的意见,事先深谋远虑,仔细考虑。
尽管苏秦的信情真言切,赵王始终没有给予答复,齐国了解到赵国还想给乐毅封相,主持合纵。
苏秦是赵国的封君,为了齐国的领土安全和国家利益,他主动到赵国,向去面见赵惠文王,可是他被赵王拒绝,一连几天,赵王都是拒而不见。苏秦知道赵国是铁了心要与燕国一起攻击齐国了。这也是赵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压制一个灭宋后变得更为强大的齐国。
苏秦还是在争取最后的努力,他再给赵王写了一封信,委托李兑转给赵王。苏秦在书信是这样写的:
只要我一见到大王,就能使诸侯献上名贵宝器。可是,我很奇怪,大王为什么就不接见而拦阻我,使我不能见到您。这样,大臣们一定多认为我是个无能之辈,您才不愿见我。大臣们以为我无能,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他们想利用您的军队去成就他们的私利;或者,就是在外交上有所偏爱;要不然,他们就是一些地位尊贵而才能低劣的人;再就是,他们想借重诸侯之力来威胁大王,让您按照他们的主张去行事。
我能让齐国顺从大王,大王便能够灭掉燕国,能够灭掉韩国、魏国,能够进攻秦国,或者能够孤立秦国。我让齐国把尊名献给大王,诸侯谁敢不献给大王尊名呢?我让齐国割地给大王,诸侯又谁敢不割地给大王呢?我让齐国为大王使燕、韩、魏三国献给大王尊名,他们又谁敢推辞呢?我的能力事先就可以表现出来。
如果齐国首先尊重大王,则诸侯都会尊重大王;如果没有齐国尊重大王,那末诸侯必定都会看轻大王。秦国强大,是因为它没有齐国的支持,所以才尊重大王;燕、韩、魏三国,自认为没有齐国的支持,所以才尊重大王。如果大王没有齐国的支持,又怎么会受到诸侯的尊重呢?希望大王深思熟虑,衡量一下失去齐国的利害得失。
苏秦信中提出的给赵国割地、送宝物和尊重赵王的承诺,可谓极富诱惑力。可是赵王铁杆坚持攻齐,没有因为苏秦的几句空言而有所改变。
不得已,苏秦只好回到了齐国。
秦国对齐国一向采取既打击有拉拢的策略,这时有诸侯合纵攻齐,他们时求之不得的,秦昭王很积极。秦赵联军已经攻占了陉山(今河南新郑西南三十里),而且,秦国还准备增兵以进攻齐国。
苏秦给秦相国魏穰写信,劝秦国不要参加攻齐的联盟。苏秦的信中写道:
有人说秦国准备增兵4万加入赵军以进攻齐国,以秦王的明察秋毫而又善于谋划,让穰侯的智慧过人而又娴熟军事,我认为你们一定不会这样做的。为什么呢?因为三晋联合是秦国的大敌,三晋上百次背叛秦国、欺侮秦国,他们是不守信用、违背道德的。
秦国帮助赵国打败齐国,就会增加赵国的国力。而赵国是秦国的死敌,这对秦国是不利的,此其一;现在齐国疲惫,容易被攻击,而三晋和楚国正好可以来攻击秦国,而秦国不可能战胜他们,此其二;秦国少出兵就不能取信于三晋,多出兵就会被他们控制,齐国如果害怕就会倒向三晋和楚国,此其三;齐国割地就可以与三晋和楚国和解,他们退兵,齐国就可以和秦军决战,秦国受到攻击,此其四;这样,三晋和楚国就利用了齐国之力打败秦国,为什么三晋和楚国这样聪明而秦国这样愚蠢呢!此其五。
秦国如果得到安邑(魏旧都,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与齐国和好,就会相安无事。秦国占领安邑,韩魏的上党就必然不保。占领三晋要害之地上党和安邑,这和出兵攻齐而担心有来无回相比,哪个有利呢?
苏秦的信建议秦国乘机攻占安邑和上党,而不要攻击齐国。可惜,秦国加入伐齐联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他们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铁了新去攻齐。
苏秦的又一次努力也失败了。
21 抓住机遇乐毅攻齐惨遭谋害苏秦殒命
经过乐毅积极努力的游说,燕国终于和赵、秦、含、魏结成五国攻齐合纵联盟,燕昭王对乐毅大加赞赏,任命他为相国,赵惠文王也拜他为相国,安排他担任联合五国军的主帅,乐毅被燕昭王任命为上将军,成为“燕赵共相”,率领五国联盟军队开始进攻齐国。
五国联军从燕北之地开始进攻,联军士气甚高。
图3 乐毅五国攻齐
拉拢赵王放弃合纵的努力失败后,齐闵王任命田触为将,苏秦为督军,率军抵抗。苏秦、田触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齐军与五国联军在齐赵边境的济河以西地区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士兵也是士气低落,斗志消沉。
齐国以一国之力,怎么能抵抗得住联军的进攻呢?当时,即使是秦国有崤函通道、函谷关的天险,也努力避免与合纵联军直接军事对抗,而是采取割让土地、反间和贿赂等多种方式瓦解联军,巧妙化解合纵才得以转危为安的。而齐国地处开阔地带,无天险可守,面对联军来攻,很难有时间及时采取反间、割让土地等方式去瓦解约盟,直接的军事对抗,当然是难以取胜的。即使苏秦率军全力以赴,也是难以抵御联军进攻的。
在济西决战中,当五国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田触逃亡不知下落,苏秦和副将田达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
早就有人对齐闵王重用苏秦而不满,这时,还有消息散布出来,说苏秦是燕国间谍。对苏秦是否间谍的事情无从查起,但齐闵王对苏秦大败于燕军却是大怒。
齐国大夫有对苏秦也是恨之入骨的,就派刺客埋伏在苏秦家门口,当苏秦出门进王宫议事时,刺杀了苏秦。他们就派人告诉齐闵王,诬陷苏秦是燕国间谍。苏秦被杀,在当时那样兵临城下的混乱时刻,也是难以追查凶手和追究幕后指使的。当然,苏秦是否间谍也无从查起。
一代在战国叱咤风云的战略家,就这样惨死了。注:《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被齐闵王车裂而死,这个记载,未见于任何其它史料;如果此为史实,《战国策》上记载了那么多的五国攻齐之后的事件,不可能没有一星半点儿的记录痕迹。《史记》的记录有可能是司马迁的臆想与演义。
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率领下向齐都临淄推进。
齐闵王紧急派人去楚国求救。楚国与齐国虽然有过多次边境纷争,但也不希望它的北邻被其它诸侯分割而对楚国造成威胁。楚国大将司马昭阳认为,五国如果攻破齐国,一定会乘机向南侵犯楚国边境,韩国只是攻齐的辅助者,他建议楚王对韩国承诺割让土地去拉拢它,使它脱离五国攻齐联盟。
楚顷襄王同意了他的建议,派遣楚国大工尹去韩国,对韩国相公仲倗说:“公元前年,齐国为了救援韩国,田忌大破魏军于马陵,魏太子申被杀,这都是您亲自经历的。如果你们退出五国攻齐联盟,我们楚国愿意献出五个城邑,以后我们可以出动全军和你们共同对付齐国。”[41]
韩僖王听信了楚国的挑唆,韩国退出了合纵,五国联军也开始瓦解,秦国也撤兵回国。魏国军队趁机攻占以前的宋国地域,赵国获得了黄河以北的土地。不过,楚国把韩国耍了一把,最终却没有给韩国割让土地。
燕昭王不退却,他誓要报复齐国,乐毅独自率领燕国军队追逐败逃的齐军,直至齐都临淄,乐毅率军将临淄团团围住,持续了三年。公元前年,乐毅终于攻陷了临淄,齐闵王出逃到莒城(今山东莒县)。
乐毅攻克临淄后,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申明军纪、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分兵五路以彻底消灭齐军,不停攻城略地,扩及占领齐国全境。他率军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只有苣城和即墨(今山东省请到市即墨区)等三座城池被齐军据守,顽强抵抗。
燕军将齐国的宝物、财物、祭器悉数运往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至济上劳军,乐毅被封为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围困住了齐国莒城和即墨,多次交战、反复攻城,但齐军都始终坚守,燕军久攻不下。齐闵王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出大将淖齿率兵相救。淖齿率楚军来到莒城协防,但在羞辱了齐闵王一顿之后,杀了齐闵王。可伶齐闵王自食其果。
莒城有楚军把守,即墨的齐军在田单的率领下,坚持抵抗,乐毅久攻不下。
公元前年,燕昭王不幸去世了,太子即位为燕惠王。燕惠王还在太子时,就与乐毅有嫌隙。田单利用新君燕惠王对乐毅的嫌隙,使起了反间计,他派人在燕国蓟城散布谣言,说乐毅是拥兵自重,故意不进攻,想自立为王。燕惠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作大将,乐毅感觉得他回燕国会受到迫害,就逃难到了赵国。[42]
燕军换将后,田单大反攻的时机到来。他率部出城与燕军对阵,他将大群的牛放在齐军阵前,在牛尾绑上火把。牛被烧着,就向前猛冲,燕军抵抗不住牛群的冲击,纷纷后撤逃散。田单率军跟着牛群冲杀过来,燕军大败,混乱中斩杀了骑劫。田单乘胜追击,一举恢复了齐国土地。
22 后记
《史记》及后来的很多史书,都将苏秦认定为燕国的间谍。我认为,齐国被燕赵五国联军攻陷,几近灭亡,不能将它归结为苏秦的间谍作用。苏秦被派去齐国的使命是了解齐国的情况,努力使齐国不要攻打燕国,他给燕昭王写信也是正常的情况。从苏秦写给燕昭王的书信中,里面没有什么可以归结为“间”或“谍”的内容,都是记录他在齐赵魏等国的一些言行,而这些言行也是普通的事情或当时诸侯间形势的介绍和描述,没有什么是属于齐国“机密”信息的。他没有做任何破坏齐国的事情,更多的是,他为齐燕友好以及中原各国的友好而所作的努力。
我觉得,苏秦更象是今天的友好人士,比如那些努力促成中美友好、中日友好的人士一样,他们是和平的使者。苏秦还努力劝谏齐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如果说他鼓励战争的话,他只是对合纵攻秦才卖力,而那时的秦国,乃虎狼之国,是天下共同的敌人,人人得而诛之。苏秦合纵抗秦的努力,也是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原诸侯各国的大义。
苏秦居住齐国前后有二十多年,在公元前年,还被拜为齐相国,他一直为齐国的利益在奔走不停,使得齐国与其周边的燕国、赵国和魏国之间十年无战事,百姓平静安宁地生活,相安无事。苏秦支持齐国伐宋,客观上对齐国也是有利的,因为占领了宋国,使得齐国的势力会更加壮大。而且,当时的宋国是弱小和软柿子,宋王偃还被其国人喻为“宋桀”,不只齐国打着灭宋的主意,周边的魏国、楚国,都想着法儿要攻伐宋国。
齐国灭宋,招致了邻国的嫉恨,导致它们联合伐齐,这个也不是就那么简单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而且,苏秦还多次给赵王写信,也给秦相魏穰写信,力谏他们放弃合纵攻齐。
在中原诸侯各国合纵攻秦的时候,秦国四周边境都有天险要塞和易守难攻的关隘,都城也是处于天险之下,不会那么容易被攻破,秦国可以与合纵联军进行军事对抗,因而他们也就有时间去进行分化和瓦解工作。齐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齐国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和山东半岛上,无天险可守,只有黄河、济水几条河流,因此,齐国是比较难以进行持久抵抗的,破齐也就容易得到,这也是五国伐齐联军能够势如破竹的一个主要原因。
[①]《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②]《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章”
[③]《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
[④]《战国策·楚策三》“苏子谓楚王曰”
[⑤]《战国策·赵策一》“苏秦说李兑曰”
[⑥]《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哙既立”
[⑦]《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⑧]《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北见燕昭王曰”
[⑨]《战国策·燕策二》“苏秦为燕说齐”
[⑩]《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哙时”
[11]《战国策·燕策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12]战国策·燕策一》“苏秦谓燕昭王曰”
[13]《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
[14]《战国策·齐策三》“楚王死”
[15]《战国策·秦策四》“三国攻秦”
[16]《战国策·燕策一》“权之难”;《战国策·齐策二》“权之难”
[17]《战国策·赵策四》“三国攻秦”
[18]《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北见燕昭王曰”
[19]《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其献书于燕王章”:“臣巡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毋谋燕,次可以恶齐勺(赵)之交”
[20]《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其献书于燕王章”
[21]《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
[22]《战国策·燕策二》“苏秦说奉阳君合燕于赵以伐齐”
[23]《战国策·燕策二》“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
[24]《战国纵横家书》“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25]《战国策·燕策一》“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
[26]《战国策·齐策四》“苏秦自燕之齐”
[27]《战国策·齐策四》“苏秦谓齐王曰”
[28]《战国策·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应该是从齐国到赵国)
[29]《战国策·魏策一》“苏秦为赵合从”
[30]《战国策·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
[31]《战国策·韩策一》“苏秦为楚(应该为‘赵’)合从说韩王曰”
[32]《战国策·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
[33]《战国策·赵策四》“五国攻秦无功”
[34]《战国策·魏策二》“五国伐秦”
[35]《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
[36]《战国策·魏策一》“苏秦拘于魏”“;《战国策·燕策一》“苏秦过魏”
[37]《战国策·赵策四》“齐欲攻宋”
[38]《战国策·赵策四》“齐将攻宋”
[39]《战国策·宋卫策》“齐攻宋”
[40]《战国策·赵策四》“赵收天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
[41]《战国策·楚策一》“五国约以伐齐”
[42]《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