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经历写成小说被百万人观看,花10年走
2022/11/21 来源:不详你多久没看过国产剧?
剧是一部比一部快,滤镜一层比一层精致。
可剧情呢,却都只觉得“旧”。
不说别的,就说国产爱情。
但凡来点狗血虐人,一定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模板,琼瑶剧。
琼瑶,和她的作品,仿佛成了狗血爱情的代名词。
今天,Sir想聊聊她。
时间往回退40年,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你我生活在那个时候,能够平替智能机的恐怕只有——盗版书。
有两位港台作家是盗版书商的最爱。一位是金庸,一位是琼瑶。前者武侠,后者言情。我们在那个时候,枕头底下总会有一两本他们的盗版书。
△有些盗版还直接帮金庸写续集
当年只要盗版这两人的书,一定不会亏本。“金庸巨”著,“金庸新”作,“琼瑶力”作……不一而足。再加上影视剧持续给两人做广告,二位绝对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流量巨星。
如今,金庸已过世,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照样翻拍不断,即便陈年老片也总有人拿出来重温,顶流效应延续至今无人能及。而琼瑶呢?名利依旧在,只不过以梗的方式亮相......大家应该都看过类似的片段吧。
比如《一帘幽梦》里一条腿和爱情孰轻孰重的争辩:你只不过是失了一条腿......他割舍掉了爱情
《水云间》里关于孩子父亲之争:请不要再说“谁是孩子的父亲”这样的话了
《情深深雨濛濛》里面对杜飞的求爱,如萍如实回答“你知道我爱书桓怎么不帮我巩固书桓呢”
当年感动得泣涕涟涟的剧集,现在回看,除了怀旧,还多了份看笑话的心态。
改编琼瑶作品的影视剧变少了,看的人也在减少,曾经红遍华人世界的琼瑶,如今却陷入沉寂,面临失宠。甚至有网友开始质问起,当年琼瑶的作品是否三观不正了。
到底是观众口味变了,还是时代风向变了、观念变了?
为什么琼瑶的小说和影视剧不再火,成了历史跑车屁股后面的那股浓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Sir想深究一下她当年是怎么火起来的。
01在台湾
琼瑶,原来叫陈喆,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出道。那时候的台湾是怎么样的?看看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知道了。
这场父亲被要求写检查报告的戏,埋藏了很多历史信息。
表面上是“交代”和某些人的关系,实际是要你“举报”。为了自保,你必须举报身边的朋友。
龌龊吗?可是,父亲何尝不是也被人举报?大胆地猜测,这人就是跟父亲称兄道弟的汪狗,父亲自己也是受害者。
人与人的关系猛烈扭曲,这就是当时台湾社会的处境一种。
在这么一个高压年代,政客每天都在用大口号绑架普罗民众
人人都必须做没有感情的社会公器,儿女情长根本不值一提,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娱乐生活也被牢牢把控。
哪怕台湾60年代就开始有电视了,也没什么节目可看。
那时的台湾电视台少得可怜,节目种类也没多少,播的很多都是当局的政宣片。
电视剧也差不多,比如《晶晶》《新桥》《春雷》《风雨生信心》这些本土电视剧,它们无一不带有浓厚的政宣意味。
政治成了民生,成了人们生活的“唯一”。多枯燥你可以自己想。
△邓丽君演唱《晶晶》主题曲
电视不好看或买不起,或许也是属于电视的时代还没来临,那就看小说吧。可是那时候的台湾文坛,同样受到钳制。
一派是明目张胆地在做政宣,另一派则是暗搓搓模仿西方,做着高深的现代主义探索。
除了小人书,霎时间,台湾文坛没几本可以给一般读者消遣的通俗读物。
直到年,琼瑶第一本小说《窗外》出版。
爱情小说,而且是关于师生恋的爱情小说!伦理梗!
“师生恋”题材搁现在确实不新鲜,可放在保守的60年代,这直接撬开了当时保守台湾的一个边角。
师生关系这种微妙的权力关系,隐喻着白色恐怖时期台湾社会,师生恋之所以不为社会所容,源于它威胁了“真理者”的高高在上。
如今被我们调侃三观不正琼瑶阿姨,对当年的人而言却是足够前卫和进步。
她挑战了一整套不合理的秩序。
△琼瑶年轻时
不仅仅是书的内容,连她自己的活法也是。
琼瑶在准备高考的那几年,喜欢上了语文老师,年龄整整差了25岁。
鉴于两人志趣相投,他们很快就天雷勾地火。
因为陷得太深,误了学业,那一年琼瑶高考落榜了,母亲发现后最终把这位老师的告发了,两人从此没再见面。
为什么琼瑶小说和影视剧里,有那么多家人干涉的爱情?
因为这就是她的肉身经历啊。《窗外》的师生恋故事,就是她自己的故事。字里行间里面埋藏了满满的对爱而不得的向往。
所谓的“窗”是一个象征,它是一个囚笼与外界唯一的连接,而唯有“窗外”的自由世界,才是值得向往。
《窗外》的出版,其实正迎合了当时台湾社会反压抑和对自由的渴望。
于是,小说一出,第一版印一千册,不到一星期便告售罄,再版两千册仍然供不应求,然后就有了第三版、四版、五版......先后再版四十余次,近二百万册。
△《窗外》的走红,让琼瑶能在皇冠出版社持续出版作品
一夜之间,琼瑶成为了台湾最红的作家,而当时,她才25岁。
《窗外》火了,可是琼瑶却在这时离婚了。
她的前夫看到妻子的小说对初恋的不舍,于是愤怒地开始制造家庭纠纷和矛盾,还发表文章捏造事实,诋毁这段师生恋。
不得已,年春天,琼瑶结束了这一段失败而痛苦的4年婚姻。高考失利、师生恋失败、离婚......不是琼瑶在瞎编,这些她全都经历过。
△琼瑶时常借人物之口述说自己的心声
有自己身上的花边新闻当噱头还不够,琼瑶能如此火,还得加上电影和电视剧的加持。
一般来说,作家的原著和影视作品得分开,但琼瑶却不需要,大部分影视改编,她都有参与,她一生创作了六十五部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改成过影视剧本。
从年到年,琼瑶电影的票房纪录高居台北市卖座前十名的有《几度夕阳红》《哑女情深》《花落谁家》《第六个梦》《寒烟翠》《船》等。
而她的成名作《窗外》年改编权就被买走,拖了近10年才拍出来,年被改编上映。可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会由衷觉得,值得。
因为。女主角是年仅18的林青霞。
与其说林青霞是在演戏,不如说是自然流露。
时而绝决、时而忧伤、时而喜悦,这些情窦初开的少女忧愁,都在她那灵动的大眼睛和语调中完成了情绪起伏。
你要我走?你在逃避什么?我从没有一个时候这么渴望自己年轻一点
大家同情她演的角色,同情这段被社会不容的爱情。
一个如此清新脱俗、讨人喜欢的银幕形象,让林青霞一炮而红。不过不是在台湾,而是在香港。
《窗外》因涉及师生恋等禁忌话题被台湾禁映,只能在香港放映,林青霞先在香港成名,之后才转回台湾再度走红。
电影制造的热度反过来炒热了原著作者琼瑶的知名度,小说、电影、电视剧,此后愈写/演愈盛。
懂得顺势而为的琼瑶,红了十余年,到八十年代在台湾才慢慢降温,被别的言情小说取代。琼瑶热在台湾到了尾声。
但在大陆,一切才刚开始!
02在大陆
琼瑶在大陆火起来的背景,某一些跟当年的台湾很相似,同样是个爱而不得的时代。
八十年代的大陆,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
市面上的文学都是什么样的?
要不就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知青文学,对历史沉重的反思;要不就是先锋小说、乡土文学,是对西方或拉美文学的模仿。
都是阳春白雪,这时港台通俗小说的涌入,填补了多年的市场空缺。
你说是地摊文学也好,说是流于市井也罢,反正对于基数更大的青年人来说,这种简单又通俗的作品,最为需要。
很多人都是从琼瑶开始知道,这世界上什么是“言情小说”,那种清新的语言,朦朦胧胧的情愫,对爱情自由的呼喊,在当时都契合了大陆读者某种压抑久了的渴望。
琼瑶是在当年有多火?
截至年,大陆出版了73个版本的琼瑶小说,累计总印数超过万册。
年《文学报》发过一篇文章《琼瑶热的反思》,里面提到:广州有70%大中学生读过琼瑶小说,特别是女学生,已经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
甚至当年《人民日报》还发表一篇文章,题目为《大陆方有“琼瑶迷”,台湾又现“阿城热”》,报导了两岸文坛上的趣事。
△图源自网易,台湾的《时报周刊》报道了这股风潮
琼瑶无意中成了两岸交流的桥梁,八十年代的华语文学,琼瑶是无法忽视的一员。
年,琼瑶首次获准回大陆探亲和旅游,当时两岸并未直航,她是借道香港后飞到北京的。
这次出行,琼瑶跑遍了半个中国,所到之处,都有不少琼瑶迷夹道欢迎,简直是一种国宾级待遇。
第二年,琼瑶带自己的摄制组来到长沙,与湖南电视台合作,正式开启了大陆琼瑶剧的拍摄。
其实在八十年初时,已经有一批港台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大陆播过,有不少人已经认识了林青霞、秦汉、刘雪华等台湾演员。
而且,大陆自己也试着拍摄琼瑶剧,比如年,导演史蜀君推出了大陆首部琼瑶剧《月朦胧鸟朦胧》。
据导演回忆,她当时并不知道琼瑶小说已经风靡了大陆,她是从一位朋友处借来的,而且是台版,从美国辗转流传进大陆的。
据导演的说法——感觉非常新鲜,把政治背景社会矛盾都滤掉了,纯粹就是爱情.......这么一个四角恋故事在年播出,这是大陆观众第一次看到的华语纯爱剧。
琼瑶以“爱情”这乌托邦,让大众发觉,原来我们是可以有私欲、有人类的情感,而这并不是可耻的事情。
不过,本次改编没有经过琼瑶授权。
八十年代,大陆的版权一直是琼瑶的心结,最后实在没办法,她索性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大陆制作一部自己的电视剧。于是,年《婉君》开播。
故事也是非常“琼瑶”,一个从小被指腹为婚的女孩,却不满于封建礼教,大逆不道地轮流爱上了三兄弟。出轨少不了,争风吃醋少不了,为爱殉情同样少不了。狗血撒了一地。
一经播出,作者火了,演员红了,琼瑶霸占90年代电视荧屏开始了。
也是从《婉君》开始,台湾演员开始和大陆演员合拍电视剧,之后琼瑶在大陆拍的电视剧,大多都是这样的搭配。
△《婉君》捧红了金铭这位童星,成为了最小的“琼女郎”
如果说《婉君》过于古早没看过的话。这部应该是大部分人的童年回忆吧?
《还珠格格》当年是在湖南经视播出,收视率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62.8%,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后的收视纪录。
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年寒暑假,湖南台都在重播《还珠格格》(截止至年,大约重播了16次)。
自九十年代开始,多部在台湾热播的琼瑶剧,在大陆地区的播放权都被湖南台独家买断。
一部《还珠格格》就足以捧红一批演员,和养活一个省级电视台。
《还珠格格》的经典不仅在于服装精美、叙事利落、主题曲好听,还在于它提供了多个讨喜且性格多元的人物形象。
比如紫薇是知书达理、聪明善良的传统女性的美好形象;
小燕子叛逆乖张、颠倒秩序,可是却具备扶危济困、惩恶扬善侠义豪情的男性气质。
两个反差感极强的人物往往是全剧戏剧冲突和笑点的来源。
小燕子紫薇早已成为观众心中的专属搭配,以至于第三部和新版《还珠格格》换人后,观众无法对人物产生认同。
两年后,另一部琼瑶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再次获得了收视冠军。
这次不仅仅是国内爆了,而且还红至整个亚洲,成为了年韩国引进收视率最高的中文剧。
《婉君》是琼瑶剧在大陆的开始,《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则是顶峰,也是尾声。
之后,琼瑶的小说和影视剧的热度慢慢开始降温,琼瑶热在大陆也慢慢成为了历史,逐渐被宫斗剧取代。
03三观不正吗?
琼瑶之所以能火,更多是时代需求。在一个爱情不自由的年代,为爱痴狂就像锁在抽屉里的私密日记。
而如今,自由恋爱早已不是什么禁忌了,不再需要看言情剧和小说来满足心中的欲求,琼瑶小说和影视剧不再能击中读者的痛点。
同时,琼瑶作品创作上的局限,也被越来越多读者意识到。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就曾说:琼瑶的小说是工艺品,她其实一直在自我复制。
琼瑶的小说读一本还好。但读多了就会发现她有一种套路,久而久之也没什么新意。
这些批评其实从琼瑶出名开始,就屡见不鲜,作家被批评自我重复很常见。
但如今,我们给琼瑶一个新帽子:三观不正。可是这是真的吗?
我们习惯单独截取人物对白,略去前文后理,忽略人物性格,甚至习惯将某一个人物的一句话等同于整部作品想要宣扬的价值观。是不是很熟悉的套路?
琼瑶一直是这种套路的受害者。
琼瑶的戏,是极为依赖人物对话的。
每一句对白,都是悉心琢磨后的产物,因此每次拍戏,琼瑶总要自己监督或者嘱咐导演,要数着字数去对稿,一字不能修改。
拿《一帘幽梦》为例,我们只看到人物说出“你只不过是失了一条腿,她为你割舍掉了爱情”,可是总是很难看到对话者绿萍如何反驳。
明明,堪称绝句,直戳三寸:伟大!伟大!楚濂、你原来是以这样的方式共同拥有紫菱你们三个真是最奇怪的“生命共同体”
用没头没尾、没有来回的对话,去给整部作品定性,如同网上各类“反琼瑶”的网文和文章,总是摘出某一些人物,去判定作者的三观喜好,你看如萍多绿茶,琼瑶个垃圾,果然就是喜欢这样的垃圾女主!
完全忘了《情深深雨蒙蒙》里,我们所喜欢的坚强带刺的依萍,也是由琼瑶创造的。
现在看来,琼瑶笔下的依萍,是位有反抗精神的独立女性。首先反对父权。
她的父亲陆振华,是50年代初台湾转型时期家庭中父权制独裁者的典型形象。
一个落魄的旧时军阀,他以军阀的身份拥有数不清的女人,把女人当成自己一生玩弄伤害的对象。
依萍真是看不惯这点,所以哪怕沦落为歌女也不想接受父亲的施舍。
“你不能命令我什么了,我不是你的部下,也不是你的小兵,我有我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不再是以前的陆依萍了,现在的我,活得比以前快乐,我自己挣钱自己用,请你不要干涉我了。”
自力更生,不靠有钱的老爹,如此正的三观,为什么提起琼瑶时,却没人提?
在反父权基础上,依萍进一步地反男权。她以身作则地反对恋爱中主导权在男性,女性只能被动接受。
面对何书桓,她没有卑微到尘埃中。如今,我们都说何书桓是渣男,而证据往往只是靠几张对白截图。
何书桓是渣男,因为他对两个女人都动心,无法做出取舍。姑且不论他是否真是渣男,但怎么就因此断定琼瑶推崇渣男渣女?
在剧里,依萍可没少怼他。这种看似多情的优柔寡断,反而伤害了两位女性。
面对何书桓的“花言巧语”,她回怼道:我要怎么相信你我相信你的花言巧语?还是相信我自己的眼睛?
很明显,琼瑶没有依萍放置在任由男性守护的位置。
相反,依萍敢爱敢恨,完全没有对对方卑躬屈膝。
最后,是反阶级。这种不被自己阶级所限的精神,绝对不止依萍这个角色,更不会只局限在女性。看一看我们的嘴炮杜飞。
一个父母开杂货店,毫无背景的穷小子。却爱上大户人家的如萍。
按照现在动不动就高喊“阶层固化”的人,杜飞恐怕是不知天高地厚、痴心妄想的人吧?这样的阶级差异,他注定要跪舔。
然而杜飞偏偏不要。
遇到如萍的奚落,称他的爱只是“小爱”,书桓才是独一无二时,杜飞回击:“杜飞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杜飞啊”
见到为爱情左右为难的如萍,他大力斥责她,“狠狠地抓住爱”
面对自己爱的人,他没有沦为舔狗。面对阶级比自己高的人,他没有自觉低人一等。这样的人,放在今天,依旧可视为模范。
所以三观不正根本不是琼瑶没落的原罪。
她的没落更多是大家不再相信琼瑶式的爱情。她的爱情更像是童话,可以跨越性别、权力、阶级等枷锁。
甚至,爱情还关乎存在的意义。这就是琼瑶作品全部的主旨。
这种“爱情至上”的价值观,放在当下注定是格格不入的。
这个时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两情相悦,却爱而不得的情况,所以我们无法切身体会到琼瑶对爱情的坚守。
甚至我们也不再相信传统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马文才也能被扶正,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有婚约。
全然不用理会祝英台爱的是梁山伯,且这个婚姻是包办婚姻。
慢慢地,不少人失去了浪漫的能力。对于爱情,我们失去了更为丰富的感受力,爱情变得扁平单一,所以大家看到“渣男”“渣女”这样的标签横行。
所以我们乐于去挖掘电影或电视剧里所谓的渣男渣女,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其“渣”。
这些网络流行词无形中简化了网友的思考与表达,世界复杂性被一个看似“盖棺论定”的词语所遮蔽。
这不由想起作家金宇澄在《十三邀》中的那段话,我们的年轻的读者对三观不正特别敏感还有是一个最不好的词“渣男”这个词最不好(人)本身是非常复杂性的东西这个也渣男
那个也渣男你把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你用这么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就去涵盖它太可怜了
琼瑶曾说:“爱情是有多重面貌的,我每部小说,探讨的爱情也有很多类型。
我心目中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深刻的爱情。深刻的爱情并不见得完美,也不见得会带来喜剧收场。”
这是个浅显的道理,但在这个时代却只被少数人理解。
在这个短平快的时代,我们早就没那个耐心去理解复杂。琼瑶不再像过去那样流行,琼瑶式的爱情如今被取笑和取关。
只怕,未来某一天。写情诗给喜欢的人,会被看成——落伍。
放弃了耐心斟酌揣摩,放弃了悠然的书信传情,放弃了对爱情的偏执般追逐;选择了短暂速食,选择了不经大脑的纯生理释放的两性关系,选择了不假思索货架上的爱情
怕是到时候,我们只能面对一个,如本雅明所说的——爱情韵味消失的局面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