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海会寺德深如海运河繁荣的见证者海报

2022/10/7 来源:不详

说起寺庙,我们常常会联想到金庸小说里绝世高手的归隐之处,在各种寺庙里,一个个看尽世间浮华,最终选择归于平静的武林佳话频频上演。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寺庙果真如此吗?

比起名声大震的千年古刹,有时偏安一隅的古庙更引人入胜。它建造于何时?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在聊城的阳谷就有这样一座寺庙,紧闭的朱红色大门,令人不禁想要前去一探究竟!

一座佛教古刹的运河奇缘

这座寺庙名叫海会寺,坐落在阳谷县城以东25公里的阿城镇古运河畔。曾是元代礼部尚书曹元用的故居。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后经乾隆、光绪年间两次扩建续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经过聊城曾多次到海会寺游览,大雄宝殿院前的石碑就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古朴雅致的建筑和璀璨夺目的文化,让海会寺成为了当时华北五大寺院之一。那么,海会寺是谁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兴建的呢?

海会,作为一个佛教术语,是德深如海,圣众会聚之多的意思。在阿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海会原是一个江南秀才,进京赶考夜宿阿城。晚上梦见一位白发老者告诉他,此次赶考凶多吉少,不如在此皈依佛门,多多行善积德更有意义。后来海会果然落榜,伤心之余的他卖掉自己的宅院田产,修建了海会寺。当地的信众不仅纷纷前来拜谒,还慷慨募捐,一时间海会寺香火鼎盛。

传说归传说,据考证,海会寺的建造年代要追溯到康熙四十八年,东阿海会庵一位名叫隆性的比丘,在金陵(今天的南京)募造了3尊樟木大佛,计划通过京杭大运河走水路运回东阿。不料在途经阳谷阿城时,运送佛像的大船怎么也开不动了,当地的商人和百姓见状,便纷纷建议隆性将佛像留在阿城。几经思量后隆性便同意了。阿城的百姓在原财神庙的位置上修建了新的寺庙,应隆性要求取名海会寺。

其实海会寺,不仅是一座运河边的古刹,也是清代时期典型的寺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由于漕运发达,阿城镇不仅是经济富足之地,亦是文化交汇之所。佛教文化、商业文化、儒家文化在此得到充分的融合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海会寺的主体建筑在传统寺院格局的基础上,左右分别增设了运司会馆和刘公祠两部分。

运司会馆在海会寺西侧,原为元代盐运司(管理运河盐务的机构),后来废弃了。乾隆十三年,山西和阿城两地商人捐资将其改建为会馆,因此又称“山西会馆”。

盐运司属于京杭大运河重要的附属建筑,是聊城运河沿线仅存的古代盐业管理机构遗存,也是明清时期聊城运河经济繁荣的见证。

当时的阿城是京杭大运河边重要的海盐集散地,也是当时闻名遐迩的盐运码头,为了管理盐商清政府在此设立了盐运司,盐税作为最重要的税收之一,一直备受皇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