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看妖怪啊
2022/10/16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4.html
《中国妖怪故事》的小评测
书名:《中国妖怪故事》
利益相关:编辑、作者我都认识
适宜阅读对象:小学、初中、高中妖怪入门书,喜欢妖怪的大人
特点:1,近似妖怪百科全书似的编排,没有一根主线穿着,前方也没有故事的结局催促着,可以有一搭没一搭的看,闲适。
2,白话文的编排。这对我来说是缺点,因为笔记小说我已经习惯阅读文言文,一次获取信息更大,且更有韵味。里面不少故事,我已经读过文言文的了。但是刚才和朋友说起来,她就说她想看白话文。所以各取所需。
3,本书很厚,很扎实,多页,从近部文献里辑录出了种妖怪及故事,也可见中国妖怪故事的庞杂。唯一有遗憾的是,如此多的故事全部放一起时,有些比如天鹅女这种原型故事,看上去就会重复,但这也不能怪作者。不光中国人,所有人类的老祖宗都这么编故事。
4,作者有时候会有发挥,比如写狐妖的时候,但是这种笔记式的散漫少,多数时候还是妖怪的传记。(其实我喜欢看同类型的散漫笔记)
综上所述,如果在我小学、初中如此迷恋妖怪、神话故事时,能有这样的书,简直高兴死了。此书适合孩子案头放一本,而且此书每一个故事后面都附了出处,也方便孩子入门。不习惯翻阅文言文的大人,这也是极好的妖怪书。
同类书推荐
栾保群《扪虱谈鬼录》(共有三部)《中国神怪大辞典》
周作人的散文,有不少谈鬼怪的
酉阳杂俎(最爱的一本笔记,里面还有谈长安城寺庙里的壁画,超爱)
聊斋志异啊,聊斋志异啊,聊斋志异啊
子不语
阅微草堂笔记(张爱玲《谈看书》:譬如小时候爱看《聊斋》,连学它的《夜雨秋灯录》等,都看过好几遍,包括《阅微草堂笔记》,尽管《阅微草堂》的冬烘头脑令人发指。多年不见之后,觉得《聊斋》比较纤巧单薄,不想再看,纯粹记录见闻的《阅微草堂》却看出许多好处来,里面典型十八世纪的道德观,也归之于社会学,本身也有兴趣。纪昀是太平盛世的高官显宦,自然没有《聊斋》的社会意识,有时候有意无意轻描淡写两句,反而收到含蓄的功效,更使异代的读者感到震动。阿城:鲁迅先生常常看《阅微草堂笔记》,我小时候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了。《阅微草堂笔记》的细节是非文学性的,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汪曾棋先生的小说、散文、杂文都有这个特征,所以汪先生的文字几乎是当代中国文字中仅有的没有文艺腔的文字。)
汉鬼考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好了,现在认真说说到底为啥要看妖怪书吧。
现在想来,最首要的还是给人生、想象力荡开一笔的机会。田晓菲在点评《金瓶梅》里有一段儿议论“下愚不及情”的话。她说:“多数人只知道切身利害,只能关怀自己和自己的骨肉,不容易对没有血肉关连的他人产生深厚的同情,于是人而与草木同一顽感,同样孤独地生长,孤独地凋零。很少人能够深深体验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们的悲痛,至于那能够在死生存亡之际,省悟宇宙长存而人生短暂,从而产生形而上的深悲的人,未免就更少了。”妖怪从本质上说,与人相异,这种不同比种族之间的差异仍然要大。
感受“异”的故事,能让人自然而然生长包容之心。比如我们看爱看《西游记》,喜欢孙悟空,它尖嘴猴腮的,和我们太多不同了,可我们还是爱他。归根到底,我们会遭遇一样的困境,只要活着,多多少少都会有相通之处。还是接着田晓菲的话。她说除了贾宝玉,便是这只“心猿”——人心灵的象征,产生了某种形而上的感悟。孙悟空在小说的第一回便因为生命的短促而烦恼堕泪。“这份突如其来的悲哀中断了花果山的天真状态,被一只老猴子赞许为道心开发。”
我自己倒最喜欢孙悟空那句“我不走此路者五百年矣。”小时候愤恨唐僧没有识人的本事,长大了慨叹孙悟空被逐后,回花果山的这句感慨。
(写到此,想到最近跳楼自杀的小女孩,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竟然也是导火索。今天发现,小女孩的作文那段看似深刻的见解,竟然是百度百科三打白骨精词条中的一段话,确认了历史版本,并非网友新编辑进去的。想来小女孩当时为了写作业,应该在网络搜索了此词条,并写入了文章。老师竟然仍然以正负能量批评她。只是如今,舆论焦点又聚集在所谓正负能量上,不过是借着孩子的死亡抒发自己的意气。只是,孩子的死,与老师、同学、家长等等之间的因由再也无从知晓。老师无可辩解的是,三打白骨精有太多可以讲述的维度,尸魔形象的演变,为何孙悟空能看得出,别人看不出。当人处于众人都误解的时刻,如何说服他人。孙悟空作为英雄形象的悲剧时刻。唐僧作为领导者的判断失误。等等,最后却单一输出为正负能量,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失败)
妖怪故事好玩的还有想象力,因为它是人闲时胡思乱想出来的东西,或许全部从现实世界出发,但某种程度上又脱离了现在这个世界,有一种可以喘口气的感觉。《酉阳杂俎》里我最喜欢一个看上去单纯炫技的故事,没头没尾,忽然就开始了,忽然就结束了。好似一种哲学。
大历中,有士人庄在渭南,遇疾卒于京,妻柳氏因庄居。一子年十一二,夏夜,其子忽恐悸不眠。三更后,忽见一老人,白衣,两牙出吻外,熟视之。良久,渐近床前。床前有婢眠熟,因扼其喉,咬然有声,衣随手碎,攫食之。须臾骨露,乃举起饮其五脏。见老人口大如簸箕,子方叫,一无所见,婢已骨矣。数月后,亦无他。士人祥斋,日暮,柳氏露坐逐凉,有胡蜂绕其首面,柳氏以扇击堕地,乃胡桃也。柳氏遽取玩之掌中,遂长。初如拳,如碗,惊顾之际,已如盘矣。暴然分为两扇,空中轮转,声如分蜂。忽合于柳氏首,柳氏碎首,齿着于树。其物因飞去,竟不知何怪也。
如果做成短片应该蛮好玩。以前常慨叹过去是最难回到的异域。而这些流传下来的神怪,就是通往过去的一道道密码。偶尔沉浸于此,给大脑放假,挺好玩的。
再者妖怪也是一种人生。我很喜欢女作家陈思呈写过一本《西游记》的评论集——《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在中国人一贯的眼光里,妖怪、神仙、人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甚至可以互相转变,每一种物种都有好坏之分。神仙也不尽是好的,也有坏神仙。人如果做足了好事,经历了磨难或者吃了某种仙丹,也可以位列仙班,可受众人香火。就更不用说受众人喜欢的白蛇娘娘、可爱的狐女婴宁啊。正是因为存着这种可以互相转换,皇帝轮流做的思路,所以中国人的观念里,人和鬼,人和妖,人和仙的结合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那种不通人情,对妖怪(异教徒)赶尽杀绝的思维在这里没有。所以某种程度上,妖怪在我们这里是有教化意义的。
比如柳毅传,今人改编这个故事,往往将其庸俗化,这其实是一个类似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他想彰显一种君子行为。柳毅为龙女传书,并非觊觎龙女什么,也不图回报。纯粹他觉得如此做符合他的行事原则或者教养,他就这般做了。即使这前行路上有什么磨难,他也都能克服。今人如果总是好的结果推论柳毅的动机,便容易庸俗化。坦荡这个词,是完全可以存于妖怪、人之间的。这也是今人在改编聊斋志异时,总会变得不伦不类一个缘由。
不过这倒也能说明陈寅恪前辈说得没错,大概是一时代的文学反映一时代的社会思维。它写什么,不写什么,反映的都是当下的社会思潮。或许庸俗、物欲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所以柳毅这种行为我们不太相信。
妖怪世界里能看出人生,还因为有一部分妖怪生于乱世。是人类发泄痛苦的出口,比如饥荒、瘟疫、战乱造成的白骨累累,人之无法承受的生离死别,只能通过鬼怪的世界来弥补,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折射。
小时候,我听到过一个很奇怪的故事。原样已经无法复述出来,但有一个细节一直记得,就是一个人回到家,闻到了肉香,他们已经饿了很多天。揭开锅盖,发现里面煮着一个婴儿。我早已忘记童年的自己在哪里看到了这样的恐怖故事,总记得好像是我妈给我讲的。但是她又是听谁说的?后来我想,山东这个地方,也是遭过很多灾难的地方。如今,山东人自己都嘲讽当地官僚习气过于重,民众从来不知反抗。这其实怪不到祖上孔孟那里去,而是被蹂躏太多次,形成的地域性格。不如此活不下去。
《醒世姻缘传》是山东人写的,有人传说是蒲松龄。我不研究学术,也不知道。但是看到这个细节后,搜了下蒲松龄简介,他出生于年,明朝还有4年才亡,南明政权还撑到了年,他长大时,山东战乱故事他应该听到过不少。《公孙九娘》故事里就有这样的描写“碧血满地,白骨撑天”。或许也是因为这点,很多人揣测《醒世姻缘传》是蒲松龄写的。
此书也真是一部奇书,之前还列了一个写其奇的计划,却未兑现。今天只扯其中一个细节,就是书中间忽然有一部分洋洋洒洒写了山东先是风调雨顺,后来遭报应,起了瘟疫,当地死了非常多人。那一部分现在读来简直如同在地狱,如果《三国演义》开篇时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还是抽象的,小说的语言就是事无巨细的工笔画。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正好就是小时候听到的恐怖故事的翻版。
起初不过把那死的尸骸割了去吃,后来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明目张胆的把那活人杀吃。起初也只互相吃那异姓,后来骨肉天亲,即父子兄弟,夫妇亲戚,得空杀了就吃。他说:“与其被外人吃了,不如济救了自己亲人。”那该吃的人也就情愿许杀吃,说:“总然不杀,脱不过也要饿死;不如早死了,免得活受,又搭救了人。”相习成风,你那官法也行不将去。
后面就是各种吃人的场景。这种吃人并非鲁迅抽象的人吃人,是实实在在的人吃人。
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进县里告状,方递上状走出去,到县前牌坊底下,被人挤了一挤,跌倒了爬不起来,即时围了许多人,割腿的割腿,砍胳膊的砍胳膊。倒也有地方总甲拿了棍子乱打,也有巡视的拿了麻绳来吊。你那打不尽许多,吊不了这大众,拣那跑不动的,拿进一个去,即时发出来打死了号令,左右又只饱了饥民。
一个先生叫是吴学周,教了十来个学生,都只有十一二岁,半月里边不见了三个,家中也都道是被人哄去吃了。后来一个开面店的儿子,年纪才得十岁,白白胖胖的个小厮,吃了清早饭,他的父亲恐怕路上被人哄去,每次都是送他到了学堂门口,方得自己转去。放学的时节,有同路的学生,便也不来接他。
有一次这个父亲多顾着和旁人说了会儿话,就找不到儿子了。儿子和那些学生都被这先生还有他家人煮了。
小说里写如此大的灾难之后,即使后面人有的吃了,但是礼仪、人心早已沦丧。在这样背景下,妖魔鬼怪又如何不出现。那些遭了冤屈死去的亲人,又如何才能忘却。只能寄希望于还有另外的世界。
或许这也是为何古人的志怪小说里,为何有如此多吃人场景。比如女老虎这个。张云《中国妖怪故事》里引用了。简单说前面是也是把仙女(虎)的衣服给藏了,成了亲,只是这个故事有了不同走向,虎女拿回虎皮后,她把丈夫、孩子全部吃掉,重归山林了。
最后,这些如今看了到底有何用。“用”其实是我们教育中一直会强调的一点,甚至在网络上还有很多人在那说数学有何用,大学毕业啥也不记得。如此说,只能说明教育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笔糊涂账。且先不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有用无用为标签,本身就非常狭隘。人家老庄早就说过无用之用。让我说,就算没用也挺好的,存在着呗。
不过生在今世,还是随俗地说下其用吧。数学对构建人类逻辑思维方面的功劳就不用说了,妖怪呢,我个人感觉是能够构成人的情感底色。一直以来,我们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