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必有师清明时节,感恩一位老师
2023/7/24 来源:不详他是我的长辈。我的太爷爷。我的名字就是他取的。他是我们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仅有的读过私塾的人。写得一手好字,方圆村子办红白事,都要请他去写各式楹联对子。逢年过节,满村的春联,都是他的手笔。
我出生时,生的眉清目秀,邻居也都觉得我不凡。他便给我取名“彬”,名取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文”通“纹”,外表,“质”内涵。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既有文彩,又很朴实。
大概是因为这个名字,我的性格和名字大致相符,邻里评价大都认为我人如其名。因为名字的出处渊源,我自幼对语言文字有着莫大的兴趣。我自学拼音、查字典。四年级就读完了《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看了贾平凹、李存葆、阿城、韩少功、刘心武、冯骥才的作品。越读越多,兴趣渐浓,我便走上的文科之路。他是我走到今天的引路人。
二年级的时候,学校里面流行写毛笔字,到处三两成群地在摊纸挥墨,白墙溅花,泥地乌渍。我也买了笔墨,跟着他们胡乱写字。一个学期下来,纸墨浪费了不少,字没写成几个。到了寒假,春节将至的时候,他专门找到我,跟我说写字,细细教训。从站位、握笔、下笔、运笔,字形结构等等,细致入微。让当时只有胡乱写画心态的我至今汗颜。
我记得最深的是他教我写“福”字,用了足足一上午。先是让我仔细看他写,看了二三个小时,看他如何站、提笔、运笔、收笔。他写了满地的“福”字,我全贴在门上了。二十年过去了,风吹雨淋,“福”字已了无痕迹,却是印在了心底,受用至今。
轮到我写的时候,全没了看的时候的成竹在胸,手在抖,墨在滴,结果汗把纸打湿了。练了整整两天,没了手抖墨洒,字也成了字样,便给我考试。考试简单,一整开的红纸上,不打折不划线不打格,写满六十个“福”字。我一听,就只能呆呆地望着他严肃的脸。好半天,才按着他的指引,用眼比划,心里划线打格,满心紧张地写满了一张纸,六十个“福”,不多不少!任务完成了,可是那个字就不忍直视了。
他说,他上私塾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是这么练字的。这么练字,看着没意思,实际是练格局,看谋划。一个人做事做学问,打底的就是格局和谋划。格局有了,才能走远,谋划到位,学位才能做的精深。到今天,我虽然也做了老师,开始教导学生了,但我深知,我离格局、谋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时常拿出一张白纸,告诉自己认认真真地写满六十个“福”,字一个个地在写,心里在一点点地回忆。
时光走地很快。
我上了大学,是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读的还是中文系。这让他欣喜。大一寒假的第一天,我睡了懒觉。可他一早就来了。详细地问我,大学学的是什么内容?你学了哪些文章?《诗经》、《论语》会不会背?虽然是寒冬,但是我汗已经下来了,就像学写字那会儿。他带我背早在私塾时背过的古诗文,教我唱私塾时老师教他唱的“国歌”——《地球歌》。从第二天开始,我不敢再贪睡,每天早起翻看《诗经》、《论语》,背背汉赋楚辞。那时,我想我总不至于还不如一个古稀老人那么用功吧!
四年学业,我待在图书馆的时间超过在宿舍的时间,我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拼命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跟得上一个老人的步伐。
转眼间,我已而立,成家立业,做了老师。而他,却已老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我特意看了他的手,那只握了一辈子笔的手,却抬也抬不起了。但他的目光清亮,在认我后,他的眼睛放出光彩!我想他一定是想起了教我写字带我背诗的情景了。
他是我太爷爷的,只是本家的太爷爷。从给我取名开始,我的一生便跟他紧紧地连在一起。他是我的太爷爷,因此,我只能在纸上,轻轻地叫一他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