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2022/6/23 来源:不详

今天是庚子冬至。老话说,冬至大如年。古人认为“冬至阳生”,天地阳气日渐兴盛,意味着下一个时间循环的开始,乃大吉之日。从前的冬至有滋有味,裹在淡淡的烟火里,藏在小小的仪式里。欢迎写留言,分享你的冬至美食,或者冬至故事。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群学君

01

今天是庚子冬至。

老话说,冬至大如年。古人认为“冬至阳生”,天地阳气日渐兴盛,意味着下一个时间循环的开始,乃大吉之日。从前的冬至有滋有味,裹在淡淡的烟火里,藏在小小的仪式里。

冬至前夜,小康人家的餐桌上,总是琳琅满目:蛋饺、蹄髈、鲈鱼、羊糕四色节菜固不可少,一杯清甜的冬酿节酒,更体现了几百年来所谓“肥冬痩年”习俗。

不过对我来说,冬至当令,最想念的,却是一碗腌菜笃豆腐。

说起来,最能体现中国人文化品格和精神涵养的“国菜”,大约就是豆腐。既是清寒人家的恩物,也是高门大宅的清品,雅俗共赏,左右得道,举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很少买不到豆腐,不爱吃豆腐的中国人,也少。

一百年多前,高阳李石曾先生在巴黎创办豆腐厂,用新法制造豆腐,一时名声大噪,照他的说法,中国人在耶稣降生前很多年就发明了豆腐,真可算得文化史上的奇迹。

康熙年间,河南人宋荦七十多岁跑到江苏来做官。皇帝南巡,在苏州召见这位号称“天下清廉第一”的巡抚,体恤他老成忠厚,让御膳房的司厨太监密传了一道豆腐锅子给巡抚衙门的勤行,“日日受用,可以益寿”。只是这道看似寻常的豆腐火锅,却是靠了十几种山珍海鲜吊味,岂是一个薪俸微薄的“豆腐官”可以消受起的?

慈禧当朝,民间传说御膳房四十九口蒸锅昼夜炉火不熄,每口锅里都是镶着珍珠的豆腐,四十九天而珍珠软嫩如豆腐,这样老太后每天吃一块“珍珠豆腐”,这就是她吞珠食玉,驻颜有术的秘诀。

及至民国,南北的知名菜馆,以豆腐为招牌的不在少数,北平同和居的砂锅豆腐、奶汤豆腐,杭州楼外楼的鱼头豆腐,都是名荐。

东北百姓,把萝卜缨切碎了,腌成腌菜,用来炒小豆腐,清爽脆嫩。到了华北,每逢秋末冬初,用葱花、咸菜丁、肉丁、虾米皮和豆腐同煮成糊,蹲在门口,呼呼呼就能下去三大碗。

山东日照,农历二月底,用第一次收成的“满头黄”(就是虾黄)炖豆腐,是时令的美物。江西内陆,有一味名菜“墨鱼红焖仁生条子”,仁生条子就是豆腐干,用墨鱼炖到通透,内中灌满卤汁,是招待贵客的珍品。

02

寻常看来,豆腐的妙处,在于本身清淡无味,却可以和各种颜色,各种香味相配,能使番茄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和火腿、鲥鱼、竹笋、蘑菇、牛尾、羊杂、鸡血等等没有不结缘的。

食欲不振的时候,做一味香椿拌豆腐,或是皮蛋拌豆腐,小葱拌豆腐佐餐,清爽利落,口舌生津。时间允许,做一味麻辣烫三者兼备的麻婆豆腐,或煎得两面焦黄的家常豆腐,或毛豆烧豆腐,绿的碧绿,白的洁白,只颜色就令人醉倒了。假如就一碗蒸得松松软软的白米饭,只此一味,就令人百尝不厌了。

民国时有著名的文武两豆腐。

文豆腐是南京马祥兴的“二胡(胡翔冬、胡小石)豆腐”,豆腐辅以鸡肝、虾仁、笋尖等鲜嫩配料,清嫩味美、鲜香脱俗,前两年南大的学生排演《蒋公的面子》,算是把这道胡先生豆腐发扬光大了。

武豆腐是谭延闿家的“组庵豆腐”,一块几分钱的豆腐,却要用三斤以上肥鸡并火腿、猪肉、干贝、关东口蘑和猴头来吊,跟刘姥姥吃的茄鮝一样,名义上是吃豆腐,其实豆腐在这里,不过就是个末等的陪衬罢了。

相比起这一班老饕,虽然寒素,却更显温情的,是朱自清先生记忆中的白水豆腐: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口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朱先生后来说过,豆腐跟白菜并称,惟其平淡,所以才可以常吃常久,才最为养人,最能教人做人。这一锅清清白白的豆腐,仿佛就是朱先生的人生底色。

03

“天下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豆腐在中国社会中,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章回小说与旧剧中,也常喜欢安排一对孤苦无依的老婆老头以磨豆腐为生,如《天雷报》里面的张元秀。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个副产品,确是文学史上一个美好的副产品——“豆腐西施”形象的出现,比如《芙蓉镇》里的胡玉音:

胡玉音是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女子。来她摊子前站着坐着蹲着吃碗米豆腐打点心的客人,习惯于喊她“芙蓉姐子”。也有那等好调笑的角色称她为“芙蓉仙子”。说她是仙子,当然有点子过誉。但胡玉音黑眉大眼面如满月,胸脯丰满,体态动情,却是过往客商有目共睹的。镇粮站主任谷燕山打了个比方:“芙蓉姐的肉色洁白细嫩得和她所卖的米豆腐一个样。”她待客热情,性情柔顺,手头利落,不分生熟客人,不论穿着优劣,都是笑脸迎送:“再来一碗?添勺汤打口干?”“好走好走,下一圩会面!”加上她的食具干净,米豆腐量头足,作料香辣,油水也比旁的摊子来得厚,一角钱一碗,随意添汤,所以她的摊子面前总是客来客往不断线。胡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本镇屠户,这一圩竞捎来两副猪杂,切成细丝,炒得香喷喷辣乎乎的,用来给每碗米豆腐盖码子。价钱不变。结果米豆腐摊子前边排起了队伍,有的人吃油了嘴巴,吃了两碗吃三碗。无形中把对面国营饮食店的顾客拉走了一大半。

胡玉音不过就是个湖南乡野当垆卖米豆腐的村妇,整整三十年前,经过刘晓庆的演绎,真有了颠倒众生的魅力。刘晓庆阿姨当年三十出头,丰姿妖娆,如今年逾花甲,却依然风采犹存,是不是吃了慈禧太后的珍珠豆腐,就不得而知了。

04

作家阿城说:“所谓思乡,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冬至这一天,回家和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哪怕是一碗饺子汤圆,甚至一碗白水豆腐,也算是小小的仪式感。

无论天怎么冷,大风大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上总是温暖的。团圆,是中国人最温暖的仪式。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魂,去感应时光的脚步,去感知天地万物的美,生命的浪漫和诗意,皆在其中。

今晚回家,跟家人煮一锅豆腐。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我国第一本有关豆腐的散文集,收录了梁实秋、汪曾祺、王蒙、秦牧、林海音等文坛大家品味豆腐小吃的美文。纸上笔下,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乡恋;字里行间,闪烁着隽永的睿智和诗思。读后能勾起您对逝水年华的缅怀,深化您对中国文化的探究,激发您对美好生活的珍惜。△豆腐传进日本的实际时间不可考,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豆腐在最早是贵族和僧侣的食物,一直到室町时代才开始深入一般百姓生活中。而《豆腐百珍》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问世,天明二年(一七八二),大篆刻家曾谷学川以笔名醒狂道人何必醇写了这本书。从书名即可得知,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介绍一百道以豆腐为食材的料理与作法。由于上市后大获好评,来年出版了《豆腐百珍续篇》,接着又推出《豆腐百珍余录》。从此之后,各种料理书纷纷问世。豆腐是家家户户随手可得,口味清淡的食材,却能做出一百道料理,这种创意精神也是当时蔚为风潮的原因。△这不是一本料理食谱,虽然里面讲到玉子豆腐、笸箩豆腐和豆腐团子的做法。这也不是一本日本文化指南,虽然书里有日式礼仪、用京都话打招呼的方法和关西风俗。这更不是一本礼品书,即使书中满溢着色彩斑斓甜蜜可爱的图画。这是一份来自京都的温柔礼物,豆腐伙伴们教给你“HANNARI”的生活方式。“HANNARI”就是“不疾不徐、恰到好处”的意思。花点时间,稍微放松一下,调整心境,不再忙忙碌碌,跟着豆腐们一起“HANNARI”吧。△豆腐是世界饮食史上最伟大发明,已风靡全世界,这本书是中西烹饪史上两类食书的较量与碰撞。一位德高望重的豆腐菜大师抽取中华传统豆腐菜中的精华,一位擅长西方烹饪的美食家则赋予豆腐独一无二的创意,两人强强两手,同时又互为对决,把中国最古老的豆腐食材烹写成这本全面又新潮的豆腐食书。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长三角论坛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新书分享会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

群学君

谢谢您的每一份鼓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