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局长一旦抓手错了,可就不容易闭环了啊
2025/1/23 来源:不详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错觉,当下最卷的局长,可能是各个地方的文旅局长。
这股风也不是最近才兴起的,从策马奔腾的女副县长贺娇龙,甘孜文旅局局长刘洪,再到哈尔滨阿城区文旅局长王殿友,放眼望去,好像作为地方文旅局负责人,不这时候出来搞点什么花头,似乎就对不起自己一顶乌纱帽。一翻新闻,各地媒体围绕着文旅局闻风起舞,感觉都快卷过了互联网公司。
旅游有没有出圈的案例?肯定是有的,比如淄博,比如哈尔滨。淄博烧烤红红火火讨论了大半个月,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和小土豆热闹了小半个月,它们可能是年最热的两个旅游宣传标杆式案例。
问题来了,在这两个最火的案例中,淄博的文旅局长叫什么?哈尔滨的文旅局长又叫什么?他们的名字和容貌,甚至表达,真的那么重要吗?
回忆梳理一下,淄博最大的卖点其实是“淄博烧烤”,是一个特别具象的,可以被追逐,并且批量供给的餐饮标的;而哈尔滨,则和冰雪文化氛围挂上了钩。你去淄博,哪怕没的玩,好歹可以尝一口特色烧烤,去哈尔滨则有冰雪景区可以承接。
旅游宣传不宣传景点,而宣传名不见经传的官员的逻辑非常吊诡。总不能靠捧火了一个文旅局长,让所有人不远万里坐飞机赶赴景区,排着队,举着爱的号码牌去和局长合影吃饭吧?
其实仔细思量,这波旅游局局长玩梗的炒作模式,像极了传统公关届的“造星运动”,即“老板传播”。说白了就是“老板=产品”,不管是通过对老板行为包装还是对思想,亦或者是故事的包装,只要能把老板塑造成一个具象化的典型,那这活就算完成了一大半。
在这件事上,官员的身份平时素来远离群众,这些俯下身段接地气的行为,容易博得更多人的好感,依托身份认同破圈。从这个角度上看,文旅局长下场,身份的稀缺性让他们具有天然的优势。
而问题也正出在这些优势上。这些局长平时一不懂传播,二不接地气,三不做身材管理,四官味太重,五缺少个人才艺,只能靠放下身段,COSPLAY去猎奇扮丑。整体来看,姿势还是显得太笨拙了一些,一不留神就容易动作变形。
于是乎,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什么文旅局长扮憨傻富二代,什么用嘴除草,什么男扮女装,什么化身猪八戒,再或者Bra外穿……刷到以后,实在不知道到底应该夸他们争相下场勇气可嘉,精气神可畏,还是劝他们应该提前自我审视一番,别陷入下属巧言令色的马屁迷魂阵里。
旅游能不能拉动经济?当然能。该不该做推广和宣介?也没毛病。但搞这么多花活之前,是不是应该考量一下地方的城市定位,旅游特色和配套到底如何,票价合不合理,线路完不完善,有没有宰客乱象,旅游政策执行的如何?避免最后招揽来了游客,发现只有几条仿古商业街和仿古建筑,大失所望,丢了口碑。
搞清楚大家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脑袋里面幻想大家需要什么;搞清楚自己才艺和颜值到底怎么样,而不是听下属吹嘘自己的相貌;搞清楚自己区域适不适合搞旅游,有多少承接价值,而不是跟风搞成推介运动,卷成一团麻花。
最后用互联网黑话给这些文旅局长一些建议:真想要靠旅游赋能区域产业,建议提前做好串联,做好文化和经济赋能,打通供应链,多领域渗透,形成全服务链条咬合,确保产业耦合性,否则缺少沉淀就容易踩坑,在拉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斗太大,交付难的问题。
是不是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你以为文旅局长们,真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