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丨音乐如何在影片叙事中表现时
2022/11/9 来源:不详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ft/181116/6649665.html
年上映的《黄金时代》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影片讲述了萧红等文学青年在民国时期的悲欢离合。该片是许鞍华第三部以民国为背景的作品,作家、民国、电影这三个因素在许鞍华身上发生了浓烈的艺术反应。
为了铺陈出某种时代感,许鞍华自出机杼,采用的是非商业常规的拍摄手法。片中插入了大量人物独白,节奏上显得颇为琐碎,影片在威尼斯公映之后引起了一些争议,在国内正式公映后,更是褒贬不一。但是如果站在电影配乐与内容结合的角度,可以说影片在视听结合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用心的配乐。音乐是给予观众荧幕外吸引力的重要元素,在影片结束以后,音乐依然能从听觉上触动观众内心关于影片的残影。
许鞍华本身就是一个善用配乐的导演,她擅长拍摄人生悲惨的女子:
①在她的《半生缘》里,配乐较好地烘托了主人公的爱情;②在《女人四十》里,轻快的小调下是女主人公深深的无奈;③《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更是邀请了享有盛名的久石让配乐,获得了当年的金像奖最佳配乐。《黄金时代》也是围绕着一个颠沛流离的悲苦女子萧红的命运展开,电影中的配乐在表现时代沧桑与人的坎坷命运方面,完全不输于上述作品。
电影音乐与人物性格的塑造
许鞍华的作品里,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温情,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悯情怀,她是文艺的,另类的,不商业的。
许鞍华喜欢用影片来展现女性的人生悲苦,但并非一味求惨,而往往在情感上保持着克制力,音乐既可以将凄惨的气氛烘托到高潮,也可以帮助导演把情绪“隐而不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①第一处是萧红全家离开呼兰河,去往她父亲的老家阿城乡下时。
这里年轻的萧红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感情挫折,她从北平落魄地回到东北老家,丝毫不得喘息,就在当天半夜跟着家人在满地皑皑白雪中离开了家。因为她的私奔经历使得全家在当地声名狼藉。天生任性的萧红对这次经历并没有表示后悔。
从画面上来看,汤唯饰演的萧红表情也十分木然,厚重衣物更显出她神色的无动于衷。随后的萧红在被家里软禁了十个月后逃到了哈尔滨。这一段时间她内心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里的配乐《HulanRiver》,便从出现暗夜雪橇上的萧红,一直到旁白叙述她对萧军对逃出来的经历守口如瓶,逐渐恢复静谧而结束。音乐采用了悠扬的弦乐,并无大起大落的旋律,体现出萧红表面的倔强,但是又隐隐地透出某种忧伤。
呼兰河对于萧红来说,既是她笔下冰冷彻骨的“大泥坑”,也是从小生长的地方,因为自己的胡作非为而离开故土,对于萧红来说仍然难免有着一种忧愁的情愫。
②第二处则是萧红与萧军情感生变,每日每日地去鲁迅家里坐着时。
此时的镜头大多给的是萧红穿着旗袍的背影,而许广平则对于萧红的打扰颇有抱怨。此时的配乐运用了钢琴温婉典雅的特色。萧红默不作声地坐在前院中,在屋子里忙碌的许广平只好让周海婴来陪伴萧红,但萧红并不与周海婴玩耍而只是自顾自地抽烟。
对于萧红来说,此刻内心有着莫大的哀痛却又无法向人言说。与《HulanRiver》中隐隐约约的忧伤不同,很难单纯从旋律上判定音乐情绪的喜悦或忧伤。钢琴看似轻盈的旋律犹如淅沥的小雨,承载着的其实是萧红内心的沉吟与绝望。
她对萧军的爱不断地挤压着她,甚至让她用烟头来烫自己的手。但是由于她不肯轻易服输的品质,使得她仍然保持着优雅的表象。许广平拜托梅志去陪伴萧红聊天,梅志无法与萧红搭话便只好用上海话与周海婴聊天。无论许广平也好,梅志也好,都是富有才情和修养的女性,萧红自然也需要维护自己的风度,而钢琴便是能最好地体现这种优雅的乐器。
这两段音乐的使用,很微妙地展现了人物表里两层的情感。由于萧红孤僻隐忍的个性,她的许多经历成为永远的谜,其中就包括如何从阿城逃亡哈尔滨的经历以及与萧军感情恶化的原因。
因此在给这两段情节配乐之时,都避免了大喜大悲的交响,而是采用较为单一的配器,使音乐呈现出一种涓涓细流之感。
电影音乐与人物关系的烘托
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尽管结交的人不少,但是真正给予她温暖的人却寥寥无几。其中,对萧红来说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鲁迅。
萧红自幼缺乏父爱,与父亲的关系十分冷漠,而对祖父的关系却很好,祖父的去世使得萧红感觉到自己孤独地生活于冷漠的人世。是鲁迅使得她重新感受到了童年的温情,这也就是影片中色调最为温暖的画面几乎都是萧红在鲁迅家中的场景的缘故。在鲁迅去世以后,萧红的生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
电影配乐能够烘托出人物之间欲说还休的关系。鲁迅与萧红之间亦师亦友,有着精神知己的感情。这其中的纠葛是外人难以体验的,在电影中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现的,只能体现在演员的眉宇之间,加上音乐中那段优雅深沉、保守内敛的韵味。关于鲁迅与萧红关系的配乐名为《WithLuXun》,主要出现在片中两处。
①第一处是萧红坐在鲁迅身边,听鲁迅讲述自己的人生的时候。
背景音乐极为简单,只用了双簧管的缓缓吹奏,尽善尽美地体现影片中所有人的无奈,尤其是鲁迅与萧红。鲁迅认为萧红与他都是爱生病的人,他饱尝病痛而活下来不是为了爱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的敌人,这拉近了萧红与他的距离。在王志文饰演的鲁迅的娓娓述说下,音乐缓缓响起。在鲁迅的口中,作为一个战士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尤其是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和时代,未来只有一片绝望。
当时的萧红尽管以抽烟来掩饰,但还是可以看到脸上的泪痕。不难看出,萧红对于鲁迅的话深有同感。在自己的人生里,她也是一个战士,无论她多么勇敢地追寻梦想,总是遭受命运无情的打击。此时和萧军分别在即,更是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何在。
精神上的痛楚与肉体上的折磨使两个人找到了契合点,这本来可以使用主题音乐展开,将二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配乐却是幽深细腻的。这是因为:
一则二人的关系处于一种欲说还休的朦胧状态,表面上是鲁迅对萧红诉说苦衷,实际上是萧红在内心里对鲁迅倾吐衷肠。单一的乐器很能体现那种感情水到渠成,不必多言的轻缓温柔。二则,此时的鲁迅病重,而萧红也前途未卜,二人都深深地感受到未来的绝望。在似有若无的双簧管中,观众的同情和哀切之心油然而生,整部电影绝望无奈的基调也初露端倪。②第二处则是萧红东渡日本,收到了鲁迅噩耗的时候。
这对于此时在日本举目无亲的萧红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因此一向面容收敛的她趴在桌子上痛哭失声。在表现鲁迅与萧红情感时曾经提到过一盆鲁迅家里的万年青,在萧红回忆时,那盆生意盎然的万年青又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在萧红写给萧军的信中说,理智上知道人的死是必然的,但是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在画面上是带着周海婴扫墓的许广平时,配乐以悲恸、凄婉的弦乐为主,而当画面中是孤身一人在日本的萧红时,音乐还加入了象征着日本的,断断续续的铃声,勾勒出了此时故事发生的背景。
铃声也印证了旁白中的“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心上”,正是这位人生导师的死,使萧红感受到了此刻正是自己的“黄金时代”。
电影音乐与故事主题的突出
配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突出电影的主题,使得观众能感受到影片中的时代特征与人物情感冲突。
《黄金时代》的主题有两个,一是萧红任性而不甘的一生。除了表现萧红“孤苦以终老”的人生以外,民国时代的革命救亡主题也是不可回避的。
在片尾萧红逝去时,银幕上出现的是萧红的笑脸,音乐也并不哀戚,还加入了木琴声,这种跳跃性极强的乐器让人联想起萧红东北故乡冰融之际河里的碎冰。寓意虽然萧红的生命结束了,但是她的作品以及她本人都经历都得以流传。
在叙述个人情怀时,影片大多使用单一或少量乐器,而在涉及救亡图存时,便终于出现了交响合奏。《黄金时代》全片很少出现酣畅淋漓的音乐,但是在萧红等人去山西临汾参加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时,音乐配合镜头起到了情感的宣泄作用。
镜头先是展现给观众一片热火朝天的火车站送别镜像,然后是车窗外宽阔的白雪黄土之景。同时,在音乐上,单簧管、小提琴等乐器反复进入后退出,先用铜管乐勾勒出一副色调浓重的压抑生存境况,一种悲壮的情绪得以蔓延开来,再用弦乐表现这黑暗中的一缕阳光。
此刻在火车中的众多文艺青年的内心,应该是既有投奔革命事业的热情,又有着隐隐的不安。交响乐在这里凝重地表现了这一批年轻人难以逃脱出困苦人生处境的预言,悲哀深深地萦绕着整个乐段。
综上所述,《黄金时代》的音乐配合着画面与人物旁白,虚实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了影片想要表现的情感与特定场景。音乐既丰富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也增强了影片内部的情感张力。就音乐而言,《黄金时代》的处理无疑是成功的。
(全文完,文/金色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