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低估的作家,仅用4天写完一部小说
2024/9/17 来源:不详文坛大豪王朔曾说;“把中国作家都扔到一个荒岛上,不给吃的,活下来的准是阿城。没准还能跟岛上的土人说上话,混得倍儿熟。”
阿城是谁?熟知文化圈的人都知道,此人是文豪们眼中的“偶像”人物。
谈到阿城,莫言曾回忆称:没有见他之前,以为他是长发披肩、额、唇点朱砂,一身的仙风道骨,微透几分妖气。关于阿城,王朔更夸其为人精。
阿城,有许多的头衔,如被视为“作家中的作家”、"最被低估的作家"、"天下聊天第一高手"等等。
关于阿城阿城,原名钟阿城,年清明节时出生。
对于自己的出生,他还曾打趣地说道:“大家都在祭奠死人的时候,却把我活出来了”。
是的,他是个有趣的人。
陈丹青曾夸赞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梁文道更是赞叹其说话水平高:
“大家亲耳听过阿城讲故事吗?没听过?哎呀,那可是终身抱憾!”
多么高的评价!
都说文人相轻,能获得如此多知识分子的高赞点评,阿城,确实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说起阿城的身世,有些坎坷。
阿城,生于北京。和许多读书发烧友一样,年少的阿城自小喜欢看书,还经常到旧书店淘书。可以说,旧书店就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
中学时,阿城还未毕业,不幸遇上了文革,只能中断学业。
那时,更雪上加霜的是,除了无学可上,其父亲还被打成Y派,家中一下没了经济支撑。
年,阿城下放山西插队,成为了"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
在乡下插队的艰苦朴素岁月里,阿城不曾忘记读书,经常给大伙讲故事,包括各种中西方名著小说。
就这样,寒来暑往,一晃眼,10年岁月匆匆划过。
年,阿城回到了北京,并在机缘巧合之下,被破格录为《世界图书》的编辑。
如果说这是阿城人生的一大转变,那么时隔5年后,一部名为《棋王》小说的问世,更成就了他人生的一大巨变。
年,阿城的处女作《棋王》小说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一经问世,便在全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关于《棋王》都说:“十年磨一剑”,好的作品往往都是历经千锤百炼。
而《棋王》,属于另类,这部小说作品从构思到完成,仅仅用了4天的时间。
这和当年莫言写《丰乳肥臀》,仅用了56天时间完成一样,都属于作品中的“另类”,且还属于作品中的“精品”。
“精”在哪里?《棋王》发表之后,斩获了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年《威尼斯日记》获台湾“最佳图书奖”。(后来,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
王蒙曾对这部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赞誉,指出这是“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棋王》到底讲啥?
《棋王》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代,社会知识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
电影剧照《棋王》
说到下棋,不太熟知或容易把故事背景遗忘的人,可能会不屑反问:就一个下棋的故事而已,没必要把它神话。
然而,我们都忘了,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儿。
在那个时候,由于物质匮乏,“吃”成了人们每天首要关心的问题,即便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也亦如此。
王一生的一生,和许多人一样,生活是“贫困潦倒”的,为了省钱,他连看电影、上公园等学校活动都取消了,全家每人的生活费不足10块钱。
不过,尽管如此,他“下棋”的爱好却从始至终未改变过。
小说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采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勾画了王一生诸人的“吃相”,而这个吃又和下棋紧密联系在一起。
“吃”看似没有下棋重要,但是在那个年代,“下棋下得好,还当饭吃了。”
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各种吃相描写,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如此凝练、诙谐、恣肆汪洋的笔触,将人吃饭的心理、神态、动作、节奏刻画得淋漓尽致……
看完内容,你不得不感慨,写作手法确实是高,作者对生活的把握,对细节的刻画,确实是细腻到位。
常言道:“吃”是生存之根,也是文化之根。
可以说,《棋王》写的其实就是“吃饭哲学”,正如小说中每次描述王一生下棋,都必提到吃一样,“吃”是下棋的前提和背景。
关于创作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棋王》的作品主题,是直面灾难性历史,直面众生吃相。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著作,《棋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平凡而伟大,质朴而真实的。
小说中的“棋呆子”王一生,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他却不为物所困扰,而是养成一种淡泊无争的性情。
有人说,阿城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像极了憨厚的农民,这点可以用他评价汪曾祺的话来形容,那便是:结结实实和老老实实。
的确,阿城的文笔,质朴简单。不过,句子看起来很糙,但是细品却独有一番味道,越品越烈,像一坛老酒,回甘味甜。
不信,且看: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棋王》节选
写得如此痛彻心扉,直戳人心,这样的人,大概不多了。
关于成名阿城,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当年,《棋王》的发表,让他一炮而红,以至于全国各地的各种约稿也纷至沓来。
按理来说,一般人肯定会抓住这如日中天的黄金时期,提高自己的声望地位,大捞一笔。
但是,他却在这关键时期,选择了激流而退,淡出了公众视线,淡出了文坛,而远走美国。
关于他的“退出”,他曾表示,自己并非什么职业作家,只是兴趣来了就随意研究点什么。
不过,尽管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作家,但是在文化圈内,人们早已把他视为是“作家的作家”。
比如莫言就曾赞叹说:写不出他那样的文字;王朔曾表示说:他是北京这地方这几十年养成的人精……
是的,阿城是“人精”,精通人文、历史,社会……善于讲故事,说段子。
但凡有阿城的地方,他总是人群堆里的中心,尽管他的话并不多。
男人、女人们经常会为了他的话而笑得前仰后合,喘不上气。
可以说,他不再写小说,是文坛上的一大损失。
参考资料:
从江湖传奇到历史叙事——论阿城《棋王》的电影改编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