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饱,何以解忧荐读阿城棋王
2024/9/23 来源:不详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端午假期,富春江畔。午后有雨,江上雾气蒙蒙,颇有江南烟雨之神韵。
此时如果睡去,则是对生命的浪费,冲一杯咖啡,对着蒙蒙富春江山,捧起阿城名作《棋王》,悠游咀嚼。
一.棋王下棋
故事发生在上山下乡时期,“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棋呆子王一生。众人皆因骨肉分离而悲伤,王一生却一直抓着我下棋。
“我”对下棋并无兴趣,最终变成聊天,中间谈到“吃”文化,王一生能够清楚地指出,什么是“吃”什么是“馋”,从欲望的角度分辨了“饥饿”与“享受”的区别。
后面天长地久的农场生活,“我”和王一生再次相遇,并介绍了农场中的高手“脚卵”与王一生对弈,虽是高手过招,但王一生却明显棋高一着。
因此“脚卵”对王一生产生了敬佩之情,他劝王一生参加运动会去会会县里的高手,王一生欣然同意,但却因为王一生平日行为散漫,被领导取消了资格。
“脚卵”其实是个有身份背景的知情,文中提到他门路宽阔,家庭优渥,尤其是手里珍藏一副父亲赠送的名贵象棋。正是用了这副象棋作为礼物,“脚卵”为王一生争取到了比赛的资格。
王一生得知后,拒绝了比赛,因为他认为不可以动用别人父母之赠,毕竟自己母亲赠送给自己的象棋,虽然很廉价但自己却一生珍藏。
运动会结束之后,王一生邀请前三名与之比赛。众人相与凑热闹,最后九个人同时对战王一生。
王一生似乎用生命在战斗。鏖战许久,最后赢下了棋局。
胜利后的王一生拼劲最后的力气,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二.棋王说饥饿感
平日里,我们说到吃的文化,定会想到梁实秋、唐鲁孙、林语堂等文化人,似乎白菜豆腐、鸡鸭鱼片、萝卜豆子这些寻常之物,在他们的笔下都会美味诱人。
而阿城在《棋王》这部小说中,也花了笔墨去谈吃,却是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完全不同。
与其说是谈“吃”,不如说是谈“饥饿感”。
小说中,“吃”和“棋”是棋王人生中不多的追求,然而这两样追求却不过分,“吃”只求吃饱,“棋”只为解忧。
王一生有饥饿经历,他直言指出:“馋是你们这些人的特点。”
其实所谓馋的问题,不过是一种欲望的问题。就如下文在插队的农场里,虽然吃饱了,但“我”对生活并不满意,没有油、没有书和电影,隐隐有一种欲在心里,说不清楚。
而王一生认为“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满足基准线上的东西就可以了。
饥饿感是一种奇怪的美学,比如电视剧《黑冰》中,王志文饰演的大毒枭郭小鹏,临死前的独白,也在探讨饥饿感的问题。
郭小鹏如是说:
“我生活的另一面,你们看不到,永远看不到,我可以一顿吃下三斤牛肉然后再吃下半只烤鸭,还有一碗地道的北京杂交面,我还可以三天三夜的不吃饭,然后象疯子一样的在雪地上狂跑,要没这点能耐,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前生可能是只骆驼,要没这点能耐,当年,我怀揣10个美元从旧金山下飞机,可能连一天都混不下去。”
这是个很玄的问题,小时候历经过“饥饿感”,长大后无论多么富有,都总会有种备战备荒的焦虑感,这也许是伴随一生的。
小说《棋王》从这个角度去谈论“吃”的话题,不得不说很高级。
三.棋王回忆亲情
亲情是个不朽的话题,也是个极难写的话题。
阿城借着主人公“我”和棋王王一生的生平故事,写出了温暖又悲凉之感。
直接说王一生吧。
棋王的母亲出生于社会的最底层,可以说是低入尘埃。
她是解放前的一名风尘女子,后来跟了一个男人,于是有了孩子王一生。后来这个男人——王一生的生父跑了不见了,于是母亲被迫和一个做苦力的男子结合,一起抚养孩子。
王一生的母亲认定了下棋毫无用处,坚决反对。却在临死之前给他留下一副用牙刷把磨成的无字棋,告诉王一生:先说吃,再说下棋。
母亲的这一份爱,不华丽,不煽情,却给予棋王持续而深层的力量,培育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棋王得以从艰苦的生活中不断精进自己的棋艺,并最终成为棋王。
更重要的是,母亲的那句话:“先说吃,再说下棋。”成了棋王的人生哲学——“吃”只求吃饱,“棋”只为解忧。
这句话也对我们有所裨益,可以弱化我们的物质欲望,强化我们的精神追求;可以让我们在粗茶淡饭的日常生活中,依然能够保持着笑傲人生的态度;告诉我们就算已经穷困潦倒,我们依然可以去到音乐和诗歌中,找寻塞纳河畔的星光,听听沂蒙山区的民歌。
这一点,对活着的我们,很重要。
四.热爱与执着
其实阿城的《棋王》中,还通过阐述棋王对下棋的热爱与执着,深刻的赞扬了兴趣的力量。
通过刻画知青们一起打猎做饭,赞扬了那时候淳朴的友情,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还能苦中作乐的精神力量。
通过对下棋对手们的表现刻画,赞扬了那些输了棋局,但却依然保持着君子之风的对手们。
还有很多很多感受,写不完了,相信大家读后的解读,会比小编好的多。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