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孩子王为何一个真正懂得教书的老师

2022/9/24 来源:不详

文/翠西爱写作

老杆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一群蓬头垢面的学生,几十只眼睛齐刷刷地瞪着他。

坐在前排的孩子很小,根本不像是上初三的学生。而坐在后排的孩子,却已经长出了胡须与喉结。

老杆开始上课,却猛然发现孩子们连课本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只得逐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学生们再抄在各自的笔记本上。

更加令老杆无语的是,这个初三班的学生,竟然连一篇小短文都看不懂,孩子们只认识不到一半的字。

面对这样的窘境,如果换做你,是选择离开,还是选择继续留下来呢?

这个故事,来自于著名作家阿城的小说《孩子王》。

阿城,原名钟阿城,被陈丹青称为“作家中的作家”。

年,阿城凭借小说《棋王》轰动了整个文坛,之后又出版了《树王》和《孩子王》。至此,“三王”奠定了阿城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喜欢阿城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真正玩文字的高手。他的小说,语言极其凝练,却又内涵丰富,值得一品再品。

有人说:“阿城的笔下无坏人。”

在阿城的作品中,虽然描写的大都是一些很艰难的底层生活,但是在这些苦难中,流露出更多是生活的趣味、人间的温暖与人性的美好。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小说《孩子王》,无论是主人公老杆、学生王福和他的哑巴父亲,还是一门心思想着去学校教书的来娣,他们虽然各怀心思,但是举手投足间总是能让人有些许的感动。

创作背景介绍

小说《孩子王》里的故事,发生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

那时,阿城高一还没读完,就被迫中断学业,下放到山西插队。主人公老杆的经历,其实就是阿城的亲身遭遇。

那时,很多山里的基础教育非常落后,不仅缺少教材,更缺少老师。

正如书里所描述的,孩子们上学其实就是去混年龄而已,等成年了,就直接回田里干活,挣工分帮补家用。

现在回头看那个年代,依然能够深切感受到个中的恐惧、艰难与苦涩。

很多作家都经历过那场劫难。有人因为无法忍受巨大的落差而做出极端的行为,而那些熬过来的人,几乎都炼就了一副好脾气和大格局,而阿城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阿城当年被下乡时,一度做好了回不去城市的准备,做好了甘愿做一辈子农民的准备。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阿城内心深处也真的学会了看淡,痛苦于他而言,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

当他完全把自己融入进去后,阿城时刻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体察底层劳动人民的不易和艰难。

不知不觉,阿城作品里的人物,不但活得明白,还都折射出一种不争的笃定信仰。

勇于挑战旧有的教学方式,是老杆对固化教育的无声反击

老杆到学校教书后,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得好。

学校环境极其恶劣,学生连书本都没有。初三的学生几乎认不得几个字,写作文都是抄的社论,全是套话和口号。

有一次,学校放映电影,老杆之前的朋友趁着看电影的机会,到学校来看望他。

为了感受下重返学校的气氛,老杆在教室给老朋友们上了一节课。

老杆什么都没教,只是不停地教老朋友们重复一段话:“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学生们声音极其响亮,节奏极其整齐。

然而,这一幕极具讽刺意味。讽刺那个时代的教育只会一味地重复和模仿,不允许有丝毫的创新。

绝大部分老师的思维极其僵化,学生们更是被驯化得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幸好,老杆是个有想法的青年,他丝毫不受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影响。

经过一番琢磨,老杆决定不按照教材教学,而是以识字为本,从最基础的东西教起。

他要求学生:

第一,要把字一笔一画写清楚;

第二,写作文不许抄社论,文章字不在多,但必须得清清楚楚地叙述一件事。

这两个要求看似简单,然而对于思维固化的学生而言,一时之间显得无从下笔。

特别是第二个要求“写清楚一件事”,学生们实操起来,真的是困难重重。

一部分学生叫嚷着不会写,一部分学生虽然写出来了,但是只有短短的一行字……

老杆虽然哭笑不得,但是他依然很有耐心地挨个指导。

在点评课上,老杆一篇一篇地念学生们的文章。读到好笑的地方,老杆顺带调侃一下,学生们便乐得前仰后翻,整个课堂一改过去沉闷的样子,瞬间变得欢声笑语。

这样久违的教学氛围,孩子们特别喜欢。然而,就在老杆的教学改革有一点起色时,他却被别人举报了,只因他不教课本的内容。

没过几天,老杆下课回办公室时,被教育科的吴干事找去谈话,最终被辞退了。

这样的结局实在是讽刺。

老杆克服困难、打破旧有的教规,抱着“什么有用就学什么”的心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因材施教。但是,现实却狠狠地扇了老杆一巴掌,将他彻底赶出了学校。

老杆没有据理力争,没有向吴干事妥协,而是宁愿离开学校,也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模式。

他的默默离开,是对当时那种固化教育的无声反抗和抵制。

抄字典的王福、想去教书的来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令人动容

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中有句经典名言:“人生本就充满苦难。”

人世间是一个轮回,我们出生时一声啼哭闯入这个世界,临终时又依依不舍与世长辞。

无论是谁,在这漫长的一生中,难免会遭受各种挫折,亦或苦难。

生活在当下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至少不会遭受到,六七十年代那种来自客观环境的迫害。

而小说《孩子王》中的人物,却全都身处在那个逃无可逃的乱世之中。

老杆的学生中有个叫王福的男孩,他的父亲是个哑巴,家境极度贫寒。

哑巴父亲工作非常卖力,扛几百斤的米袋,依然可以健步如飞。这个憨厚老实的男人,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给儿子王福买一本字典,让他努力学习。

可是在那个物资极度短缺的年代,字典并不容易买到。好学的王福,为了能够多认一些字,常常跑去老师的宿舍抄字典。

昏暗的灯光下,王福趴在简陋的桌子上,有时一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忘记了吃饭。

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三学生,对待学习这样如痴如醉,实在是令人感动。

即使环境很恶劣、条件很艰难,即使家境很贫穷、资源很欠缺,这一切也都阻挡不了王福对知识的渴望。

相比大多数人,王福的精神世界是丰足的,因为至少他有一颗求知欲极强的心灵。他对知识的渴望,其实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要知道,一个人活着,最大的悲哀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心无所寄。

无独有偶,这本书中唯一一个女性角色——烧饭的来娣,也是个敢于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勇者。

来娣唱歌很好听,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去学校教音乐。

为了求老杆在学校领导面前帮她说好话,来娣不惜把自己仅有的一本字典,送给了老杆;

为了将来有机会像校长展示自己的才华,来娣请求老杆帮忙写了一首歌,而她自己负责谱曲。

虽然身边的人都嘲笑来娣异想天开,但是这个姑娘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野心。

在那个备受压抑的年代,唱歌等娱乐都要被打压,可是来娣依然热爱,并且勇敢地朝着音乐老师的梦想前进。

一个人拥有梦想不难,难的是能够自始至终地为梦想而努力着。追梦的过程,没有谁可以一帆风顺,没有谁可以避免各种艰难险阻。

《孩子王》这部小说不到3万字,虽然篇幅很短、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是内涵却很深厚。

无论是老杆对固化教育的抨击,还是王福和来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最令人动容的一点是:即使环境再艰苦,也依然能够看到生活的美好。

这就是阿城,他从来不写生活有多苦,人有多坏。

在他的笔下,那些被我们看做无聊的小事,却常常能够被阿城写得趣味盎然。

其实,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大悲大喜,那些有趣的人生,只是比我们更懂得发现生活的小美好罢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