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他是偶像,王朔说他已成精,他的作品
2022/9/30 来源:不详阿城是谁?
莫言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陈丹青说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王朔说他是北京这地方这几十年养成的人精。
止庵说他算是第一个让自己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唐诺称他为我们这个世代的“稀有财”。
朱天文说他,“惊涛拍案,他达到的高度至今还高悬在那里。他从生命现场得来的第一手经验,独特到仿佛禅师棒喝人的观察角度,任何时候对我来说都是启发的,非常之刺激脑啡。”
“大家亲耳听过阿城讲故事吗?没听过?哎呀,那可是终身抱憾!阿城的故事自有一种迷人之处,他就像本雅明口中的‘说故事的人’,将过去那个自在的民间世俗社会中的生活经验,通过故事代代相传……”这是梁文道对阿城讲故事的评价。
传说作家阿城所到之处,必然前簇后拥,等着一批等他开口讲故事的人。阿城对于讲故事的手段,就像散落民间的绝世手工匠人,有着看似简单但旁人无法学会的独门绝技,飘忽之间,便让人心驰神往,但又怎么也学不会,于是渐渐成为江湖传说。
阿城不再写小说,是整个中国当代小说的损失。但阿城这种讲故事的技艺,却成就了一批打上编剧阿城烙印的电影。最近让所有人念念不忘的,是阿城与朱天文、谢海盟一起编剧的《聂隐娘》。
阿城讲,隐娘是怎么隐匿身形潜入大僚府的?唐代的建筑,采光依赖屋檐与屋檐的间隙,分外明亮的檐影投在室内地面,与幽暗室内反差极大,于是隐娘趁着云过日头檐隙一暗的片刻,飞身掠过檐隙,室内守卫多少受到惊动,然举首一望,见飞鸟三三两两越过檐隙外的天空,乃放了心,殊不知隐娘已一溜烟进了厅室,蜷伏藏身斗拱之上……”
句句动人心弦,就连听惯阿城讲故事的朱天文和谢海盟也听得目瞪口呆。可是故事讲的太过瘾,却难以实现的如此高妙,所以连侯孝贤都承认,阿城讲的太精彩,以手边有限的资源根本执行不出来。
阿城是个在聊电影创作中,既能聊到香水的制作过程,又能聊到脑中杏仁核和海马体的人。拥有超级广阔的知识存储,又在脑中没有界限,让阿城成为最适合写电影的那一类人。
从唐代人纸笔写字的姿势,到《海上花》的油灯应该长什么样子,阿城都能还原的让人心服口服。在《海上花》做美术指导,阿城戏称为就是帮侯孝贤买东西,到各个旧货摊,潘家园什么的,买《海上花》上要用的道具,“现在的道具做不出来。”
和电影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阿城也不再公开发表任何文学性的作品20多年了,尽管阿城仍然每天都写一两千字的作品,但从不示人。对编剧阿城来讲,电影这件事还是远远不能承载他博览古今,无所不精无所不谈的趣味。
他自己讲,“基本上来说,国内搞电影的这拨人比搞文学的这拨人差的太远,水平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欧洲的电影有一个状态是什么,他跟欧洲的阅读水平相差不大,中国电影不是,阅读水平相差的非常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阿城发表《棋王》《树王》《孩子王》系列,立刻震动中国文坛,一时间凡是读书的青年人,口里念的都是阿城的名字。
随后阿城写了《遍地风流》,奠定了他在汉语写作届的塔尖地位,真正做到了整个华语文学界,数风流人物,还看阿城。
《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阿城谈古论今,介绍国外见闻,信手拈来,渊博通达令人叹服。王朔读了他发表在《收获》的文章这样说他,“他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
然后呢?“人精”阿城留下这些追捧他的世俗人士,一去美国十几年。直到年才回到北京。文坛的名声对他而言似乎不算什么,他写作,不是为了发表;他去看无用的闲书,是因为兴趣;他做编剧、拍纪录片、研究文明造型……
因为他的人生信条本不是写作,而是活着。他曾说过,“人生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商业竞争常常是盲目的,我们不妨有胆量闲一闲。”
读阿城的文章,就仿佛他就坐在面前清谈,游刃有余,气度非凡,你知道他一定还有许多法宝,但他慢悠悠说着,通透、自如、清快,像好茶、好烟,仔细一品,元气淋漓,会上瘾。
今天朗读君给大家推荐的《阿城作品集》年典藏版(全四册),四本书分别讲述关于小说、世俗、常识和游历的迷人世界,是迄今为止最令我满意的版本。
我想先向你简短的介绍这套书有多特别:这一版共增订万余字,珍贵文献、影像、插画首次面世,陆智昌装帧设计,古朴典雅,美得一塌糊涂。
我们精挑细选的这四本阿城作品,到底如何好看?
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这四本书。
读书——读书要有素读的习惯,不带任何成见地看。
游历——人在有生之年,不妨有胆量闲一闲,多东张西望。
常识——没有代沟,只有知识结构沟。
鉴赏——小说写完了,靠自己的鉴赏力去判断。
《棋王》收录了“三王”小说经典,书中呈现珍贵文献、星星美展插画、《今天》杂志油印创作谈等。
新版《棋王》在内页做了一组小型文献插画展,收录一组人物线描画,是阿城先生参加星星美展的作品。人物在绝境,向蒙昧、无知和贫乏做出回应,一盘棋,一部字典,是生活的尘埃与血味。
人物线描组画,第一届星星美展参展作品,,收录于新版《棋王》
阿城创作谈,刊于《今天》杂志年第6期
九八版文集的小物件,两张1.44MB磁盘(杨葵老师提供)
《闲话闲说》是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堪称清谈体的极致。
从红楼梦说到鲁迅,不一样的经典和小说。
增订的万字长文,是作家二十年后重谈这本小册子,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了更多的联系。
《常识与通识》为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版。讲常识,常常煞风景。
十二篇散文,写自洛杉矶、墨西哥、上海、台北,游历世界的阿城向读者讲述“常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里面的文章,篇篇令人激动,打破艺术学、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的界限,主张“没有代沟,只有知识结构”。将专业的常识“通起来看”,就有了阅读乐趣。读杂书时所得的各种想法进入通识的系统里,找到它自己的位置。”
新版《威尼斯日记》中作家摄影作品和手这版增订了作家的摄影作品和手绘插画,封面的凝紫色,像威尼斯的颜色;封面图案是教堂和贡多拉,让人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
书是阿城在年游历威尼斯时记录的日记。住在火鸟旅馆听钟声,去歌剧院做个快乐的傻瓜,中午去菜市场买姜,给朋友做阳春面,写作到清晨,听到水鸟在窄巷里叫。跟生活家阿城去体会世俗生活的质感。
作家眼中的威尼斯,阿城摄影
威尼斯的水鸟,阿城手绘
此次新版的四本小书,由陆智昌老师装帧设计,堪称最贴近阿老文品和风骨的雅致书装。
阿城作品典藏版,年4月出版
封面用古沉香纸,朽叶、岩井灰、凝紫、岩青,朴素典雅。极有先生的风骨气。
书衣上的烫金图案,由文字意象而来,像是阅读阿城先生的密码。
腰封用怀旧的横线日记本元素,还原作家钢笔签名,味道十足。
裱封的小惊喜,重现作家油印手稿,原文发表于《今天》杂志。
内文书纸柔顺绵软,阅读感舒适;小开本轻盈便携,适于在旅途中阅读。
总之,年典藏版堪称迄今为止,阿城这四本小书最美的版本。
让我们跟着阿城先生,鉴赏这个世界。
现在下单,开春优惠价元,点击下方横条进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