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画外之思,物外之意
2022/11/25 来源:不详北京中医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024041.html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早期作品孩子王,虽与同时期在国际舞台上频频拿奖的张艺谋相比,显得深涩奥古。却与中国传统绘画式的影像风格一脉相承,体现了陈凯歌早期的深层思考与他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文人气质。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孩子王,陈凯歌与同样在云南当过知青的原著作者阿城相熟。在谈下改编权之后,阿城仅仅给了这样一句话便没再参与----其实一个人真实的东西、我们认为宝贵的东西没有多少,但是每次都要把真实的东西拿出来,是很费力的。可以说陈凯歌在这部影片中融入了非常多的意象符号与隐喻,就是源于他直面自己最诚挚与真诚的思索。正应合了阿城的这句话,陈凯歌不仅倾注和耗费了自己大量的心血,也使这部影片被很多人包括在电影节上的误读。
影片从深蓝色的浓雾中展开,渐渐显现出群山环抱中的一座小山坡:绵延的小路笔直地通往山顶上的学校,顶上隐约可见零星几座茅草屋和一株遒劲的枯树。镜头固定在这样的大远景中,只有光影从清寂的凌晨过渡到再次昏蒙的日落直至暗夜。除了在叙事上的场景交代和抒情上的浪漫表达之外,也可以看作是全片的一种隐喻:主人公老杆儿对教书育人的期待再到这种希冀的落空。而影片最后同样有一段类似画面的固定镜头,不过小路看起来离我们更遥远、更加曲折,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看不见它的尽头。这尽头曾经通往的破旧学校也在滚滚浓烟中看不见踪迹……
每年放火烧山上生长旺盛的草料是云南当地的生活习俗,目的是生长出来年的更加富沃的肥料用作耕种。影片取其“春风吹又生”之意表达了另一种希望,希望“借这把无形之火,把一些传统的落后的旧东西烧掉,然后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再结合末尾反复出现过的牧童与满目苍痍的焦木林——那畸形到令人触目惊心的人形虬枝和眼神简单又朦胧的牧童相比,就像是受到条条框框、被束缚的孩子们和未曾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一种对比。
在那样畸形的教育制度下,孩子们真的变得更好了吗?还是如那片被乱砍乱伐后烧焦了的枯木一样呢?哪怕是好学又执着的王福,每日工整地抄写那本“县里也买不到”的老旧字典,就不会成长为歪歪曲曲的“枯木朽枝”吗?影片中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深层诘问,在漫山大火却萦绕耳边的“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山里有座庙……”这个单一循环、周而复始的故事中、在童声戏闹的嬉笑里,化作了另一层面的愁绪与哀思……
开头与结尾同样场景的不同呈现,相互呼应,也构成了整部影片对主题内容的另一种隐喻。虽然这两段各自长达一分钟的固定空镜头往往被忽视并且在观感上显得冗余沉闷,但结合影片整体内容和对小说原著主题的理解,就会发现这些镜头画面之外的“言外之意”。这是这部影片多次使用的表达手法,也是影片总被误读的原因。甚至在当年参选的戛纳电影节上,被一些记者评了乌龙般的“金闹钟奖”----代表最冗长、最沉闷的影片。
但对欣赏这部影片的人来讲,也恰恰是这样的艺术手法,营造了一种画面之外的气氛与意境。观众在和电影空间、时间相同步的情况下,能够同时进行自主、自由的延伸思考哪怕仅仅是放空与出神,即使未能在当时就清晰地明白影片所要表达的意图。
但就是在这样贯彻整个观影过程的懵懵懂懂之间,这种似懂非懂、将要明白又不明白的感觉之间,让观者在影片结束之后有还想再看一遍的念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趣味。对于在当下就了解的观者,则恰是对整个影像系统构建的最好注解——形式与意义、造型与叙事、固定空镜头的长段落与蒙太奇的电影语言相兼容,一同引导着画面之外的深层思索。
《孩子王》另一大特点是使用了很多的意象符号。在整体都非常简洁凝练的场面调度中,具体又鲜明地赋予了物象在场景之外的另一层意味。影片前前后后多次复现的物体,勾连起物象本身的内在含义,独立于叙事之外,包含在主题之内。就比如最后的漫山大火不是凭空出现。“火”这一意象第一次出现在老杆儿初进教室讲课出神时,幻想中每个学生桌前都有的烛火。
实际上,微小的火光只是在王福伏于老杆儿桌前抄字典抄到天黑燃烧的那瓶煤油灯。这把火有限地照着王福一人。再比如,老杆儿住处的这扇木窗,其实是一扇希望之窗。老杆儿初到学校,站在窗前畅想着什么。拍摄角度则是聚焦于有着明媚光线的窗外,画面非常简洁的切掉房子整体,只留方方正正的窗框里老杆儿的半截身子和这多半面墙上的天真涂鸦。
木窗再次出现是在王福抄字典和来娣探望的夜晚时分,仍旧是从窗外较为开阔的空间范围内拍摄的。窗边,依旧是那瓶泛着暖黄色的煤油灯。有时,这把火是老杆儿初次面对死板的教学产生的无奈与撕裂。他空泛的眼神面对着破碎多面的镜子,手中的这把火像是幻象。有时,这把火也是老杆儿带孩子们出去砍柴时的那簇“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篝火……
在前半段的故事情节中,烛火与木窗一直隐喻着希望。而当最后老杆儿被迫离开学校时,这扇窗被无情地关上了。镜头第一次从逼仄昏暗的房间内单单对准并停留在了这扇关上的窗子——枯朽纤细却麻密的木枝间,除了沉默的黑暗只有利刃般尖锐的光线。这扇希望之窗,终究是悄无声息地关上了。老杆儿驮着行囊的落寞剪影从窗外飘过……这扇窗还有再打开的那天吗?是否又真的有结尾的这把漫山大火,还是只是老杆儿的臆想呢?留给诸君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