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与太史慈神亭酣战的史实经过,战争

2023/2/20 来源:不详

北京哪些皮肤科医院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25899.html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十六)神亭酣战

文:小A斯蒂芬

“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芦苇之中,喊声忽起。慈急待走,两下里绊马索齐来,将马绊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策知解到太史慈,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谓曰:‘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策执慈手笑曰:‘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策大笑,请入帐,邀之上坐,设宴款待。慈曰:‘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识能相信否?’策起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日中,望公来还。’慈应诺而去。诸将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众皆未信。次日,立竿于营门以候日影。恰将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孙策大喜。众皆服策之知人。”

这是小说第十五回中太史慈被孙策所抓获的过程。这一回的回目叫做《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大意说的是孙策平定江东三郡的故事。其顺序是以历阳之战后,孙策先平定丹阳郡,之后是吴郡,最后是会稽郡。这种顺序虽然从地理方位上来看合情合理,但是于史实不符。孙策平定江东三郡的正确顺序应该是会稽郡,吴郡,丹阳郡。这一点我们在本系列《孙策(十四)与术绝之》中已经做了相应的阐述,原文标题是《简述孙策平定江东三郡的真实顺序,及其向许都拜献方物的真相》。有兴趣的不妨在看一下,小A在此不多做分析。

在这段小说情节中,孙策在“义释”太史慈以后,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朋友们应该并不陌生,这里孙策所说的“神亭相战之时”指的就是这一回之前的故事,也就是小说中孙策平定丹阳郡期间,与太史慈的一场意外的遭遇战。

这场遭遇战的过程在小说中大概是这样的:孙策在历阳之战中击败了刘繇部将张英,进兵来到神亭岭北侧下寨。那神亭岭上原有一座汉光武帝庙。是时,孙策夜梦汉光武帝召其前去相会,于是就只带了十三骑佐将前往庙中焚香祭祀,并趁时探看了岭南刘繇军营寨。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正遇到刘繇属下太史慈与一小将拦住去路,专叫孙策厮杀。那孙策也是个争强好胜之人,当下挺枪相迎,与太史慈两马相交,前后共大战了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后来孙策扯下太史慈背上的短戟,而太史慈则抓下了孙策的兜鍪。

所谓兜鍪就是将士们和士兵们所戴的头盔。

就在二人杀的难解难分之际,刘繇率一千军赶到与孙策属下程普等一十三骑混杀一场,一直杀下神亭岭来,又有周瑜领军前来接应孙策等众,这一战一直杀到黄昏,突然“风雨暴至”双方这才收兵各回营寨。

这段故事在历史上有一个名目,叫做“神亭酣战”或者是“神亭大战”“神亭相战”,在传统戏曲当中也有《神亭岭》的著名剧目。在三国故事当中这一段也算是堪称家喻户晓的精彩笔墨。

据资料显示,“神亭酣战”中所谓的神亭岭,今天看来只是一个山丘,位于三国时期曲阿城外,大约也就是在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西南部与常州市金坛区西北部交汇左近。现在当地依然有“神亭村委会”的行政编制。

可能有人会认为,像小说中的这种在战争中单打独斗双人对战的故事,也就是小说演义里为了好看而杜撰,在任何时代里真正的战争中,都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不过,我现在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这种战争中双方将领单打独斗双人对战的形式,虽然在历史上少见,却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孙策与太史慈“神亭酣战”的故事就是少有的史实真事。

据《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太史慈投奔曲阿刘繇的时候,被刘繇所轻视,不以其为大将,只让太史慈负责简单的侦查巡视工作。在孙策攻打曲阿的时候,有一次在太史慈与一个骑兵小卒外出巡视的时候,恰巧遇到了孙策。史书记载“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孙策和太史慈的确进行过一场单打独斗的遭遇战,而且是太史慈不畏惧孙策方人多,主动向孙策挑战的。由此可见,单打独斗的战争形式在历史上虽然稀少,却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小说中,罗贯中在“神亭酣战”的第二天,基于史书中孙策得到太史慈项上手戟和太史慈得到孙策兜鍪的记载,杜撰出了一场敌对双方叫阵夸胜的桥段,虽然是杜撰的故事,却尤为精彩。现原文引用如下,以供欣赏:

“次日,孙策引军到刘繇营前,刘繇引军出迎。两阵圆处,孙策把枪挑太史慈的小戟于阵前,令军士大叫曰:‘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亦将孙策兜鍪挑于阵前,也令军士大叫曰:‘孙策头已在此!’两军呐喊,这边夸胜,那边道强。太史慈出马,要与孙策决个胜负,策遂欲出。程普曰:‘不须主公劳力,某自擒之。’程普出到阵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敌手,只教孙策出马来!’程普大怒,挺枪直取太史慈。两马相交,战到三十合,刘繇急鸣金收军。”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小说还是在历史上,“神亭酣战”的时间都被定义在了兴平二年,也就是孙策历阳之战后攻打曲阿期间。这一点在学术界也没有什么争议。不过小说中把孙策平定江东三郡,以及擒获太史慈,太史慈招降刘繇余部的故事全都囊括进了兴平二年的时间里,却是完全的出于创作需要。在历史上这些事其实都是发生在不同的年份里。

首先,神亭酣战肯定是发生在兴平二年。但是擒获太史慈却是发生在建安二年,孙策平定丹阳郡西南部期间。

据《三国志》记载,刘繇被孙策所迫逃奔豫章的时候,太史慈本来是与刘繇一起前往豫章的。可是在路上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失散了,太史慈不得不“遁於芜湖,亡入山中”这其实就是做起了山大王。

芜湖就是今天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当时隶属于丹阳郡。之前,我们讲过孙策平定丹阳郡是从石城开始,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石城与芜湖非常之近,所以个人估计,太史慈在建安二年孙策起兵平定丹阳郡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已经离开了芜湖,这在史书中“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的记载可以得到印证,这也是太史慈自称丹阳太守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太史慈“大为山越所附”中的“山越”猜测中应该指的是“泾县大帅”祖郎等众。

孙策平定丹阳郡时期的主要对手一个是太史慈,另一个就是祖郎。

祖郎这个人我们之前曾经讲过,孙策在投奔袁术之初的时候,曾经被派遣到丹阳募兵。结果在泾县被祖郎所袭击“几至危殆”差一点丢掉了性命。《江表传》记载,孙策以此怀恨,向袁术请兵复仇,袁术这才以孙坚当年的余兵一千多人交给了孙策。虽然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推断,以孙策的性格,在得到孙坚余兵后应该是去攻打泾县祖郎,以报被袭击之仇。这也是孙策领兵之后的第一战。

不过,孙策当年恐怕是并没有抓住祖郎,以至于在之后的两年里祖郎仍然活跃在泾县以西的山越豪强之中,一直到建安二年。

据《三国志吴书孙辅传》记载“策讨丹杨七县,使辅西屯历阳以拒袁术,并招诱馀民,鸠合遗散。又从策讨陵阳,生得祖郎等。”

在这段记载中孙策抓获祖郎的地方是在陵阳,陵阳位于泾县的西南方向,有可能是祖郎被孙策从泾县一路追赶到陵阳,但也有可能祖朗的屯驻地就是在陵阳,有迹象表明祖郎或许就是陵阳本地人。所以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理由是《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中所记载的,太史慈进驻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这句话。也就是说,太史慈在孙策平定丹阳郡之前就已经先来到了泾县。泾县本来是祖郎的根据地,而祖朗是山越豪强中的盟主和领袖,史书记载他控制着丹阳郡西南部诸县。如果得不到祖郎的支持恐怕太史慈很难做到“大为山越所附”。所以祖郎可能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之后为太史慈所折服,而让出泾县给太史慈作为大本营。

从地理方位上来看,孙策自石城南下平定丹阳郡西南部诸县,肯定会先路过泾县,所以他应该是先收服了太史慈。据《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这与小说中不同,历史上孙策是亲自擒获的太史慈。擒获太史慈之后,孙策又急忙替太史慈松绑,牵着太史慈的手说道:“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你还记得神亭岭那一场大战吗?如果那个时候你抓住了我,你会怎么样对我呢?

太史慈回答说道:“未可量也。”这与小说中的“未可知也。”其含义基本上一样。都是“不好说!”的意思。

孙策擒获太史慈是在建安二年,这一点本来是没有异议的,可是因为《吴历》中有一句“(太史)慈於神亭战败,为策所执”的记载,而曾经产生过争议。不过这种记载显然是错误的,神亭岭位于曲阿城外,而泾县则位于丹阳郡腹地,两地相距甚远,完全没有任何的联系。而且早在裴松之注释《三国志》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件事进行了印证,太史慈是在泾县被俘,而不是在神亭岭。

按着《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中的说法,孙策“义释”太史慈之后并没有直接的委以重任,而是“即署门下督”,

门下督现在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全称是“门下督盗贼”主要负责巡查警示工作,另一种是将帅帐下都督。这两种其实都是直属于军事最高长官的官吏,也算是很大的官职地位,但是由于孙策没有授予太史慈兵权,也就使其变成了一种荣誉称号。后来一直到孙策收兵返回吴郡后才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并授予了兵权。

孙策收兵返回吴郡入城的时候,还有一段与太史慈和祖朗有关的插曲,记载在《江表传》中。

据《江表传》记载,祖朗在陵阳的时候,受到袁术的鼓动,纠集山越豪强图谋联合攻打孙策。可是却在孙策亲自领兵征讨之下败下阵来,祖朗等人也被孙策生擒活捉。当时,孙策对祖朗说道:“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今创军立事,除弃宿恨,惟取能用,与天下通耳。非但汝,汝莫恐怖。”这段话大意是说“你当年袭击我,还用刀砍在了我的马鞍上,今天我创制军队开立事业,已经抛弃以前的仇恨,只需要有用的人,为的是与天下共通。我不会怪罪于你,你也不要害怕恐怖。”总之,就是孙策摒弃前嫌赦免了祖朗等人。这对于一般被俘的人来说算得上是再生之恩了。史书记载祖朗当即“叩头谢罪”。孙策随即命人为祖朗“破械”,也就是开除枷锁,并且“赐衣服,署门下贼曹”。所谓门下贼曹与前面太史慈的“门下督”应该类似,都是属于执掌盗贼警卫之事,只不过级别上应该略微低一点。

后来孙策收兵凯旋返回吴郡,在入城的时候,孙策命令太史慈与祖郎“俱在前导军”也就是领导军队入城。《江表传》记载当时“人以为荣”,大家都以此为莫大的荣耀。

至于孙策命太史慈去招降刘繇余部的事情,则是发生在刘繇去世以后。据《三国志》记载:“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三国志》中的这种记载,虽然也是说的孙策信任太史慈,但与小说中的过程却大不一样,程度上也稍微逊色了一些。

那么,是小说中的说法存在错误还是历史上的的说法存在错误呢?太史慈招降刘繇余部的前后经过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请看,纪传体三国评传,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年11月3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