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谈吃论舌尖上的民国

2023/10/7 来源:不详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nb.ifeng.com/a/20190624/7560835_0.shtml

中国烹饪之妙,确实有说不出的奥妙,知味之谈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呢!——唐鲁孙

古人云:“食色,性也”。好吃是人之天性,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你我之平凡之辈呢?

本书作者唐鲁孙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食家,被誉为“华人谈吃第一人”。

年,唐鲁孙出生于清代世家,他是满族镶红旗后裔,同时也是珍妃的侄孙,自幼出入宫廷,这样的门第,在饮食起居上都是极讲究的。

唐鲁孙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翰林出身,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唐鲁孙的文字功底自然很深厚。不仅如此,他的记忆力也超强,即使中年去了台湾,几十年后回忆起在故土吃过的每一道食物,不管是来历还是做法,他都如数家珍。

热爱生活的人,都爱美食。退休后的唐鲁孙甘愿隐于美食之中,当个乐天知命而又自足的馋人。

唐鲁孙不仅“好吃”,“会吃”,还很爱“谈吃”。对一个老饕来说,谈吃,也是在谈他对生活的态度。

“鲁孙赋性开朗,虚衷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阅强记,善体物情,万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当代历史作家高阳《忆唐鲁孙先生》

《唐鲁孙谈吃》是唐鲁孙美食散文集中的一本,北平会仙堂的冰碗和水晶肘子、洛阳的甜牛肉旋饼、陕西凤翔的柳手酒、南京教门的桂花鸭子、台南民族路上的吃食摊子等等,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故土的浓浓思念。

吃得有讲究,活得不将就!

俗话说,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会吃,是一门功夫,糊弄不了人!

首先来说说选材,比如老北平的羊肉。据唐鲁孙回忆,那时候一过立夏,牧羊贩子就把羊群赶到张家口的刺儿山歇伏,那里水欢草肥,羊儿们一直待到初秋,养得又肥又壮,然后再一拨拨地往北平送,等到了北平,正是羊肉馆子开始热闹的时候了。

这种西口大尾巴肥羊肉不腥不膻,切出来的羊肉片薄如纸,颜色透明,在锅子里一涮就熟,唐鲁孙说他后来在台湾吃的都是把用机器刨出来的卷羊肉,薄则薄矣,吃到嘴里木木渣渣不对劲。

再说做法,比如广东的明炉乳猪根本不用炉,而是选一个避风地方升上薪炭,上面支上铁架子,把片子穿在有轱辘把的铁叉子上,把油料一遍又一遍涂匀,慢慢转动来烤。烤好后蘸上海鲜酱,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后来,唐鲁孙在台湾也吃烤乳猪,但总觉得滋味差强人意,台湾人不用海鲜酱,而是改用辣豆瓣酱代替,吃起来就“不是那个味儿”。

此外,唐鲁孙说中国人还讲究“食必以时”。就拿甲鱼来说,三四月的甲鱼好吃,一过端午,甲鱼由肥转瘦,天气变热后又易遭蚊子叮咬,这种蚊子甲鱼有时可能会中毒,老饕们是绝对不吃的,一直等到中秋,才到了甲鱼最肥最嫩的时候。

汪曾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生活是自己的,不将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你的态度决定你的生活!

人走心,茶走胃,都不能将就;不将就,是我们对生活的真实态度!

吃在故都,最浓的味道是乡愁。

梁实秋先生读了唐鲁孙的美食散文后,打趣地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

唐鲁孙则回复说:“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

作家阿城在他的《常识与通识》里说,“所谓思乡,其实是思念故乡的食物。”

即使离开故土几十年,唐鲁孙谈起旧时北平的美食,还是记忆犹新。

唐鲁孙说那时候普通百姓很少在家里吃早点,一般都是早起遛弯顺道就把早餐解决了。北平街头巷尾都是早点摊,甜咸酸辣五味俱全,每天都能换着样儿吃,准保整月不重样。

唐鲁孙最喜欢八面槽一带那个绰号叫“恨天高”的卖豆腐脑的,在北平算是第一份的,甚至有人特地从安定门走过来,就为了喝一碗黄花木耳肉片卤,几十年过去了他还一直念念不忘。

友人相聚,吃是重头戏。有一年夏天,摩登诗人林庚白找唐鲁孙一起找个地方去消暑,唐刚巧听到门口有叫卖老菱角的,于是灵机一动,拉着朋友直奔后海会仙堂吃河鲜冰碗去了。

会仙堂门外就是什刹海十里莲塘,到了夏天就地取材,新鲜的莲藕、菱角、芡实,满池塘都是好吃的,再配上他家窖藏的南海竹叶青,一口下去,暑焰顿消。

在台湾的时候,有一回,唐鲁孙想起什刹海的“老鸡头”了,每次跟吃过的老友聊起这滋味,无不谗言欲滴。老鸡头就是芡实,在台湾没有新鲜的卖,想要再吃也只有梦回故乡时了。

美食作家高维生曾在《味觉谱》中说:“我们寻找的,不是味道的记忆,而是记忆的味道。”故乡的美食就是乡愁的解药,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味道,总是留在心底。

西晋张翰见秋风起,便想到了故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我也有同感,这个季节我最想念老家的羊肉面,这是我们湖州人贴秋膘的标配,一口热汤面下去,人瞬间就暖和了。

吃出世间百态,阅尽民俗风情。

唐鲁孙的父亲早逝,十几岁的他就顶立门户出门应酬,年轻时走遍了大江南北,吃遍了名人家宴和各地名菜,谙熟清末民初的各种掌故以及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

唐鲁孙说,那时候你去开封的饭馆吃黄河鲤鱼,堂倌对会尊称“您老”,等你相中鲤鱼,说好做法后,堂倌会把鲤鱼往砖地上使劲一摔,说一句:“摔死了!您老!”初到此地的游客,听了自然觉得有点别扭,住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这恰恰说明了河南人的好客。

在北平下馆子,如果性子急的客人催菜,堂头会说:“火候不到家,不能给您端上来。情愿菜来晚了让您骂两句,也不能端不好的东西给您。”如果客人嫌菜做得不好,他们会说:“这是您的口味越吃越高了。您要是常来指点,我们就不会这样子了。”

又比如,中国人注重人情,如果老主顾领来了生面孔,点的都是贵的场面菜,堂倌立刻心领神会,他们会额外赠送一两道很贵的菜作为敬菜,说白了就是咱老祖宗讲究“会做人”的处世之道,主人有了面子,客人吃得舒服,堂倌的小费自然也不会少,三赢何乐而不为呢?

“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生,有了吃的,才有延续。透过作者风趣幽默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一幅巨大的民国风俗画在眼前缓缓展开,而且还是热气腾腾的!

结语

唐鲁孙出生显贵,对吃自然是有要求的,但他的口味却是“雅俗共赏”的,无论是王公贵族的家宴,还是路边摊,他回忆起来都津津有味,完全陶醉在美食带来的纯粹的快乐中。

他的这种“一视同仁”的饮食观念也体现在他对家常菜的态度上,他说当年家里请厨子考的就是青椒肉丝和蛋炒饭,这正是应了那句俗语“最难做的是家常菜”。

因为家常菜人人会做,天天都吃,所以要求更高。唐鲁孙对家常菜的执着,也隐含着他对生活的态度:即使一蔬一菜,也不能敷衍了事,每一顿饭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6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