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中的作家钟阿城
2022/9/20 来源:不详如果要聊哪个作家的文字能在脑子里直接转成画面的,第一名必定是钟阿城。读他的作品,任谁都会感慨一句,真是神人!
1《溜索》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行泪,大眼湿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溜索》是我最早读到的阿城的文章,当时高中某一年的高考阅读理解之一,我们用来做模拟考试,那时候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无所知,但这篇文章带给我的震撼程度记忆犹新。当时读完文章仿佛是自己站在怒江边上看完了整个溜索过程。
2《棋王》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
寥寥几句,时代,背景立即清晰,对文化大革命时代熟悉的读者能立即在闪出画面。我读过所有的文革背景下的作品基本都隐隐的沉重,痛心有之,惋惜有之,但《棋王》却能读出武侠小说一样的痛快感觉,有古意,有深刻,颇有道家风骨,却又极其贴合书中时代和人物。
他在文坛声名鹊起的时候去美国,干着刷墙送外卖的体力活,为的是“不费脑子”,挣得生活费,又能让大脑白天休息方便晚上写东西。经历丰富,对一切事物都好奇,留心观察,又能诙谐的讲给别人听。他不仅博古通今,贯穿中外,还有超强的动手能力。他先去汽车坟场找一辆破烂不堪的古董车,几十块或一两百块买下来,拉回家,然后订购一本旧型号大众车的汽车手册,根据手册内容,先把零件全套买下来,回去拆开,换新。汽车的其他部分,什么气缸、刹车、底盘系统、变速器……全都是他自己摸索着改换成新的。最后,花钱喷漆,最多美元的成本,一转手,至少卖到以上,玩也玩了,还赚了一票钱。
总所周知,王朔很狂妄,当年王朔在美国,每周五晚必去一酒吧,专门去听阿城讲段子。王朔曾经说过“北京这地方几十年就要有一人成精,这几十年养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那么我的偶像不会是别人,一定是钟阿城”。可见阿城的个人魅力。他有这个能力,不管是做知青,还是当作家,或是去美国生活,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乐在其中。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阿城和他改装的红色敞篷车
阿城作品里面最强烈建议阅读的是《常识与通识》,我们很多人总会说隔行如何山,常识教育还远不够。这本书知识繁杂,但却融会贯通,能使人以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琐事。
3《常识与通识》
知识就是一种权力,掌握知识的人有的时候和掌握权力的人很像,膨胀,原来心理上的毛病也会扩张,扩张到别人瞠目结舌。你看但凡掌握一点权力的人,都可能这样,比如警察啦,售货员啦,土大款啦,有时候捡垃圾的也会这样,当他把垃圾视为一种资源,而他又占有这个资源的时候。
不过常识这个东西也有它的陷阱。常识是我们常说的智商的基础,智商这个词我们知道是由IQ翻译而来。我们还有一个由日文汉字形词而来的「知识「当年曾用过「智识」我觉得还是「智识」好,因为「智」和「识」是同类的,「知」如果是「格物致知」的那个知还好,否则只是「知道」八十年代初兴过一阵智力竞赛,类似「秦始皇是哪一年统一中国的」这种题铺天盖地,有些单位举办这种竞赛,甚至影响到职工福利的分配。但这是「知道竞赛」我不知道的,你告诉我,我就知道了,很简单的事。智力是什么?是对关系的判断。你告诉我秦始皇是怎么一回事,中国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况,问「秦始皇会怎样做?」这才是智力所在。
中国优秀的作家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钟阿城是很特别的一个。如果你能在春节假期的空闲时间里读一读阿老的作品,欣赏一下他为你展开的有趣的世界,一定会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