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阿城 > 阿城经济 > > 愚笨之间皆有道

愚笨之间皆有道

2022/11/24 来源:不详

文|黄振明

在传统观念里,人们习惯把聪慧和机智看作处世为人的优势,而把愚笨当成人生的劣势。好像人从出生到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经历,就是为了获取聪慧,从而找到人生理想的捷径。但往往,在漫漫的征途中,聪慧的另一面——愚笨,反倒是人生的最大智慧。

记得年初的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分享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验。大家原本期望作家能传授一些创作“技巧”,他却只罗列了一串数据:阅读一百本世界名著,背诵一千个经典片段,积累一万个优秀句子……这些颇有分量的数据让我们有些失望。

他却坦言:最笨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一旦作者创作时过于追求“聪明而行之有效的捷径”,走的大多是冤枉路,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作家的一席话,让我们面面相觑。曾经,我们也许都“聪明”地认为“天下事事有捷径”,因而不愿守着一份孤独和执着,做到“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无数个追寻与求索的路上,“聪明人”总是想方设法地跳过奋斗的“过程”直达目的,总是希望以最少的代价赢得最大的利益;而“愚者”总是一级一级台阶地努力向上攀爬,尽管过程很苦、很累,他们却总是步伐笃定、意志坚毅。

早年间,钟阿城谈到写作时说过,真正伟大的作品,并非是像几个“聪明脑壳”在打架,即便他写得俏皮也只能是畅销作品,而非经典作品。真正一流的写作并非是聪明外漏,作者常常要愚笨得像农民一样,不停地耕耘自己的土地,沉浸在人物变幻莫测的命运中,沉浸在故事出人意料的走向中,没有丝毫的精力去顾及其他。这又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与《围城》的故事——

年,钱钟书开始写作《围城》时,由于家庭贫困,他不仅辞退了仆役,就连杨绛先生也不得不到一所小学谋求教职来贴补家用。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苦中作乐的心态,钱钟书在写作初期,用尽了“聪明”之道。无论是人物神态的描写还是小说内部的场景渲染,都颇具讽刺意味,而对于人物和情节的刻画则过于“俏皮”。可到了创作后期,钱钟书渐渐逃离了“聪明”之道,他真正把自己当作“农民”,把自己沉浸到方鸿渐的命运中,不停地在情节的“土地”上挥汗耕耘,他不再苛求俏皮华丽的场景渲染,而是真正融入生活,陷于“围城”中的精神困扰,探寻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的人生真谛,从而使《围城》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古往今来,世界上的“聪明人”太多,他们思维超脱却经不起苦难的打磨,他们能力出众却不愿坚守平常,历史洪流滚滚向前,这样的人名留青史的并不多。铅华洗尽,锋芒褪去后,时代所铭记的,永远都是那些“愚笨”的人,他们有大山一样的脊梁、有愚公一样的执着,他们用不为外界熟知的付出,以及日复一日的坚守,推动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点燃文明的火种熠熠发光。

事实已然证明,所谓“愚者”,并非无慧心。他们坚持初心并永不言弃,心怀对智慧的敬畏从不僭越智慧,面对世俗不为所动,他们坚信捷径不来自于毫无根基的思考,而来自于千百次的尝试和积累。这样一来,他们早已摆脱了愚与智的束缚,生活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了一门哲学艺术。

或许,人生本就没有什么捷径,即便有,那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