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臣子变成皇帝需要多少年张邦昌说我只需要
2023/4/5 来源:不详北宋靖康二年(年)二月初六,这一天对宋朝的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特殊意义。就在一天前,一封由金太宗签发的诏书,从金国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发到了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封诏书的内容很简单;废黜赵氏皇帝,另立新君!
当天,在汴京城外,由金人宣读诏书,宋钦宗这才知道自己被废了,他不仅连身后的汴京城都回不去了,而且还要被金军押解北上,彻底离开宋境。
宋钦宗赵桓▲
赵氏皇帝的废黜,在宋人和金人双方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在宋朝的士大夫阶层看来,皇帝象征着统治阶层的合法权,如果一旦皇帝这个象征性的形象丢失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仕途也随之发生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对他们几十年人生的否定与打击。
但是在金人看来,废黜赵氏并不是一个特别复杂,且具有特殊含义的事件。作为新兴的游牧民族政权,金人信奉的还是简单粗暴的“草原法则”,谁强谁当皇帝。既然你赵氏皇帝不行,还可以换个张氏、李氏、王氏,皇帝轮流坐嘛。
所以摆在金人面前的就是一道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事情,选谁当皇帝!
金兀术影视剧形象▲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金人将这一重大的人事任命的权力,交给了赵氏皇帝的旧班底,由他们来推举出最合适的人选。
在没有普及选举法的年代,所有皇帝的皇位都是靠自己打江山或者继承而来的,而要通过公选,选出一名皇帝,这件事不仅很新鲜,而且也很难,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办。但所有人也都知道,这个新皇帝的位置很烫手。
靖康二年,二月十一。在金人的一再催促下,宋朝政府的核心成员召集在一起开了个会,会议的主题是“关于新一任皇帝的选举与任命研讨会”。会议在所有人沉默的氛围中,愉快地开始。所有人都不吭声,生怕会引火上身。
可是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就在大家都沉默时,突然有一个人开口说话了,他的大意是:“既然在场的人都不敢当皇帝,不如选一个不在场的人,应付金人的逼迫。”大家一查,担任过宰执的大臣中,只有张邦昌不在现场。可怜的老张就这样替人背了锅。
张邦昌画像▲
而此时的张邦昌正在出使金军营地,由于赵氏皇帝被废黜,他也被金军扣押,一直没有回来。从此,这位前任副宰相就无法在朝廷替自己推辞了。众人一听都说好,就纷纷选举张邦昌担任新一任皇帝。
当然,关于这一段记录,真实性存疑,虽然宋朝政府的核心成员参与了新皇帝的选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人就同意他们推举出来的人选,如果他们随便推选一个阿猫阿狗来当皇帝,难道金人也会同意?
显然金国人在这次原本“公开”的选举中,搞了内定的黑幕,在他们的心目中早就有了合适的人选,不过是借宋朝官员的口提出来罢了。这样一来,如果以后有人敢提出异议,就等着被人堵着嘴往死里打吧。
张邦昌就在这种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了他的皇帝职业生涯。而张邦昌之所以能够在仅有的人选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他与金国人良好的社交关系和庸弱的性格。
靖康元年的第一次汴京围城时,金军的东路军统帅斡离不,要求宋朝提供一位宰执和一位亲王做人质,康王赵构和张邦昌慷慨赴行,在当时被视为一宗壮举。两人也因此结下了一段真切的“革命友谊”。
赵构的艺术形象▲
但张邦昌这个人比较“怂”。一听说要出使金军营地,身为副宰相的他,竟吓得垂泪不已。不过张邦昌的社交能力不错,在金营中和金军统帅的关系混得很融洽,而他给金国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听话!
后来斡离不率军北撤时,还不忘带上张邦昌,让他作为河北路的割地使,让他在沿途督促宋军尽快按照协议交割城池。张邦昌也十分卖命的为金人工作,甚至还会督促宋钦宗尽快下诏交割。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张邦昌逐渐走进了金人的视野,所以当金人开始寻找赵宋皇室的替身时,听话懂事的张邦昌就成为了最佳人选。
二月十一,张邦昌的人事任命被敲定后。二月十三,金人要求在京的官员要写一份推戴状,公推张邦昌为新皇帝,这份推戴状不仅要有文武百官的签名,就连百姓代表也要联署。
但立张邦昌为皇帝这件事,一定会有人反对而拒绝签字。其中台谏官是反对最为激烈的群体,而其中就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人:秦桧。
秦桧与赵构的影视剧形象▲
关于秦桧拒绝签字这件事,后人由于其名声太臭,实在不愿提及,而且还流传了很多版本,说秦桧是被迫的,其实本心是想顺应金人签字的。
但是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秦桧确实没有签字,但结果就是,金国人很生气,点名将秦桧缉拿归案,随着大部队一起北归金国。从此,秦桧离开了汴梁,也才有了后来返乡担任宰相,以及高宗朝一系列政治事件。这一天对于秦桧来说,是他的高光时刻。
金人在确定了新皇帝的人选后,并没有放张邦昌回城,因为此时的汴京城内,实在不适合新皇登基,金人正在进行最后的疯狂。
从二月十二开始,金人的搜刮进入了高潮,宋朝的六部官员及部分家属、宗室子弟、学官、匠人、僧道、后宫才人、宰执的家属、以及各类匹绢、金银、度牒,尽数被金人搜刮一空。一直到三月初一,这一天,张邦昌终于回城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替代赵氏,成为新的皇帝。
在送张邦昌回城的过程中,金军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张邦昌不会被杀死。他们早早地向城内放了风:交割的时候是个活的张相公,如果交割之后他死了,不管你们找什么借口,都是你们杀了他。金人没有明说后果,但人们都知道这样的结果就是屠城。
现存的开封古城墙▲
城内的官员们最犯愁的,是应该按照什么礼节迎接这个“未来的皇帝”。最后决定,既然他还没有登基,还是按照宰相的规格来接待。于是所有官吏按照旧例,在这一天的下午未时(一点),准时到汴京的南薰门迎接太宰张邦昌。
没有资料记载,张邦昌回城时看到如此隆重的迎接仪式,是何感想。不明就里的他稀里糊涂地进了城,还没有来得及吃饭,一帮官员就围了上来,按照金人的意思请求张邦昌当皇帝。
张邦昌当时就慌了,这种遗臭万年的事儿,让我给你们顶包,门儿也没有!立刻宣称病了,饭也不吃。众人把他逼急了,他就反问说:“你们都怕死,就趁我不在把这个名头送给我,这不是来害我吗?我要答应了,不是大祸临头吗?”
其实在金军的营地时,金人就试探性地给张邦昌看了推戴书。当时,张邦昌宁愿自杀,也不肯答应。金人只好换了一个办法,表示准备立赵氏太子为皇帝,由张邦昌当宰相,监督盟约的执行。张邦昌这才答应了进城。金人的意思是,只要骗张邦昌进了城,就可以利用宋人来劝说他。
第二天,三月初二,金军再次来信催促,表示只给城内三天时间,如果三天之内张邦昌还没有答应,到时立刻屠城。整个城市都慌了神,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张邦昌,这个“病号”的手中。三月初三,为了争取时间,百官们只好说张邦昌已经答应了,三月初七这一天就可以登基。
可另一面,张邦昌还是不吃东西,硬撑了四天。人们逼急了,他就拔出佩刀来要自杀,吓得人们赶快将他拦住,哭着说:“相公你怎么在城外不死,偏跑到城里来死?你这不是害了一城的生灵吗?”(这话说得忒不是东西)
又有人劝说:“相公你先权且当一下皇帝,等金人走了,你到底要做伊尹(将皇位还给赵氏),还是做王莽(将皇位据为己有),这都全在你自己。”
事出无奈,张邦昌只好答应下来,表示自己是以九族性命换取一城人的性命。
但是在城内,仍然有人反对张邦昌当皇帝,在所有反对者中,最有能力的是以统制官、宣赞舍人吴革为首的一群青年军官。但是这起小规模的动乱很快就被负责皇城守卫的亲金将领范琼给镇压了,吴革则惨遭杀戮。
到了三月初七这一天,属于张邦昌的好日子终于来了。一大早,百官来到了尚书省,等待张邦昌。从尚书省出来,张邦昌坐在马上就一直哭,哭一会儿,晕一会儿,醒了继续哭。一直到了中午,有人给他换皇帝衣服,一边换一边痛哭不止。
哭归哭,但是册封的仪式照常进行。金人仿照汉制,为张邦昌搞了一套很隆重的皇帝登基仪式。张邦昌面北拜谢金国皇帝,表明自己虽然贵为皇帝了,但只是金国的附庸。随后跪接金人的册宝,金人册封他为大楚国皇帝,接受北宋的半壁江山。首都也不再是汴京,而是迁到了金人暂时不感兴趣的长江流域,以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为都城。
南京的栖霞山▲
金人的仪式结束后,开始进行百官朝贺,张邦昌步行进入皇宫,有人给他送上皇帝专用的辇子,但他拒绝了,继续步行入殿。
进了宫,张邦昌没有坐皇帝的正座,而是叫人在西侧又放了一把椅子坐下,接受了百官的朝贺。不过百官要下跪时,他立刻传令,表示自己是为了生灵才这么做,并不是真要当皇帝,请不要拜。但是百官仍然继续朝拜,张邦昌见状连忙转身面向东拱手站着,表示没有接受。
当天,张邦昌登基的消息就传到金营的宋徽宗耳中,宋徽宗立刻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定了,他必定被金人裹挟而去,正伤心的他泣下沾襟。第二天有人向他献了两句诗:“伊尹定归商社稷,霍光终作汉臣邻。”意思是张邦昌必定会把皇权交还赵氏,徽宗边读边骂:“等他把社稷还回来,我已经跑到比龙荒还北面的地方去了!”
宋徽宗赵佶▲
为了表示无心当皇帝,张邦昌还做了一系列的规定。虽然皇宫主人换成了他,他却只当一个皇宫的暂时保管人,不登正殿,又罢去了繁复的皇家礼仪规定。对于皇帝起居的大内,更是连门都不进,直接在各个门上贴了封条,写上“臣张邦昌谨封”。
他不受日常的朝拜,百官见他不用山呼万岁,谈话时也从来不说“朕”这个皇帝的专用名词,而是用“予”来代替。发布出去的旨意不能说是“圣旨”,只能说是“中旨”。
总之,所有能让人引起误会的称谓,一律避讳。只有在金人面前,张邦昌才会换上皇帝的衣服,像模像样的扮演皇帝的角色。两旁的卫士戏言道:“以前戏子演杂剧时都装作假官人,今天张太宰就是这样的一个假官家。”
不过金国人是真拿张邦昌当皇帝看待了,每次金人的使节觐见张邦昌时,都要按照以前对待宋朝皇帝的礼仪。张邦昌告诉金国使者可以随便些,但金使表示如果不这样,回去后统帅会杀了他们。
从议立到册封,张邦昌仅用了二十七天,就完成了臣子到皇帝的蜕变。张邦昌这个皇帝,我们不带主观历史情绪来评价,虽然只干了三十多天,但是要比在位二十多年的宋徽宗有用得多。
张邦昌登基后,金人正在进行最后一轮的搜刮。三月十五这天,张邦昌亲自与金军的统帅会晤,他和金人谈了七个条件:
第一,不毁赵氏的陵庙;第二,不要继续搜刮金银;第三,汴京城墙上防御用的楼橹不要拆掉;第四,既然定都金陵,但要等那边建设完毕,三年后再搬迁;第五,金军于五日内班师回朝;第六,张邦昌的国家叫大楚,他就叫大楚皇帝,不再另立庙号;第七,他需要犒赏军民功臣和大赦,但这个国家已经一穷二白了,需要金军支援一点金银作为犒赏之用。金军的统帅们很给这个新皇帝面子,七个条件全都答应了下来。
河南巩义宋陵▲
此后几天,张邦昌趁着金军即将启程北撤,不断地向金人要求释放押解人员,能救一个算一个。对于张邦昌的请求,金人能答应的都尽量答应,金人的目的,是从侧面帮助张邦昌树立在老百姓和官员中的威信。
而在张邦昌的请求下,金人豁免了剩余的战争赔款,而且还放回了数千名即将被押往北国的官员和百姓,张邦昌作为一个傀儡政府,对于汴京城的保护却比宋朝两位皇帝还多。
四月初一,金军北撤。张邦昌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自己是做王莽还是做伊尹?
金人撤兵后的第二天,张邦昌马上就接了一个女人进宫:元佑太后孟氏。孟氏的故事,我们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详细地介绍过,她是一位颇具传奇经历的女性,是宋英宗的第一任皇后。后来由于被废黜,所以金人在抓捕赵氏宗室时,把她漏掉了。
孟氏太后画像▲
四月初五,张邦昌把孟后迎入延福宫。四月初六,孟后在延福宫接受百官朝贺。就此以后,所有的政事皆以太后的名义发出,直到赵构继位。
四月初九,张邦昌正式给孟氏上尊号“元祐皇后”,让她居大内,垂帘听政。到这时,汴京城又回到了赵氏的手中,虽然只是个女人代为掌权。
四月十一,张邦昌退居资善堂,算是正式退位了。他拾起当皇帝之前的官职:宰相。从他登基,到太后垂帘听政,张邦昌一共当了三十三天的皇帝。
张邦昌在让位的同时,也在派人联络康王赵构。女人当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皇位最终还是要回到赵氏手中,赵构是最合适也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要让赵构继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张邦昌和赵构一直避而不谈的:赵构继位,是继承谁的皇位?
宋高宗赵构▲
如果说是继承宋钦宗的皇位,但是没有任何诏书或者征兆,显示徽宗或者钦宗有意将皇位传给赵构,虽然皇位最终肯定传给赵构,但是必须要有一个说法。强调这个说法并不是古人太过死板,而是因为其中牵扯到皇统的问题,也就是赵构皇位来源的合法性。
如果是在没有任何诏书的情况下,不明不白的继位。那么这个皇位从根上就来路不正,或者说赵构的皇位是继承张邦昌的。这就难免会给赵构未来的执政埋下了隐患。
当时张邦昌和赵构应该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两个皇帝都掳去北国,哪有什么诏书能证明赵构继位的合法性!
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关键时刻,一位叫作曹勋的人适时出现了。原本应该是掳走北国的曹勋,突然出现在赵构在济州的大元帅府里。而且还带来了宋徽宗的御笔,正式承认赵构继位的合法性。不管这些事情是真是假,却解开了康王即位的最后一个结,让他当皇帝变得顺理成章了。
张邦昌终于脱离了苦海,随着曾经的“战友”赵构一起南渡长江。但是张邦昌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不管是否愿,终究是做了。所以在赵构继位的同年,建炎元年(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出于政治正确的目的,张邦昌还是被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临死之前还留下个皇妃的骂名。
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靖康纪闻》、《宋史》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言史社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