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小说中的性描写,有一种媚俗嫌疑,
2022/9/26 来源:不详北京专科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
捷克知名作家昆德拉说,在写作过程中,写得高大上有媚雅行为,写得浅显易懂则有媚俗行为。
不管作家怎么写,不管是基于作者本人的初衷、思想,还是基于市场的目的,作家一旦动笔,就有以上两者嫌疑,逃不过。
有这么一个作家叫王小波,他讨厌媚俗,也讨厌媚雅,他骨子里高贵,堪称精神贵族,行为与言谈却玩世不恭,被误解为“文化流氓”。
王小波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曾经和周谷城等人接受毛主席的接见,这对王小波的影响蛮大。他父亲是学理的,因为那个时代,他父亲反对他学文。王小波虽然读者理科,但是他骨子里的文学素养却藏不住。学理科并没有埋没了王小波,反而使得他的文字富有张力、散发着理性的光辉。
很多不懂王小波的,瞎说王小波生前寂寂无名,死后才大放异彩,这是对王小波的不了解。王小波生前在思想界很出名,很多杂志争相要他的稿子。他的杂文如《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都是散发着理性光辉的作品,至今在高校图书馆被广大学子借阅。
为什么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宠儿
王小波的杂文虽然不错,但是他还是最看重自己的小说《黄金时代》,这本小说他断断续续写了20年,想象力天马行空,文字行云流水,读起来就像欣赏一幅艺术画,跟人一种精神的滋养。
王小波当过知青,尤其是在云南当知青的日子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段经历也成为了《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黄金时代》虽放荡不羁、天马行空,但是还是有现实的根基的。
小说讲的是知青王二与陈清扬在下乡时,相遇相爱的故事,王二爱陈清扬,陈清扬也爱王二,但是两人分不清是因为爱而性,还是因为性而爱。在肉体与精神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性知识以及性缺失是多么严重。
整部小说铺天盖地的性描写,让这本书被人误解为小黄书。
要知道这么多性描写,是容易招惹非议的,比如《废都》的作者贾平凹,就因为《废都》被骂得狗血淋头。王小波直到如此,为何还要在小说中涉及这么多性描写?本质原因还在于王小波想告诉世人一个事:性和想吃、想爱是一样的,它是一种本能,一种自然的东西,它不是洪水猛兽,谈性更不是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而会让大家接受性,知道性是一种生理本能,除了传宗接代,它是一种需求,是一种美学,更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行为,就跟我想笑是一样的。
与《金瓶梅》、《废都》不一样,这本书没有把性写成一种丑,用来劝诫世人向善,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示性本身,告诉我们性如同生命本身,健康,干净,蓬勃有力而又平淡无比。
小说中有一段话可以用来解释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在我看来,春天里一棵小草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什么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
王小波学过西方哲学,受到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性只不过是存在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它既不崇高,也不邪恶,关键在于人们是怎么去认识它罢了。《黄金时代》的伟大之处也在此,告诉我们性无善恶,人有善恶,性不仅仅可以是《金瓶梅》中的恶,还可以是《黄金时代》中的美。
这本小说王小波写了20年,在其恩师许倬云的推荐下,获得台湾《联合报》文学大奖,除此之外,王小波还收获了25万新台币。
正是因为获得这笔稿费,他才敢脱离人大教师岗位,成为自由撰稿人,所以《黄金时代》不仅仅是他的精神圣地,还是他勇于成为独立撰稿人的基础。
《黄金时代》因为涉嫌大量性描写,国内出版难,编辑冒险出版,遭受打击
《黄金时代》在台湾获得大奖,国内报纸的角落里还有登报,但是因为涉及大量性描写,在香港出版的时候,书本改名为《王二风流史》出版,对此,王小波的弟弟表示那群人不识货,王小波想到能出版就不错了,也不计较。
在港台顺利出版,并获得好口碑,可令王小波万万想不到的事,在国内出版如此艰难。他找了很多出版社,很多编辑都有眼光,知道这是一本好小说,但是却迫于上头的压力不敢出版。
走了不知道多少出版社,王小波对这本书在国内能出版已经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华夏出版社的赵洁平女士,赵洁平遇到《黄金时代》双眼放光,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读起来太过瘾,她读出了《黄金时代》对人性的反思和对生存状态的反抗,令她惊叹不已。
为了出版这本书,她找了一大堆专家,证明这本书不是小黄书,并趁着总编外出时,把这本书出版了。赵洁平女士因为出版《黄金时代》遭受批评,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被人“诟病”,据说她为此还得了一场胸膜炎。
说实话,赵洁平当时出版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本书如今能大放异彩,赵洁平功不可没。
《黄金时代》在国内出版后,也不顺利,直到王小波去世,当时印刷的几千册都没卖完。直到王小波去世后,这本小说才真正大火,怒卖20万册。
《黄金时代》有媚俗嫌疑,出版如此艰难,王小波为何非写“性”不可
中国除了唐朝比较开放,到了宋明理学兴起时,性成为了“洪水猛兽”,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性得不到正视,畸形发展。
这么多年来,性成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人们忽视了性的本身,对性知识认知很低。记得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的《白鹿原》里有段趣事,白嘉轩娶了七个老婆,死了六个,有个老婆还因为误听传闻,说白嘉轩身上长着不详的玩意儿,活活被吓死,这是一种性知识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荒诞得让人捶胸顿足。
在无性的年代,人们有性需求,有欲望,但是却不敢谈,在小说《黄金时代》中我们可以窥见端倪。小说中陈清扬是个妖娆多姿的女医生,来找她看病的人一大堆,但大多是来看她的美色,而装病过来的,唯一真正病了找她的是王二。这些人得不到陈清扬,就污蔑陈清扬是破鞋,陈清扬冤得很,所以她找值得她信任的王二帮她证明她是清白的。
这个王二正处于他的“黄金时代”,浑身有力,又痞性十足,他以敦友谊的方式,骗陈清扬跟他在一起。在与王二的日子里,陈清扬发现了自己的性需求,她却觉得这是一种罪恶。放今天看,作为一个女医生,竟然对性一无所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这足以说明,别说是医生,一大堆人对性知识的掌握都是极少的。
陈清扬与王二的事情败露后,上级要求他们写材料,却要求他们写得越详细越好,否则过不了关,这些人对性充满了窥探欲,这是一种病态,一种对性不了解,对性充满兴趣的一种表现。为何性在这里成了主题,就是因为在性缺失的年代,性才会成为主题,而在有性的年代,人们习以为常,就不会有这种病态思想。
王小波为啥要这样铺天盖地写性,本质上是要让人们去认识性,它不是妖怪,它很平常,它只是一种需求,和想吃是一样的。越是把性隐藏着,性越容易被歪曲,如果正视它,你会发现它平常极了,甚至还是一种美学。
鲁豫:王小波的书读起来很过瘾,是他唤醒了我
鲁豫曾经在一档演讲节目中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她说王小波的作品唤醒了她。鲁豫真正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是大学时代(足以见王小波的作品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她读完王小波的书顿时恼羞成怒,她怪自己早干么去了,到这个时间节点才开始读王小波,是一种遗憾。
不过她也坦然了,她说如果太早读,由于阅历不够,可能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当成小黄书读,这个时间点刚刚好,是王小波的作品唤醒了她,让她注重到自己的精神建设。
如今王小波已经成为一种暗号,谈起王小波人家想到几个关键词:幽默、理性、有趣、有料、有思想深度、精神自由。
除了鲁豫,高晓松更是惊呼王小波是他有限认知里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作家;知名作家冯唐也说当代文学里,他心目中的文字英雄有三个,分别是:王小波、王朔、阿城;在《锵锵三人行》中,许子东说王小波是一个一种高贵的玩世不恭,今天这个社会是真实的粉丝模拟的高大上,但没有王小波这种高贵的玩世不恭。
说了这么多名人对王小波作品的评价,并不是要大家把王小波当神,而是正确去理解他的作品,重视他的作品。
今天特别推荐王小波的三部曲给大家,分别是《黄金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该套丛书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里面除了王小波最有名的《黄金时代》,还有《红拂夜奔》、《万寿寺》等知名小说,值得大家珍藏拜读。
如果你想了解有趣的灵魂,想要看看《黄金时代》里看似荒诞不羁的文字世界,却藏着对人本思想的重视,买一套时代三部曲即可,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上方商品卡即可购买,去欣赏有趣的灵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