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柯权力理论看陈凯歌最喜欢的电影作品
2022/9/26 来源:不详陈凯歌曾提到阿城的《树王,棋王,孩子王》中,他最喜欢的是“孩子王”,因为他非常的关心我们的教育文化问题。
陈凯歌看完小说后最深的感受就是希望以后的孩子们不要再接受他小时候接受的那种教育:培养成不会独立思考的社会机器。
而从福柯的权力理论看《孩子王》中的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清晰的看到社会教育的病症:
影片一开场是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村长把烟丢给画外的老杆,老杆唯唯诺诺的应和村长的谈话,直到老杆接过教师的委任书,村长的话语态度转变,叫帮忙照顾下自己的孩子,老杆拿起委任书就走,态度和言语也强硬了起来。第一场戏通过一个固定机位告诉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权力中的转变:老杆服从于村长——村长有求于老杆——老杆骂着脏话离开,从而定下了整部片子的基调。
身边的知青朋友得知老杆即将去做“孩子王”,一同为其庆祝,言语之间满是羡慕嫉妒,老杆也顺着杆往上爬发表了一段自我演说。一直想做音乐老师的女知青积极的在他面前表现,并主动提议老杆帮忙问问。
来到学校的老杆发现教材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基础,改从字典开始教,从而导致老杆没按照教材教学触犯了上级规定而被辞退的悲剧,最后老杆在辞职前留给了王福的劝告,是他自身经验所得出来的结论——王福,以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王福抄字典,在片中反复被强调的情节在一种否定的文本表现中,结合王福一家的经历和老杆的遭遇,给予了观众肯定的暗示。
这涉及两个问题的思考:
1、什么是文化,谁来定义?这是对于我们教育制度乃至文化的深层次提问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逃不开权力的掣肘,而当权力被赋予某一个人的时候,人随之又被权力异化。
时至今日,无论哪一个主题都依旧是深刻并值得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