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说他是人精,莫言视为偶像,汪曾祺阿城
2022/9/26 来源:不详王朔说他是人精,莫言视为偶像,汪曾祺:阿城的小说我写不出来
第一次接触阿城,是在初中时读过的《棋王》节选,印象中棋王与九个象棋高手共同对弈,其中一人下的还是盲棋。那情节和语言,颇有武侠之风。
如果说这个时代有隐士,那么阿城一定是其中的一位,在文坛的各种活动中,很少看他的身影,他拒绝采访,不喜欢不喜欢被人问作品的事儿,有人要求签名,他就说:“我又不是演艺明星,为什么要签名?”
阿城原名钟阿城,出生的这天很特殊,正是清明节,用阿城自己的话说:“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
原本家境殷实,但是在阿城8岁的时候父亲被判定为右派,下放农场工作。他跟着家庭一起受难,被同龄人排斥,只能一个人混迹于琉璃厂,跟那些古旧物品、老伙计们打交道,那些古旧的老传统也深深地植入到他的血液。
即使这样,阿城也没有放弃读书,十二三岁就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等中外名家的经典著作。
读中学时“文革”开始,高一时学业中断,被下放到山西插队,后又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农场的各个村寨里,他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年返回北京时,“痴楞楞觉得自行车风驰电掣,久久不敢过街”。
靠着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在年的时候,首部短篇小说《棋王》和大家见面了,并且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部《棋王》还获得福建省《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第3届中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汪曾祺先生在读过阿城的《棋王》之后,专门写文章,发表在杂志上。
开头第一句话说:“读了阿城的小说,我觉得,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我相信,不单是我,很多人都写不出来。”
王蒙高度赞赏了这篇小说,指出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在这本《棋王》中讲述了文革时代的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
王一生是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家庭条件非常的贫穷,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即使再艰难,也无法割舍王一生对棋的热爱。
阿城通过人物形象力图阐释的,并不是人与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
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
当然,作为一个“人”的“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精神口号所能维持和延续,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王一生所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
品读阿城的文字,其味道也如与作者促膝长谈一般,清淡、隽雅、于一字一句处直抒胸臆,淡然悠远处而有古意。
台湾作家朱天文则认为,在华人文化圈,阿城达到的成就“至今还高悬在那里”。
莫言把他视为偶像,说:他是一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从不服人的王朔说他是人精:“(阿城)这个人,我是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阿城言语平实,但凝练有力,笔触常常很快,只需几个短句,便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用阿城评价汪曾祺的话来形容他自己,也是再合适不过的,那便是“结结实实和老老实实”。
阿城的书,从来不是为了教会你什么,只是为你开了一扇窗子,擦亮一双眼睛,让你自己去领略红尘世界,真正的美妙之处。
如果你要读阿城,一定要读他的《棋王》,让你读完之后,有种大汗淋漓的感觉。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