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深度解析这个能被戛纳金棕榈奖提

2022/9/29 来源:不详

故事核心

《孩子王》就几个普通的人,老师、孩子、泼辣的来娣、老实的王七桶、认真的王福和爱说笑的知青们,还有那几件普通的东西,烟、字典。

《孩子王》同名电影

这个故事中的人都很善良,来娣嘴上泼辣,说给字典得有条件,却又毫不犹豫的把字典送给了我,后来又要送给王福。我见到王七桶自己推车,第二次便下车跟他一起推,后来又买烟送给他,其他知青们、老陈、女老师,大都是善良的人,哪怕后面出现的那个教育科吴干事,也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我,最后都还向我递烟,有点歉意安慰的意思。

阿城笔下没有通俗意义上的坏人,这都来自于他观察生活的态度,他用一种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展示自己所看到的生活。

他的作品从来不写生活有多苦,也不故意刻画着伤怀,而且笔下的人物还都很善良,起码都不坏。有人说经历过文革那场浩劫还能写出这样带着人文关怀的故事有点不真实。

阿城解释过,要说知青生活苦不苦,是苦,但要看跟谁比,跟自己原本在城里生活的人比,那肯定苦很多,可要是跟当地的农民比,这不就是农民本来的生活么,千百年来就这么苦过来的。

阿城对知青有同情,对这片土地上经历着无尽苦难轮回的农民,更有同情。知青们是从城里过来的,生活上的落差有抱怨正常,被迫害了想控诉也正常。

可农民从未见过什么更好的生活,千百年来遇到的苦难,到最后还不是骂骂老天爷,感叹一句“我命不好”。这让我想到了《让子弹飞》里张麻子说的一句话:“人一旦拥有过,就不会忍受失去的滋味。”好吧其实这是我说的。

所以阿城把自己放入其中,铁了心让自己成为农民之后就知道了苦难就是那些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也就不再写生活的苦,也不再写迫害,也不抱怨了,反而看到人身上更多身边美的、善的一面。

阿城说的“同情”,是在很多年前说的,一个人,若没有真正的共情,每天想着怎么逃离,就肯定只会抱怨,也不会有一双能把生活观察得这么好的眼睛。说完了阿城笔下的“人”为什么都善良。

作者阿城要传述的那部分文化

《孩子王》表达的东西很明显也很直接,语言。

语言是会反过来塑造人的思维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真诚的人,就应当先少些空话大话,如果希望少一些暴力,就尽量少用野蛮的词汇。

语言充满了斗争性,再加上战争思维遗留下来的军事语言,在生活中的过度泛化使用,这里面也有潜移默化的暴力性在其中。

还有一种更不容易被发现的,空话、大话、口号,如果被滥用,有时候也是一种暴力性语言,因为它很空洞,就会丢失具体性和细节,并且往往空话大话又有力量,这种力量会把人裹挟其中,或者被人用于相互攻击和绑架。

好了谢谢你能看到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